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春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47-01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的本質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而主動性是創新的核心,自主性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要展現知識的發生過程,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究過程。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問題要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培養學生自主、自動、自學能力,而不是學生被老師牽著走,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已認識到學生的主體作用,但由于傳統教學習慣因素的影響,教師的“主導”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的“導”超前。即在學生還沒有去主動探索知識之前,或者還沒有遇到困難之前,教師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所學知識,過早地給予鋪墊,過早地給學生解難、引路,這樣就沒有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第二,教師的“導”過多、過細。在教學中教師大包大攬,講解過多、過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過小。在某種程度上教師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那么,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教師就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新課伊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激勵,從而喚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學習。如在教學“鋁熱反應”時,我引入定向爆破是利用鋁熱反應來熔斷大樓的承重墻的地基。接著我又演示鋁粉還原氧化鐵的實驗,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若渴的心理要求,使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很快就弄清楚鋁熱反應原理和用途。不少學生還聯想到可以冶煉高熔點的金屬,野外焊接鋼軌等。
二、嘗試自學、善于質疑、鼓勵探索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的,從解疑入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部分。教師只告訴學生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一般不給任何提示,要求學生看書自學。其目的是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如在教學“焰色反應”時,我在導入新課后,就在黑板上板書出下列自學思考題:①什么是焰色反應?②焰色反應的實驗如何操作?③焰色反應的過程中發生何種變化?④焰色反應有哪些用途?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探索“焰色反應”的相關問題。
三、開展合作學習,組織討論和交流
合作學習是21世紀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個體或團體的彼此互助,共同完成任務。由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各不相同,教師組織恰當的討論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是小組討論、同桌討論,也可以找自己喜歡的朋友去討論,甚至可同老師討論。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群體作用,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啟發,產生互補作用,加深認知程度,可以把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轉化為小集體共同的認識成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可以糾正教師教學中無法對學生一一糾正錯誤的弊端。通過小集體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表達能力。這樣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有利于學生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地探索知識,提高了學生能力和人際間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焰色反應”時,學生對于思考題①、②通過自學能夠解答,而思考題③、④學生通過自學看書是不能夠解答的,我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得到了正確的答案。
四、重點內容精講,點撥貫通全局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特別是高考考點、熱點等,教師有必要對這些內容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精講,給予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形成認知結構,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如在教學中的弱電解質的電離、溶液的酸堿性、鹽類的水解、溶液的pH值等知識點。很多時候都是以離子的共存,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喂中心的。引導學生解決溶液問題的兩大難點:離子濃度大小、離子共存。教師抓住溶液中的兩大問題,以點帶面。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推理和知識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