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銳
【摘 要】現代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共性教育,缺點是不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發揮學生的全部潛在可能性。根據任課班級的實際情況,按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作業完成速度進行分組教學,更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依據教學大綱安排確定不同的教學進度,針對各組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補充變化;布置不同的作業題目,注意個別對待,加強個別指導;采用不同的訓練方式,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他們能力的訓練。分組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對于整體素質的教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教育;教學;差異;能動性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20-01
現代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共性教育,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發揮學生的全部潛在可能性。理論上的“因材施教”我們都會說,但實踐起來常常顧此失彼,在我們職業教育實踐中,所有學校的絕大多數教師只能是從“平均情況”出發,施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強求他們齊步前進;甚至退而求其次,為照顧大多數,只好以“中下等”為教學與考查尺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采取單一的班集體教學形式,要想取得理想效果是不可能的。我們學校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為文化基礎課學習,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得到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在實際教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了解后,根據任課班級的實際情況,按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作業完成速度把學生分為好、中、差三組進行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目的是把學習過程的自控真正交給學生,更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作法是:
一、確定不同的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依據教學大綱安排而定,能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確定不同的教學進度,目的是為了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更好的完成任務。這就要求在備課、授課中,針對各組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補充變化。好的學生接受新知識快,所以進度可以超前,中等生次之,差等生緊相隨。這便于對學生進行不定期調整,以激勵學生求進步,求發展。老師備課,不僅僅是寫出教案,還必須了解學生。了解所任班級學生的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善;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等。在了解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準確的預見。預見到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有哪些困難,會采取怎樣的態度,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怎樣的問題。教學前我做了不一樣的準備工作,好的學生教學時問題的提出可簡捷些,難度大一些,中等生次之,對于差等生要做周密的安排。從問題的提出、銜接、導入,甚至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凍結”局面列入準備課之內,以減緩課堂壓力,慢慢地引導他們入題、入理,并從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參與表現機會,讓他們同樣獲得成功后的體驗,鼓勵其進步和學習。分組教學避免了好的學生課上吃不飽,差的學生課上吃不了的現象。
二、布置不同的作業題目
作業的布置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運用,消化所學的知識,以及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組織好學生的作業,對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有重要意義,但作業的份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作業的難易程度以學生的一般水平為準。因此好的學生可留基本題和超高題的作業題目,使其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內容時,進行技能技巧的訓練;中等生的作業題目在保證基本題同時,做一道較難題目,誘發其積極創造性的產生;差等生的作業題目以基本題為主,要求思路正確、重點突出、書寫工整。對學習粗心大意的學生,要求他們完成作業要認真細致;對行動緩慢、反應遲鈍的學生,多鼓勵他們提高作業速度,勤于思考問題;對思維能力較強,但學習不夠勤奮的學生,多給以難度較大的作業,要求他們精益求精;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多檢查他們的視聽,讓他們坐在合適的地方;對信心不足缺乏毅力的學生,多鼓勵表揚他們的進步,要求他們堅持學習,克服困難??傊虒W中要注意個別對待,加強個別指導。建立在這樣對學生的多方面了解基礎上的分組教學,能使整體教學達到預期效果,完成了教學大綱和教材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同時,使好學生感到“好了還要再學”的體驗,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采用不同的訓練方式
一般來說,訓練安排在例題后或一課時教學的終結,用來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掌握情況。而習題課從題的數量、難易程度上加大了一步。如何上好分組習題課,還要考慮課上學生動、靜的有機結合,明確各組學生訓練的題目、方式、目標。所以,訓練時給差等生選出固定的題目,以鞏固書寫為主,加深類型題的印象。中等生除完成差等生規定的題目外,加設難度稍大的題目,要求在認真書寫類型題后同桌商量完成后面的題目。好的學生放手,讓其互相討論完成一組習題,要求他們自愿組合進行討論,教師巡視做適當點撥和提示。現在教學中學生總體上文化基礎較差,學生之間的相對差別也相當大的。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盡量將基礎相近的學生分在一起,這樣有利于分組教學。其次在教學上要照顧較差的學生,不可能所有學生的基礎在同一個水平。因此在課堂上注意照顧他們的接受能力,努力改善教學方法,多利用一些簡單的題型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三類題難度不同,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他們能力的訓練,這樣有利于各類學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健康的發展。學生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待學生,無論是對特別好的或特別差的,都要熱情關懷,耐心地輔導和幫助,使好的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差的增強信心,通過努力逐步趕上去。這樣的分組訓練,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樹立自信心,增強了緊迫感。其它兩組余下的題目在第二課時師生共同完成,集中目標,攻克堡壘。
分組式教學法應用于文化基礎課教學中,在語文課中能夠取得一定成效,在數學和外語課教學中應該更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更有推廣空間。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做到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切合目的、靈活有序地進行分組,達到教育的廣泛性、教育充分性、教育個體性的要求,使每位學生都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種分組教學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度。在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時,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任務,采取不同的小組合作形式。也就是說小組合作學習的小組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教學之需靈活調整,以便于學生相互啟發,利于成果共享,使課堂教學有序地、有效地展開。關于這一教學形式,可以在另一課題中進行深入討論。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推進新課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3]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4]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珍妮特?沃斯(美)、戈登?德萊頓(新):《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2月第2版
[6]劉暢:《世界上最受歡迎的9種教育方法》海潮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