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初 聶平莉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引起高職生自殺的風險因素以及防范自殺的保護性因素。對風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的認識可以為防范自殺提供重要的啟示。減少和防止高職生自殺現象發生應當把重點放在探究引起自殺的風險因素、防范自殺的保護性因素上。
【關鍵詞】 高職生; 自殺 ;風險因素; 保護性因素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41-02
高職校園里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采取許多措施,但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一些人認為高職生自殺事件并不常見,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其危害卻是毀滅性的。本文將研究與大學生自殺事件相關的引發自殺的風險因素以及防范自殺的保護性因素。
一、風險因素
傳統意義上,高職生正處在由青春期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他們遠離了家庭和中學的支持,而去尋找新的支持。這種突然的過渡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社會、學術、心理和存在意識等。高職生成長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引起自殺的單一或多個應激事件,這兩者的結合是造成高職生自殺的主要原因。筆者接下來將探討一些特定的風險因素。
(一)封閉的性格
近幾年的高校自殺案例表明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偏執、強調自我,缺乏與人溝通的認同,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因而在遇到困難時常不愿相信有人會幫助自己,或根本不愿尋求幫助。如果再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就會變得越來越孤獨,直至進入自我封閉的境地,失去自我價值感和集體歸屬感,唯有以死來解脫目前或將來的困境。
(二)絕望和無助
絕望和無助是導致高職生自殺的重要因素。大學階段是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處于心理的斷乳期,生活、學習、情感、人際關系、理財能力都面臨著巨大的改變和考驗,高職生在獲取外界關心和幫助的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個體對改變和考驗知覺尚不敏感和清晰,應對改變和考驗仍在摸索階段,不可避免出現不受自己能力控制的事件發生,而對事件發生的結果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絕望和無助自然而然地發生,當高職生感到無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感到絕望時,他們通常會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焦慮和絕望感,在個人危機來臨時,自殺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三)沮喪的心情
對于人們來說,沮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殺風險因素。沮喪的心情使得當事人將注意力更加專注于個人感受,而忽視外界的注意、關懷和幫助,他們更傾向于挑選從沮喪心情中解脫的負面價值,而大眾媒體對自殺事件的關注,或多或少的在傳播自由虛無主義和厭世哲學。對西方自由觀念理解的拼接或誤解更是直接沖擊道德對蓄意結束個人生命的約束和譴責。值得注意的是,心情沮喪的大學生會認為:自殺是個人行為,并沒有危害他人和社會,道德上并沒有錯。因此,不單是沮喪,而且由沮喪引起的一些其他態度,都可能增加自殺風險。
(四)應激性事件
應激性事件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多數自殺案件表明應激性事件是導致大學生情緒劇烈波動的刺激源。應激性事件反映在學業壓力、情感困擾、緊張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緊張、就業競爭、經濟窘迫等方面。高職生處于從學校走向社會的特殊時期 對未來時間的期許伴隨著個人發展的茫然,使得大學生面臨更多的應激和壓力,應激性事件相對應于其他人群更容易發生,處理應激性事件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或塑造大學生將來的個性和行為模式。因此,高職生重視自己在應激性事件中的個人表現,以積累作為促進個人成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是基于個體的成長差異,大學生活對每個高職生都是全新的,解決應激性事件的能力參差不齊,不能完全避免對應激性事件處理不當,依個人能力和閱歷而無法解決,導致自殺事件的發生。同時,應激性時間的隨機性和突發性更是提醒人們其危險性,必須加以重視。
(五)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個人處理緊張事件問題的潛在資源 是通過社會關系、個體與他人或群體間所互換的社會資源。在大學階段,社會支持更多的來自于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家庭在此階段更多的局限于對高職生物質和經濟方面的支持,只是作為高職院校發揮支持作用的補充。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和監督的場所和主體,是對高職生支持的主體,應主動了解大學生生理、心理、行為變化,適時采取措施支持高職生擺脫負面心境,引導他們看到希望,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讓大學生認同,自覺接受引導。而當今的高職院校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和學歷教育的模式,在提供支持主動性方面由于學生數量和師資力量對比懸殊出現無心無力或有心無力的情況,在支持內容方面沒有細致入微、區別對待,說教意味較濃,高職生獲得的支持無法真正得到認同或者深入到學生思想中去,也就無從談起支持的互動。因此,作為互動意義上的社會支持并沒有發揮在從自殺意念出現到瀕臨崩潰做出自殺行為的緩解或阻隔作用。社會支持只是扮演了一種單向的關懷或幫助,它在多數情況沒有實現交換和互動。
二、保護性因素
保護性因素是指能夠防止自殺行為的適應特性。這些因素包括處理困境的策略及一些能夠提高人們面對逆境時不屈不撓精神的因素。
擁有較少適應特性的高職生更有可能選擇自殺。發現和運用保護性因素可以幫助處于困境的人們看到希望。保護性因素可以增加人們的希望,降低自殺的風險。
(一)活著的理由
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譴責的恐懼,對大學及未來的擔憂,對自殺的畏懼以及道德上對自殺行為的反對都被認為是“活著的理由”。因此,也被稱為是廣義上的保護性因素。讓大學生發現活著的理由是防范其自殺的關鍵所在。個人并非對立于社會關系而存在,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所影響的群體及后果造成的負面影響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應當擔負起履行對人生和社會的應盡的義務。這一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控制個體自殺起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多元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碰撞融合,社會的轉型中多種意識影響,容易打破這種責任感的約束,個體的生命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在道德和情理層面對生命的約束力隨之下降,在高職生群體內化為出現結束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個人的私事,與他人或群體沒有任何關系的觀念,這種觀念會大大減弱個體自殺時的負罪感和內疚感,增加個體自殺的可能性。因此,探尋活著的理由是對高職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群體支持
群體支持是最重要的保護性因素之一。對高職生而言,群體支持是指他們與家庭、學校和朋友間的情感聯系。有證據表明,結交朋友,參加課外活動,擁有強大的社會關系都是重要的保護性因素。高職院校為學生們提供了有關危機處理可尋求幫助的對象:輔導員、任課教師等和心理咨詢的機構:心理咨詢中心(室),還有一些相關培訓或講座:例如人生和職業規劃、如何擺脫沮喪等負面情緒等。學校應該定期為高職生舉行有關防范和干預自殺的培訓,主要培訓對象是學生會成員、住校學生、宿舍管理員及教職工等。內容應當包括如何辨別出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如何采取行動進行防范和干預等。高職社交活動應當是每個高職生有選擇的參與,融入一定的群體社會關系中,尋找合適的交流人群從而形成固定的社交圈子,有助于抑制負面情緒或行為的產生。筆者特別提出,宿舍管理員在防范大學生自殺事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接受分辨和了解高職生思想行為和形成良好的危機處理能力的培訓。訓練他們能夠通過語言、行為及其他警報信息來辨別出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工作人員在課余時間同學生接觸的空白帶來的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不了解。筆者所在的院校每學期都將對宿管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并取得較好成效。
(三)心理咨詢
尋求心理咨詢,對高職生而言是很有幫助的。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嘗試過的高職生普遍認為心理治療有幫助。高職生尋求心理咨詢的目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希望找到可以傾訴的人;尋找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求一些新的看待事情的方式。筆者所在學校一直鼓勵和有計劃地安排學管干部完成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使得他們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能力。入學時學校對全體學生進行SCL-90心理測試,建立高職生心理健康檔案,分類跟蹤,記錄心理變化完整過程,以便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惑和非病理性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專業化,有效性。為防范大學生自殺,學校還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詢體系,并使之與強有力的學生服務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張希躍,張少利.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及高校應對措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第4期第27卷.
[2]高正亮,童輝杰.高中生自殺意念的保護性因素:積極心理(樂觀)的中介作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1,第3期第26卷.
[3]遲松,林文娟.大學生應激事件、個性、社會支持與心境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第19卷第8期.
[4]黃亞萍.美國大學生自殺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J].合肥學院學報,2012,第2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