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陽,陳曉娣,楊 俊,丁家望,李 松,李穩慧,陳 勇,李 莉,姜玉容,張 炯,楊 簡,吳 輝
室性早搏為臨床常見心律失常之一,常見于高血壓、冠心 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臨床常用的抗室性早搏藥物如胺碘酮、普羅帕酮、美西律等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不良反應大,長期應用甚至增加病死率。因此,尋求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成為國內外基礎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關注的熱點。益心舒膠囊聯合比索洛爾治療室性早搏,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心內科住院患者186例,均確診為原發病及室性早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齡35歲~72歲,平均53歲。對照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齡32歲~76歲,平均52.5歲。兩組患者病程均為2日至15年,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因構成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一般情況及病因構成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內科學》及《實用內科學》室性早搏分類診斷標準擬定[1],經心電圖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診。療效判定標準:依照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心血管藥物對策專題組制定的《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評判。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比索洛爾片,每次5mg,1次/日,治療原發病的藥物不變;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口服益心舒膠囊(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2020038,0.3g)1.2g,3次/日,療程為4周。服藥后每周復查心電圖、肝腎功能,4周后復查動態心電圖。
1.4 療效評定標準 心電圖療效,無效:減少<50%或無變化;有效:減少50%~90%;顯效:室性早搏消失或減少>90%。臨床癥狀,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有效:癥狀有改善;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 (見表3)2.3 安全性觀察 服藥期間每周檢測肝腎功能均無異常。

表3 兩組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療效比較
室性早搏是由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發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所致,引起心臟起搏和傳導異常的病因很多,機制也很復雜,而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室性早搏的重要原因。依據中醫絡病理論,室性早搏屬中醫驚悸、怔忡范疇,多由氣陰兩虛導致心絡的絡虛不榮和絡脈瘀阻所致,尤以前者為本病發病的關鍵環節[2]。絡虛不榮則心律失養,絡脈瘀阻則虛火內憂心神,二者均可導致心神不安,出現室性早搏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絡虛不榮涵蓋了心肌自律性的異常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異常,頻發性室性早搏以虛證多見,與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有關。
益心舒膠囊主要由黃芪、人參、丹參、麥冬、川芎、山楂、五味子等組成。方中黃芪、人參補氣升陽,扶正固本,發揮擴張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提高肌體對缺氧耐受力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左心功能的療效[3,4]。丹參具有活血通絡、寧心安神的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保護細胞膜、疏通微循環、抗凝、抗血栓作用[5]。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山楂則能降低心肌脂褐質的含量,抑制B型單胺氧化酶的活性,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發揮心肌保護作用[6]。益心舒膠囊用于室性早搏有充分的中醫學理論基礎。
比索洛爾屬心臟選擇性β1受體阻斷藥,它對β1受體有選擇性阻斷作用,無內在抑交感活性,具有廣泛的離子通道作用,能減少Ca2+、Na+的內流,和減少K+的外流,兼具有I、Ⅱ和Ⅳ類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一般劑量副反應輕,安全性高,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室性早搏的藥物。但可減慢心率,減慢房室傳導,降低血壓,較大劑量對心血管及支氣管也有作用,還可導致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低血壓等。益心舒膠囊聯合比索爾治療室性早搏對臨床癥狀有效率達95.8%,心電圖好轉率達83.3%,明顯高于對照組。該藥與比索洛爾聯合用不僅可以抵消后者所致的心率減慢等藥物副反應,而且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不良反應少,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00.
[2] 吳以嶺.“脈絡-血管系統病”新概念及其治療探討[J].疑難病雜志,2005,4(5):285.
[3] 朱玲,朱曉光.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1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1):27.
[4] 益心舒膠囊治療左室舒張功能不全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3(8):281-282.
[5] 姜紅.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療效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0,9(5):64.
[6] 田清淶.某些天然食物和中草藥對小鼠心肌脂褐質含量的影響[J].老年學雜志,1986,(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