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卜泓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醫療和護理費用不斷攀升,長期護理保險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建立公共護理保險和商業護理保險相結合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成為共識。中國臺灣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地區之一,本文考察臺灣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發展情況,以期為發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提供借鑒。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經驗;護理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84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9-0069-04
長期護理保險(Long Term Care Insurance),是指為因年老體衰、疾病或傷殘而需要長期照顧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一種保險。當被保險人身體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輔助設備生活時,由保險機構給付保險金以補償其護理費用。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長期護理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漸凸顯。臺灣地區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趨勢的地區之一,其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可為同樣面臨老年人口護理問題的中國大陸提供一些借鑒。
一、中國臺灣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發展情況
(一)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概況
1995年,新光人壽率先在臺灣地區推出商業長期看護保險。目前,臺灣地區銷售同類產品的人壽保險公司共計7家,分別是國泰人壽、臺灣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保誠人壽、國華人壽和三商美邦人壽。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臺灣地區該險種保費收入合計約93億新臺幣,占個人健康保險新單保費收入的3.9%;保險理賠給付總金額為3.7億新臺幣,件均理賠給付約6.4萬新臺幣。表1具體列明了臺灣地區壽險業2003—2011年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情況。可見,近年來臺灣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很快,特別是2011年增長明顯。2011年長期護理保險契約件數增至70980件,同比增長67.1%;保費收入933.8億新臺幣,同比增長30.6%;保險給付5821件,同比增長96.3%。
中國臺灣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為定額給付型產品,不提供實物服務,按給付類型可分為賬戶型產品與非賬戶型產品。賬戶型產品是指保單設有給付上限。當申請的保險金總額達到給付上限時,保單效力即行終止,且被保險人身故時所申請的身故保險金須扣除先前已給付的各項長期護理保險金;非賬戶型產品則是被保險人的身故給付無須扣除已領取的保險金。此外,臺灣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大多包含符合長期看護狀態者可豁免保險費的特別約定。處于長期看護狀態的保戶,即便其喪失了交費能力,保單仍保持效力。
(二)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法規政策
1. 法律法規。中國臺灣地區參考了日本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及英國以稅收作為長期護理資金來源的經驗,于2007年公布了《長期照顧十年計劃》,針對老人照護給予政策性補助。主要協助老人日常生活,并明確界定老人三種居住方式(居家、小區及養老機構)的協助項目、協助模式、補助內容及金額。政府按照失能時的家庭總所得作為給付標準,并以現金償付。因此,《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也被稱為補助型計劃。
2. 財政支持。根據中國臺灣內政部制定的《補助或委托辦理老人服務及照顧辦法》,政府針對企業法人、公益社團法人經營的長期護理業務給予一定的財務補助,各級政府委托民間經營長期護理業務也以此為限。
3. 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中國臺灣的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分為4個層次:一是由相關的社會救助或慈善公益團體等提供照護服務;二是由政府建立完善的長期照護制度,以滿足民眾基本照護服務需求;三是在政府的基本保障之外,民眾還可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四是依靠個人退休金、儲蓄及家庭成員來滿足長期護理需求。臺灣預計于2016年推出《長期照護保險法》,擬采取全民投保的方式,建立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其中個人只需負擔保費的10%,其余由政府、雇主等共同承擔。按照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規劃草案,臺灣將長期照護保險與其他社會保險制度做適度連結,構建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在長期照護保險開辦后,《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將由補助型計劃轉為服務網計劃,主要用于配置長期照護服務資源、建立服務分級制度,以滿足民眾需求。
(三)護理服務體系對中國臺灣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影響
1. 護理服務費用較高,購買商業護理保險需求較大。與護理服務體系較為完備的日本相比,中國臺灣社會護理資源緊張、人手供不應求,護理人員的人均護理人數為日本的兩倍以上(見表2)。臺灣地區護理機構的資源供給主要來自于民間,據臺灣內政部統計,2012年臺灣地區護理機構共999所,其中90%為私立小型機構,政府主導的公立或公設民營的護理機構僅14所,以營利為目的的民營護理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從總體來看,護理機構的定價較高,每月的入住費用從2.5萬至4萬新臺幣不等。按照臺灣規定的長期護理服務補貼標準,即便是低收入且中、重度失能者,每月領取的政府長期護理服務補貼至多為1.86萬新臺幣,僅靠政府補助根本不足以支付長期護理費用。因此,在臺灣接受專業護理服務、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作為補充是非常必要的。
2. 長期護理保險的定價和理賠直接受到護理服務體系的影響。由于中國臺灣不允許保險公司經營專業護理機構及護理業務,長期護理保險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受專業護理服務機構的制約,護理服務機構運行是否規范、費用收取是否合理,均對其長期護理保險的定價、理賠以及財務穩定性帶來較大影響。保險公司不能掌握對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定價的自主權,保險公司的核保理賠也多需借助專業護理服務機構完成,程序上較為繁雜。
二、我國大陸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發展現狀
總體來說,長期護理保險目前在我國仍然是個較為新穎的名詞,還不為大多數人知曉。大陸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市場整體尚處于萌芽狀態,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老年人群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而且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一)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特點
1. 市場主體較為積極。據統計,目前國內有人保健康、泰康、太平、友邦(上海分公司)、國泰、國壽、中意、昆侖等13家保險公司開辦長期護理保險業務,在售產品多達十幾款,如人保健康的“金生無憂”健康保障計劃、友邦人壽的全佑一生“七合一”保障計劃以及泰康人壽的養老社區等。部分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受到市場歡迎,銷售情況很好。
2. 專業性要求高。長期護理保險主要以個險為主,團險多集中在專營團體業務或健康保險業務的公司,如太平人壽、和諧健康、昆侖健康等。由于長期護理保險相對復雜,業務人員必須向客戶清楚說明產品特征,包括護理狀態的定義、領取護理保險金的條件以及除外責任等,且團險因成員眾多難以逐一解釋,因此目前團險業務量相對較小。
3. 綜合保障性明顯。目前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以長期護理保障為主,兼有身故、豁免保費、重疾保障等責任。保險期限多設計為80歲以后甚至終身,前期交費儲蓄,給予保險公司足夠的時間保值增值;后期為年老體弱者提供保險金,實現保障功能。表3篩選部分長期護理產品的情況進行介紹,具體涉及承保對象、承保年齡、設計類型、保險責任及保險期間等內容。此外,市場也出現了將長期護理保障和萬能賬戶結合起來的創新型產品,以賬戶形式提供長期護理保障的保值增值,并保證最低收益率,產品逐漸多元化。
(二)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發展面臨的問題
1. 缺乏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支撐。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已相當嚴峻。有關數據表明,目前失能老人已達3300萬,而養老服務機構只有4.2萬個、床位381萬張、養老護理專業人員僅2萬余名。目前我國仍以政府主辦型養老服務體系為主,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缺少第三方護理服務體系有力支撐和有關國家政策支持,尚未在我國長期護理體系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 潛在的市場需求難以轉化為實際需求。隨著傳統家庭規模不斷縮小,獨居空巢老人日益增多,“421”模式(即夫妻兩人供養4位老人、撫養1個后代)將成為今后的主流家庭模式。家庭模式的變化促使居家養老模式發生轉變,加上老年醫療費用上升,這些因素共同激發了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然而,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康保險方面的精算數據、風險控制技術落后,目前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相對單一、保險費率高昂;另一方面受制于民眾的保險意識淡薄,加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市場和消費者對長期護理類保障產品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高,巨大的潛在需求難以轉化成實際有效需求。
3. 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主要有民政部門主導的養老服務補貼和保險公司開展的長期護理保險業務兩種類型。其中,政府主導的養老服務補貼形式所提供的長期護理保障,局限于養老服務補貼的額度、補貼對象的小范圍性及政府的財政壓力,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社會對保險市場機制解決老年人口長期護理問題的功能還缺乏足夠認識。自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開辦以來,一直都是商業保險公司在探索如何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等健康險險種,政府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以促進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政府對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中的地位、在長期護理體系建設中扮演何種角色缺乏足夠的思考。
三、中國臺灣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對我國的啟示
(一)提供必要法律支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一方面,長期護理保險涉及面較廣,不僅涉及長期護理體系的建立,還涉及護理保險的銷售及后續核保核賠;另一方面,其專業性很強。所以,需要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對長期護理保險進行整合規范。這樣可以避免現行法律法規分屬不同管理機構,在管理上錯綜復雜、相互掣肘的情況。我國要考慮盡快頒布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法律法規,特別是《長期護理服務法》和《長期護理保險法》,形成包括護理機構服務資格、護理服務需求評估以及護理服務提供、護理服務機構評估標準、護理保險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等多方面內容的長期護理法律體系。通過立法厘清政府、護理服務機構、保險公司以及普通民眾的權利和責任歸屬,從而規范發展我國長期護理產業,為建立和完善我國長期護理制度提供法律基礎。
(二)考慮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為了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建議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我國社保體系。在制度層面為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提供便利,建立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一是研究制定長期護理保險法律法規,對保障范圍、賠付標準以及支付辦法等作出明確規定,在目前社保已有各賬戶的基礎上增設長期護理保險賬戶。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體系,形成以企業、個人繳費為基礎,包含慈善基金、社會救助、福利彩票等多渠道的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模式。三是鼓勵企業將長期護理保險作為員工福利計劃和補充養老保障體系的一部分,由企業、個人共同繳費,形成基金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三)健全護理服務體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由相關政府部門研究制定長期護理領域的準入門檻、服務標準、評價和培訓體系以及護理服務價格指引,規范專業護理機構運營。二是鼓勵社會主體參與長期護理保障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科學的護理服務平臺。三是考慮將商業護理保險納入免稅險種,或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也可以參照我國的養老保險試點模式,嘗試對長期護理保險實行稅延,鼓勵企業和個人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四是大力培養護理服務體系的專業人才。考慮到長期護理保險業務性質與一般壽險和醫療保險的差別,要形成囊括從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市場到保險公司長期護理保險產業一整套流程的人才培養體系。
(四)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從保險產品供應商向長期護理產業鏈的整合者轉型
國家要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加大長期護理保險領域產品創新,通過與現有護理機構開展合作、保險資金參與護理產業及醫療設施建設等形式,延長長期護理產業鏈,探索以服務形式提供長期護理保障,提升商業護理保險產品的吸引力,促進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艷華,徐放,牛晗蕊.淺論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發展[J].上海保險,2012,(7).
[2]劉宇丹.商業長期護理保險迎來新的發展機遇[J].中國保險,2009,(7).
[3]游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海南金融,2010,(7).
[4] 魏華林,何玉東.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市場潛力研究[J].保險研究,2012,(7).
[5]戴衛東.臺灣地區人口老齡化下長期護理政策及走向[J].人口學刊,2011,(4).
[6]徐斌秀.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中國老年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構建[D].南京大學,2011.
[7]宋畹玖.高齡化社會下長期看護風險與保險認知之研究——以臺中市民為例[D].中南大學,2011.
[8]王玉玫.論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J].河南社會科學,2011,(1).
[9]孫正成.臺灣地區長期護理體系概述及啟示[J].臺灣研究集刊, 2013,(2).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XQ,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