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飛


在當前國際收支形勢日趨復雜的情況下,經常項下的各種外匯收支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各種業務活動相互交叉、滲透,單純按具體的交易項目分別對交易主體實施監測,不利于發現異常資金動態,而且審核環節多、手續繁雜,不利于降低監管成本。整合經常項下監管資源,建立經常項目主體監管機制,全面實現經常項目主體監管已成為當前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經常項目主體監管的基本內涵
經常項目外匯管理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個人外匯和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管理。經常項目主體監管是指以經常項下交易主體作為監測對象,全口徑采集交易主體的經常項下外匯收支信息,對其經常項下不同性質的外匯業務進行集中管理,通過對交易主體外匯資金交易的系統評價和綜合分析,判斷其交易行為是否真實合理,是否存在違規和異常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對市場微觀主體分類管理,進而實現對外匯市場的有效監管。
二、建立經常項目主體監管機制
(一)完善法規體系,優化組織結構
為適應主體監管的需要,現行的經常項下政策法規需要作一定的修訂和完善,應盡量細化操作規程,減少操作誤區和監管盲區,提高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使主體監管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同時,經常項目主體監管要求打破現有項目界限,合理地進行人員安排。經常項下可設立前臺業務組、非現場監測組、現場核查組。前臺業務組主要負責經常項下所有需要現場辦理的柜臺業務,包括貨物貿易輔導期報告、經常項目外匯賬戶信息備案等業務;非現場監測組負責經常項下的非現場監測和政策調研;現場核查組負責對主體實施現場核查及考核分類。
(二)整合系統資源,理順業務流程
將經常項下的各系統進行整合,統一數據來源,統一數據采集標準,建立經常項目綜合信息平臺(見圖1),對同一交易做到統計口徑一致,采集數據可比,以實現外匯交易的關聯分析。
一是將原有的貨物貿易非現場監測系統擴充為包括服務貿易的貿易外匯監測系統,主要包括主體管理、企業報告、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分類管理等業務模塊。主體管理業務模塊中融入服務貿易企業主體管理的功能;企業報告模塊增加服務貿易企業需要主動報告的內容;非現場監測模塊將主體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外匯賬戶等信息進行綜合比對,根據相關預警指標進行非現場監測,設立貿易重點企業庫。同一企業可根據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分別提示異常,貿易重點企業庫下設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重點企業子庫。二是在原外匯賬戶系統的“客戶電子臺賬”基礎上將外匯賬戶監測系統分為按主體監管模塊和按賬戶類別監管模塊及其他賬戶管理功能模塊,進入主體監管模塊可以對全市所有企業的賬戶余額、賬戶數、外匯收入、支出等按一定的條件進行單個查詢或批量查詢。三是將原個人結售匯系統與個人非現場監測輔助系統整合為個人外匯監測系統。
這樣,經常項目綜合信息平臺就以國際收支系統為依托,以貿易監測系統為重心,以外匯賬戶系統為輔助,形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業務處理監測體系,同時,外匯賬戶系統既服務于貿易監測系統,又具有和個人外匯監測系統一樣的獨立處理業務的功能。
(三)科學設定預警指標,合理進行主體分類管理
預警指標的設置,應按照可量化、易監測、相關性的原則,建議在原有貨物貿易監測指標外,增設服務貿易單項監測指標和與其他業務相關指標。
通過設定臨界值和邏輯關系判斷,系統自動提取大額或高頻外匯收支、結售匯、賬戶資金變動信息。經過對這些信息監測分析后確定現場核查對象,根據現場核查結果好、中、差,將企業分為A、B、C三類。企業分類后,建議對于A類企業,其服務貿易收支完成國際收支申報后只需憑合同或發票實現資金的收結匯和售付匯;對于B類企業,系統指標提示服務貿易異常的,外匯局對其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采取限額管理,外匯局可根據其上年度服務貿易收支總額(或以前多年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設置其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額度,企業在年度限額內辦理服務貿易項下收結匯和售付匯。對于C類企業,其服務貿易收支須向外匯局逐筆登記,憑外匯局“登記表”辦理資金的收結匯和售付匯。
(四)加強合作溝通,建立協調機制
經常項目主體監管是對市場主體的監管,對交易主體各方面的信息掌握越多,就越有利于主體監管的實施。由于當前分類管理已在一些政府部門推行,因此建立經常項下主體監管應加強與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溝通。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強與工商、商務、稅務、海關、公安等部門的聯系,定期進行信息與數據的交換、核對,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從而加強對企業的監管。二是建立聯合監管制度。聯合公安部門加大對外匯資金違規流入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虛假交易、逃匯、套匯等違法犯罪活動。通過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營造安全、穩定的外匯資金流動環境。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