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藥耐藥菌已經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僅影響病人的康復,危害醫務人員的健康,而且會給醫院甚至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醫院感染已經成為評價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1-3]。為了解我院普外科病人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狀況,對普外科2011年1月—12月14050例病人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普外科2011年1月—12月住院病人,共14050例,其中男7275例,女6775例。其中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161例,男98例,女63例。
1.2 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2001)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采用床旁調查和查閱病歷的方法。
2.1 多藥耐藥菌檢出結果(見表1)

表1 2011年普外科多藥耐藥菌感染菌種分布
2.2 多藥耐藥菌感染部位分布(見表2)

表2 多藥耐藥菌感染部位分布
2.3 院內及社區多藥耐藥菌感染情況(見表3)

表3 2011年普外科院內及社區多藥耐藥菌感染情況
2.4 侵襲性操作相關醫院感染 在161例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中,尿道插管相關感染5例,血管導管相關血液感染2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例。
3.1 多藥耐藥菌感染菌種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我院2011年普外科多藥耐藥菌感染的菌種主要為革蘭陰性菌,所占比例為90.1%,這與大多數研究相似,革蘭陽性菌只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16例,占9.9%。有研究顯示,很多臨床治療過程存在著抗菌藥物的濫用情況[4],因此在治療中應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給予正確合理的抗菌藥物。雖然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較小,但仍然不能忽視,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桿菌等是引起暴發流行次數最多的病原菌種類,醫院感染的暴發會導致嚴重的交叉感染[5],給病人和醫院帶來嚴重后果,因此要繼續加強對多藥耐藥菌感染菌種的現況監測。
3.2 多藥耐藥菌感染部位 我院普外科多藥耐藥菌感染部位主要為痰液、分泌物、引流液,其中以痰液為主,占41.0%,這與國內的許多報道相似[6,7]。因為通過呼吸道傳播極易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短時間的接觸就可能受到感染,而且會隨著空氣大范圍的傳播,可發生于任何病人,而且極易發生交叉感染,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而普外科由于手術的原因、機械通氣、術后呼吸道護理等都是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因此,應重點針對呼吸道感染而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預措施。加強病房管理,保證空氣流通,盡量減少陪護,定期對病房進行空氣消毒,并進行耐藥菌監測,一旦發現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病例應及時隔離。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嚴格洗手制度,每個月監測1次,對外科手術的各個環節做好消毒、滅菌,保證無菌操作。此外,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相關知識的培訓,強化控制醫院感染意識,一些有助于控制醫院感染的措施應當耐心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并協助其落實。
3.3 多藥耐藥菌醫院內感染和社區感染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除了136例在醫院感染的病例外,社區感染也有25例。抗生素管理不健全、感染專業知識匱乏是社區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社區醫院在人力和物力上都遠遠不如大醫院,因此更容易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而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后常常不能及時得到檢測和控制,容易對病人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醫患關系。首先主管部門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建立健全監測機制,加強管理力度。其次應大力宣傳相關知識,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醫護人員對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此外,要嚴格要求醫護人員注意手的衛生,對醫護人員手衛生工作進行指導,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社區醫院由于資源短缺,在抗感染用藥時常采用經驗用藥,這樣會增加耐藥菌的耐藥性,導致更多的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發生,因此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制度和措施,正確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8,9]。
3.4 侵襲性操作所致的醫院感染 本結果顯示,尿道插管、血管導管、呼吸機3種侵襲性操作均可導致醫院感染情況發生。侵襲性操作是引起醫院感染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氣管插管容易將致病菌帶至氣管內,氣管切開和插管等操作可損傷氣道黏膜,破壞呼吸道屏障功能,而呼吸機內細菌定植容易誘發感染[10]。有研究發現,泌尿道插管、動靜脈插管、氣管切開的病人,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未使用者[11]。而普外科由于手術的特殊原因,使得侵襲性操作更頻繁,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最常見手術并發癥之一[12,13],其發生率國內可高達13.0%~18.0%,約占醫院感染病例的25.0%,因此手術后的侵襲性操作會對切口的感染產生影響。臨床醫生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嚴格掌握相關侵襲性操作適應證,必要時使用,并嚴格各項無菌技術操作,重視醫護人員手的衛生,注意切斷手術室外源性感染,同時加強醫患雙方的雙向防護,減少交叉感染。
多藥耐藥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時刻警惕新的耐藥菌的出現,做好監測工作,嚴格消毒隔離措施和無菌操作,對于可能導致感染的每個環節加以監督和落實,同時應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藥物給藥方案,減少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的發生。
[1] 陳翠敏,趙先柱,府偉靈,等.醫院感染管理隊伍專業構成的思考與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6):1574-1575.
[2] 董海新,胡小行,李素鵬,等.魯西南地區2009—2011年度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1,34(6):410-412.
[3] 李夏明,王學艷,畢蓉蓉,等.護理人員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角色與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6):2477-2479.
[4] 劉文方,陳春球,安毅,等.158例普外科醫院感染病原菌與耐藥菌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4):3433-3435.
[5] 蔣述科,李春鳳,羅彪峰,等.多重耐藥菌的監管與醫院感染暴發的相關性分析[J].華夏醫學,2011,4(24):448-452.
[6] 尚秀娟.2006—2008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7):2572-2573.
[7] 史文昕,史文晶,李會峰.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5):2199-2201.
[8] 劉大鉞,楊永潔,劉建明,等.2007—2009年綜合性醫院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0):3113-3115.
[9] 策紅曼,紀紅,格爾莉.加強衛生員管理預防醫院感染發生[J].中國社區醫生,2011(5):100-101.
[10] 丁小娟.基層醫院醫務人員手衛生情況調查[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2):111-112.
[11] 呂桂英.我院2010年醫院感染率調查[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0):1599-1600.
[12] Liau KH,Aung KT,Chua N,etal.Outcome of a strategy to redu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a tertiary-care hospital[J].Surg Inct(Larchmt),2010,11(2):151-159.
[13] Anderson DJ.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1l,25(1):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