□萬 穎 趙 耀
科技高度發達,藝術已不再是單一地通過架上繪畫來實現,印刷品也不再是設計作品的單一承載體。動態的影像已是商家與企業采用的主要推廣方式,設計風格獨特,表現力強的動態影像受到傳媒市場的歡迎。動態影像與過去建立在靜態作品中的靜態構成不同,它具有新的形成要素,是構成藝術中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構成包含動態構成與靜態構成兩個大的構成形式。其實,動態構成在早期的藝術品中就已經具備,如古代的群舞,它不斷地在動作、位置上進行變化。群舞的表演者不斷地走位,不斷地打散與組合,從而給人產生連續的視覺感受。動態構成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現在動態構成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電視、電影舞臺等都是動態構成藝術的表現形式,并且它還在不斷地發展中。
動態構成具有靜態構成所擁有的一切構成元素。靜態構成包含三種構成表現形式,即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大構成。但動態構成應當在三大構成的上一梯次,所以動態構成也具備靜態構成所擁有的三種上下一致式,并具備一切靜態構成所具備的構成要素。構成的要素主要包含:點、絲、面(形)、色、素材、空間、立體、時間等。有一點要注意:靜態構成的時間元素與動態構成的時間元素性質不同。靜態構成的時間軸是抽象的表現,是以斷面的形式來構成一條時間軸。一件靜態構成作品必須靠多層面的組合來體現出一個時間的概念,受眾在欣賞這件作品時體會到的時間這一元素是抽象的,是被規定在作品本身的時間概念中的,但就作品的整體來說,它還是一件靜止的構成作品。而動態構成的時間元素應當是這一構成的前提元素。動態構成作品的成立主要依靠時間這一條件來決定,受眾在欣賞動態構成作品時首先是以時間的具像推移為基礎,所以一旦動態構成推動或脫離了時間這一元素,動態構成就不能成立。
動態構成的實現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動態構成必須具備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性質特點。它并不是永遠存在的,產生——發展——消亡這三個階段是動態構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動態構成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一個實現平臺上。電視、電影、多媒體與舞臺等是動態構成的主要表現平臺,脫離表現平臺,動態構成就很難進行下去。
動態構成的產生與變化必然與其構成元素的變化相關。動態構成必須要有相應的構成材料,我們把這些構成材料稱作構成要素,或稱為構成元素。構成元素包括點、線、面(形)、素材、空間、時間、光等。動態構成就是通過這些元素的產生、變化、組合來得到。并且,動態構成具備靜態構成所不具備的元素,如氣味、熱、聲音等,這些都是動態構成制作中可以運用到的元素。2006年,江西廣播電視臺《新聞夜航》欄目改版,因為《新聞夜航》這個欄目是偏重于民生,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一檔新聞欄目,如果用三維特效的形式表現的話,顯得缺乏親切感,即所說的“包裝好看,卻無效!”所以筆者大膽地采用了一種新方式,到大街小巷去拍攝我們身邊的人,記錄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話題以及他們關注的事情,把各種畫面元素平面化、圖形化,將層與層之間加以排列、疊加、嫁接、分解等為主的運動方式,從而達到清新、時尚、活潑卻不乏新聞感的風格。
1.萌芽。自從包豪斯將構成的概念確立以后,人們的藝術形式就添加了新的一頁,各種各樣的新的藝術品開始誕生。實用主義被灌溉到藝術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展覽、舞臺美術、建筑乃至海報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包豪斯對構成進行了無比細致的研究,并提出了構成的各種形成元素與表現形式,一批偉大的藝術作品隨之誕生,它對現代藝術與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個共性:靜態作品。這些作品在時間這一性質上是靜止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出現,單一的建立在二維視覺上的藝術作品已不再是主流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藝術家們開始尋求更多的表現形式,電影藝術開始被藝術家們所關注。它的逐幀表現的原理與傳統藝術表現有著一定的聯系,藝術家運用這一特點,對每一張畫面進行連續地制作,使它們產生動作、思維、時間與邏輯上的聯系,從而構成一件新的藝術品。在這件藝術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切構成的基本元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元素不斷地產生與滅亡,從而一種新的構成表現形式應運而生。早期的電影藝術、戲劇藝術、裝飾藝術都具備動態構成這一性質,但是由于科技的限制,靜態構成還是主要的構成形式。
2.發展。科技的發展帶動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帶動著藝術的發展。隨著電視媒體這一事物的產生,單一的靜態作品已經不能夠滿足它的表現需要了,靜態構成也自然而然地要進行讓步。當靜態的構成元素被運用到影像藝術中時都進行了動態這一性質的轉變。所以動態構成不僅延續了靜態構成的性質特點,自身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性質特點。但是這一時期的動態作品在運用的范圍上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運用在影像藝術中,如電視中簡單的光效、字幕的移動、舞臺藝術中燈光的簡單變換等等,都具備動態構成的特點。
3.成熟。當今,社會已高度發展,靜態構成藝術與動態構成藝術這兩種藝術形式是相互交替發展的,它們之間是互補的關系:兩者相互利用,相互發展。動態構成成為構成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運用領域之廣泛甚至超過了靜態構成藝術。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三維的藝術品,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動態構成這一元素,這是動態構成藝術的成熟期。動態構成自身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光構成、影像藝術都是動態構成主要的表現形式。
4.構成元素的轉變。動態構成具有靜態構成的一切元素,這些元素的性質與靜態構成元素的性質最大的不同就是動態構成的元素會適時地進行變化。當一件靜態構成作品被完成時,它的元素也隨之被確立,元素間的關系也會被確立,而這時想要更改它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進行制作。動態構成的元素是必須要產生變化的。動態構成元素中的點可以適時地變為線,也可以復制形成一條線,還可以形成一個面。動態構成的顏色可以不斷地變化,這些變化也是動態構成成立的前提。由于元素是變化著的,所以,元素之間的關系也是變化著的。如點與點之間的位置變化、顏色之間的統一忽然轉為強烈的對比;整個畫面的形式與內容隨著元素的改變而改變等等,它給人連續的視覺沖擊,因而帶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多重的,不確定的。而靜態構成的視覺感受只能是單一的、確定的。
5.靜態構成的心理與動態構成的心理。動態構成給人的視覺感受直接影響著人的心理感受,對于這個構成作品的好壞產生著絕對的影響,所以當你運用動態構成時就必須考慮到它將給人帶來的心理后果。動態構成中,構成元素必定會有強弱之分,并存在著視覺上的不同。研究形態和視覺產生的心理現象的學科有完全形態心理學和視覺原理(法則)等,因此,我們必須先弄清一個動態構成到底蘊含怎樣的特性,會造成怎樣的心理影響。運用動態構成還應該了解視覺心理,因為這對感覺、直覺最有效。它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類型:放射、開放、封閉、圖和地、錯視、推測、虛像。雖然它與靜態構成中的構成心理類型一樣,但是兩者產生出來的心理感受卻是不同的。
6.靜態構成到動態構成手法的轉變。手法包括構成手法和制作手法。靜態構成包含了15種構成手法,分別是平衡與失衡、對比、強弱與層次、緊張感、動感、方向、節奏、對稱、重復、組合、陰影、立體、變形、軟硬感、強調。這些構成手法在無數靜態構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動態作品也包含這些構成手法,但動態構成的構成手法是相互之間產生變化,并且這些手法之間必須相互協調。因為不管靜態作品也好,動態作品也好,作品的整體與統一很重要。如果動態作品的構成手法相互之間沒有協調好,將會相當混亂,使受眾不知所云,達不到作品本身的目的。所以動態構成的構成手法相對而言更加重要,手法上的使用必須要考慮周到。
構圖、秩序、重點、空白空間、版面、沖擊力、信息這些都是構成的制作手法。靜態構成與動態構成在制作手法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在制作要求上也是大同小異。但在最后一點信息上,靜態構成由于作品靜止這一特性,信息往往要求更加精練準確,必須做到一針見血。而動態構成作品在信息的傳遞上必須要注意到信息的主次、強弱,因為受眾不可能完全接受它所傳遞的信息。所以,信息的主次很重要。靜態構成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印刷、裝置、繪畫等。它們的制作手法除了一直延續下來的制作手法之外,電腦也是一種制作手法。動態構成作品的制作主要靠電腦與影像制作來完成。由于動態構成作品的運用領域不能夠完全到達靜態構成的運用領域,所以靜態構成與動態構成是構成的兩種表現形式,這也是為什么兩者之間是互補關系的原因所在。
欄目責編:黎 莉
①盧少夫:《立體構成》,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②鐘蜀珩:《色彩構成》,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
③(日)南云治嘉:《視學表現》,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④(德)康定斯基:《點線面》,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