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平
【摘 要】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隨著六盤水市工業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的大量集聚,傳統城鎮化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求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促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更快地實現城鄉統籌,更好地解決民生領域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比較;六盤水市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四化”描繪了今后改革的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部署2013年經濟工作的時候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作為一大主要工作任務提及,提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一時間“城鎮化”成為一個亮點被媒體熱捧并放大化,從高層的屢屢提及,到業界的熱議,再到資本市場的反映,城鎮化儼然成為了拉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頭號種子選手”。城鎮化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通常以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六盤水自1978年建市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市集聚能力顯著增強,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但六盤水市由于城鎮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在對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進行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其城鎮化進程現狀及制約因素,并提出其對策。
一、六盤水市人口及城鎮化發展現狀
2012年末六盤水市常住人口數為285.9萬人,較2011年末增加0.9萬人,增長0.31%。其中:六枝為49.46萬人,盤縣為103.73萬人,水城為70.43萬人,鐘山區為62.28萬人,分別較上年增加0.10萬人、0.26萬人、0.14萬人和0.40萬人,增速分別為0.20%、0.25%、0.20%和0.64%。城鎮新增就業8.64萬人。六盤水市農村人口轉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離土不離鄉”,即城市擴建或就地辦企業吸引農村人口進企業工作,這在城市邊緣的郊區比較明顯;二是“離鄉不離土”,即外出打工或辦企業搞經營,這在地處偏僻、二三產業不發達的鄉鎮特征明顯。2002—2012年是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時期,在這十年中,許多重大項目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遷中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和中心城區轉移流動。從六盤水市農村人口轉移的總量、規模和趨勢來分析,轉移人口規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現加速態勢。2002年,農村向城鎮轉移就業人口15600人,十年來農村向城鎮轉移人口的總數達45.3萬人,平均每年增速達23%, 比2002年增長231.9%。
(一)從縱向發展看,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隨著六盤水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全市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六盤水市城鎮人口達117.22萬人,城鎮化率為41%;同2000年城鎮人口60.44萬人、城鎮化率21%相比,十二年增加56.78萬人,城鎮化率增加2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67個百分點。
3013年4月10日,六盤水市時代城市綜合體、帝都城市綜合體、明硐城市綜合體、荷城城市綜合體、盤縣西鋪(紅果濕地)城市綜合體、六枝人民路城市綜合體等6個項目方案均取得專家組充分肯定,全部同意列入“省100個”城市綜合體名單。加上2012年底通過省專家組審查通過的鳳凰山城市綜合體、體育中心城市綜合體、紅橋城市綜合體3項目,六盤水市共有9個城市綜合體通過審查列入“省100個”城市綜合體名單。六盤水市各縣區也積極打造城市綜合體,比如盤縣擬申報建設東湖濕地公園城市綜合體、黔錦花園酒店城市綜合體、蛾螂鋪城市綜合體、劉官溫泉度假城市綜合體、南湖酒店城市綜合體和干溝橋城市綜合體。其中,東湖濕地公園城市綜合體已申報為省級城市綜合體,黔錦花園酒店城市綜合體已申報為市級城市綜合體,其余四個正在做申報市級城市綜合體的前期工作。因此,六盤水市2012年城鎮化率達41%,比上年的38%增長3個百分點,比前面提及的十二年城鎮化平均增速高1.33個百分點,“十二五”城鎮化進程步入快車道。
(二)從橫向對比看,全市城鎮化水平整體上仍不夠高
1、與全國、全省發展水平比。由于貴州省在我國屬于經濟欠發展地區,多年來,我省城鎮化速度始終沒有超過全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雖然逐年有所提高,但除了2011年和2012年比全省發展水平分別高3.04個、4.5個百分點外,從2007年到2010年,六盤水市城鎮化率均低于全省城鎮化發展水平,發展相對滯后。
2、從六盤水市轄區縣發展水平看。2012年鐘山區的城鎮化率達80%以上,盤縣的城鎮化率為34.5%,六枝的城鎮化率為46.8%,水城的城鎮化率為35%,市內各地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
(三)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所處的階段
根據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歷史經驗,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呈現出“S”型的變動軌跡,其全過程可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低速增長階段(城鎮化水平低于30%)、高速增長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60%之間)和成熟的城鎮化社會(城鎮化水平高于60%)(見下圖)。
圖: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六盤水市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41%,據此標準,目前六盤水市的城鎮化水平和進程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二、六盤水市城鎮化進程中的制約因素
雖然目前六盤水市正處于城鎮化高速增長時期,但粗放型增長的特征仍然比較明顯,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水平都較低的城中村及小城鎮充當了城鎮化的主體,極大地限制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一)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聯動發展過程。工業化意味著各種生產要素資源在空間上的高度聚集,客觀上要求作為載體的城鎮發展與此要相適應。從理論上來講,由于六盤水市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化水平應當伴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兩者是相適應的。2012年六盤水市的工業化水平為55.85%,城鎮化率為41%,城鎮化與工業化之比為0.73,均低于國際公認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鎮化相對滯后,工業化相對超前。
(二)城市缺乏核心帶動力
經濟學家認為,城市人口規模(也可以是經濟規模)越大,它與周圍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越大,其規模效應就越明顯,對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資源的吸引力就越強大。當區域內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時,城市能夠對其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使整個區域經濟水平得以提高。當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達到一定水平時,城市又能夠通過擴散效應來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由于六盤水市建市(1978年)時間較晚且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城市發展基礎薄,城鎮發展規模小,中心城市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得以充分顯現,帶動區域整體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
(三)城鎮化質量較低
由于六盤水市的城鎮基本為工礦型城鎮,因廠設城,因礦設鎮,城鎮功能缺失、承載能力低下。城市基礎設施欠賬多,城鎮框架小且開發步伐慢,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三、提升六盤水市城鎮化水平的對策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城鎮化水平目標值為60%,而六盤水市2012年只有41%,距離目標值還有19個百分點,要完成這一目標需加倍努力。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迫在眉睫。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
傳統理論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后續動力。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增強城鎮的吸納能力,加速城鎮化的進程,為工業化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2012年六盤水市第三產業發展明顯不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3.01%。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第三產業,有利于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還能夠切實有效地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進城就業,促進城鎮化進程。
(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
六盤水市2012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2.56%,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4.56%,一產高于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18個百分點,就業人員比重過大。通過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產品商品化,加工銷售集約化等途徑,推進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富余人員轉移到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增強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也是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的一條有利途徑。
(三)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城鎮人口的吸納能力。
六盤水市各縣區要增加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和提高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創造優良的就業環境和較充分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健全教育、交通、生活、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以增強城鎮安置人口和吸納就業的能力。
(四)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的污染,這就要求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2012年六盤水市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361.11億元,比上年增長33.2%,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各縣區要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六盤水市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2月).
[2]《經濟參考》2001年第38期.
[3]六枝和水城.貴州吧(2013-4-4).
[4]六盤水市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