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珩,員 珊
近年來,急性腦卒中的早期康復已經得到國內外專家的共識。但是,重癥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還鮮有報道。主要由于重癥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危重,有些患者病情還在進展中,并且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肺感染、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嚴重合并癥,因此一直被視為康復治療的禁區。本研究旨在探討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特殊性,找出適合危重癥卒中患者的康復方法,以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2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重癥腦卒中患者95例,均為腦梗死患者。急性起病,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證實(病灶面積較大或病灶位于重要部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31分,年齡(67.31±11.41)歲。男性52例,女性4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6例)和康復組(49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綜合康復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病情穩定48h后給予康復和針灸治療。患者均在多參數監護儀監護下進行康復。康復治療包括2h的定時翻身,抬高患者床頭15°~30°。良姿位的擺放,患側肢體及健側肢體的被動、主動訓練,病情允許時,訓練患者坐位平衡。病情穩定后訓練站立,站位平衡及行走。由于患者病情變化較大,訓練時間長短不固定,根據患者承受能力決定,10s~30s,2次/日,每次訓練過程中及訓練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狀態、表情。測量血壓、呼吸、心率。觀察患者訓練前后的血壓、呼吸和心率變化。康復訓練停止1h后給予針刺治療,針刺處方,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配穴:極泉、委中、尺澤,配合速刺穴組:風府、風池、完骨、天柱。陽盛風動者加太沖,痰熱者加豐隆、天樞,痰濕閉竅者加豐隆、足三里。住院當天、14d和30d分別檢測兩組患者NIHSS評分,修訂的Barthel指數。
1.3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采用NIHSS評分評定。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多18%。日常生活活動(ADL)采用簡式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共10項,每項0~15分不等,滿分100分,<60分為不能自理)。分別于住院當天,住院14d和30d時候進行評定。30d時計算兩組患者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數據采用SPSS1 1.5軟件分析,采用t檢驗。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見表2)住院30d時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康復組顯著好于對照組。住院14d和30d時候,康復組Barthel指數評分均好于對照組。

表2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Barthel指數(x±s)分
2.2 兩組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病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 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在57個國家中,有40個國家把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列為前3位。在我國位居首位。腦血管病致殘率也位居第一。特別是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往往伴有意識障礙,同時伴有心、肺、腎、壓瘡、下肢靜脈血栓及營養不良等情況。急性期醫生多數致力于搶救患者的生命,很少予以綜合康復等治療,這部分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后,往往已經出現偏癱肢體痙攣,甚至強直,重癥腦卒中患者需要早期康復治療。
本研究卒中,單元模式下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ADL能力評分康復組均好于對照組(P<0.05);發病30d時并發癥及死亡率均下降。49例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沒有猝死發生。提示選擇適宜的康復方法、時機及強度,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是安全有效的。
3.1 重癥患者早期康復獲益原因
3.1.1 刺激患肢運動、感覺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通過主動和被動的肢體功能訓練,不僅能促進新的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還可誘發來自皮膚、關節處深及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促進病灶周圍腦細胞的重組和代償,有利于發揮腦組織的“可塑性”[1]。現在早期康復的理念已經得到神經科、康復科醫生的廣泛認同。但是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由于存在意外風險的可能,故在康復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3.1.2 減少墜積性肺炎和壓瘡的反生 墜積性肺炎是重癥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屬難治性肺部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本研究對重癥腦卒中患者規定的定時翻身、拍背,能夠有效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并且在急性期開始肢體運動功能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酌情抬高床頭,或是患者取坐位,均可有效降低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重癥患者急性期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除了不斷變換體位可以減少壓瘡的發生,由于患者早期康復的介入,患者運動功能得到改善,自行活動能力提高,亦可減少壓瘡的發生。
3.1.3 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發生 下肢深靜脈血栓可以發生在深靜脈各個部位,尤以下肢最常見。急性期,可因血栓脫落引起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栓塞。慢性期,由于下肢深靜脈回流障礙累及遠端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遺有血栓形成后綜合征,使患肢處于病廢狀態,影響生活質量,或血栓形成再發[2]。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使肢體在被動及部分主動的運動中有效地預防了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3.2 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特點 訓練時間個體化、強度個體化、訓練方案個體化,由于患者年齡、病變部位、病情嚴重程度、并發癥等諸多因素影響,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時間、強度和方案不能統一規定,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神經科醫生、康復醫生共同制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設計。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重點在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重癥腦卒中患者由于其神經功能缺損嚴重,早期不能完成主動運動,故康復訓練重點在防止并發癥發生及良姿位的擺放,以及患者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及部分主動運動。根據訓練時情況,隨時調整康復訓練時間、強度及內容。
3.3 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中注意事項 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關鍵是安全管理。
3.3.1 重癥腦卒中患者開始康復的時機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一般是在病情穩定48h后開始。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時機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報導,在我院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模式下,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始。
3.3.2 注意生命體征及心肺情況 起立訓練時要監測血壓、脈搏的前后變化。要確認離床時期的血壓,腦出血者的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腦梗死者在170mmHg以下為宜。如確實血壓上升明顯,宜適當用降壓藥物,停止或減少康復訓練。從安全考慮,起立訓練時,起立訓練量的增加(如起立訓練角度、持續時間、速度、頻度等)要循序漸進。應每隔(3~5)min監測血壓脈搏,如收縮期血壓波動(上升或下降)值超過15mmHg時應立即停止訓練[3]。
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能夠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但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過程比較復雜,風險大,故需要在有監護設施的醫院,在神經科醫生的協助下開展,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防止意外發生。目前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需要更多代表性樣本的研究,制定相應的診療規范,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1] Kleim JA,Jones TA.Principles of experience-dependent neuralplasticity: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after brain damage[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8,51(1):225-239.
[2] 張柏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自然病程與取栓術[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6,6:585-586.
[3] 屠永華.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與急性期癥狀惡化的探討[J].重慶醫學,2007,36(16):1666-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