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丹,戴艷萍,李 軍,靳 美,張春媛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常見的繼發精神障礙疾病,幾率很高,發生率為30%~50%。腦卒中后抑郁表現為言語減少、情緒抑郁、睡眠障礙、興趣缺乏、食欲不振、精力減退、主動性差、不配合康復治療等。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緒悲觀,對今后的生活和疾病康復失去信心,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軀體殘損功能和言語功能有消極影響,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增加死亡率。該病已成為影響患者功能康復和卒中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1],故應重視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促進患者康復。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腦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及《中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CCMD-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3]評分不低于17分。全部患者既往無腦器質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史,無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無嚴重的癡呆(MMSE<17分),無藥物依賴及過敏史 ,無意識障礙、失語,近2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58.4±7.2)歲;腦梗死35例,腦出血5例。治療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60.1±6.8)歲;腦梗死34例,腦出血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抑郁程度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腦卒中治療和護理。治療組給予路優泰1片/次,3次/天,同時口服脈血康2粒/次,3次/天。對照組單純給予路優泰治療1片/次,3次/天。對失眠嚴重者兩組均可以使用小劑量安定類藥物對癥處理。兩組療程均為6周,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4周、6周末分別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常規物理檢查。
1.3 療效評定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4周、6周末評分。采用HAMD評定抑郁程度,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SS)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治療前兩組HAMD、CS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末HAMD及CSS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6周末各項評分改善更明顯(P<0.05)。詳見表1、表2。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x±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x±s)分
抑郁是腦卒中后常見的伴隨癥狀,Bleuler在1924年就已經認識到腦卒中患者經常伴有行為和心理障礙,并且于1951年提出腦卒中后抑郁情緒可以持續數月或更久[4]。腦卒中后抑郁的高峰期發生在病程達(3~6)個月,早期表現隱匿,患者由于種種原因不愿談及病情或極力掩飾,故腦卒中后抑郁早期極易被忽視。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尚未明了,目前傾向于PSD是多因素介導的神經生物學因素(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和社會心理學因素共同參與發病。一般認為腦部器質性損害起到主要作用,卒中后抑郁的發病可能與大腦損害引起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之間平衡失調有關。路優泰是一個純天然植物提取物,其中含貫葉金絲桃素、金絲桃素、偽金絲桃素和黃酮醇甙等成分,可均衡地抑制重吸收泵對5-HT、NE、DA的再攝取,抑制突觸前膜NE受體密度,增加突觸間隙5-HT、NE、DA神經遞質濃度,具有抗抑郁、焦慮和煩躁不安等作用。
脈血康的主要成分是水蛭素,實驗證明脈血康膠囊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黏附,明顯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具有很強的纖溶活性和抗凝血活性,改善腦灌注不足引起的腦缺血缺氧狀態,促進抑郁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脈血康與路優泰聯合作用,提高了抗抑郁效果。
本結果顯示,脈血康聯合路優泰治療腦卒中后抑郁顯著優于單用路優泰組,HAMD量表評分逐漸降低,抑郁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CSS評分逐漸降低,神經功能恢復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4、6周末各項評分改善更明顯。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脈血康聯合路優泰治療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通過減輕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患者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各項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復,提高PSD患者的生活質量。
[1] Tharwani HM,Yerramsetty P,Mannelli P,et al.Recent advance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Curr Psychiatry,Rep,2007,9(3):225-231.
[2]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中華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4] 于愷.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4,4(5):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