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兵 李圣輝
2012年6月8日,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資本辦法》)。《資本辦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商業銀行在2018年年底前到達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
一、政策解讀
(一)《資本辦法》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范圍
《資本辦法》借鑒國際資本監管新框架,在廣泛吸收業界、學術界和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建立了與國際新監管標準接軌、適度前瞻、符合我國銀行業實際的資本監管制度。
《資本辦法》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建立統一配套的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二是嚴格明確了資本定義;三是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范圍;四是強調科學分類,差異監管;五是合理安排資本充足率達標過渡期。
(二)彈性實施資本充足率達標問題
根據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并考慮資本監管對信貸供給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資本辦法》設定了6年的資本充足率達標過渡期。商業銀行應于2018年年底前全面達到相關資本監管要求,并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提前達標。
過渡期內,未達標的銀行將制定并實施分階段達標規劃,銀監會將根據銀行達標規劃的實施進展,采取相應監管措施,而不是硬性要求在《資本辦法》開始實施時就立即達標。
(三)增強銀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國際和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銀行業穩步實施新的資本監管標準,強化資本約束機制,不僅符合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大趨勢,也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了我國銀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促進商業銀行轉變發展方式、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一是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風險管控能力。《資本辦法》嚴格了資本的定義,擴大了資本對風險的覆蓋范圍,構建了更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增強銀行體系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二是有助于引導商業銀行轉變發展方式。《資本辦法》強化了商業銀行的資本約束機制,推動了商業銀行從高資本消耗的規模擴張模式轉向資本節約的內涵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
三是有助于促進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資本辦法》下調了對小微型企業貸款、個人貸款的風險權重,降低了相關領域的信貸成本,引導商業銀行加強對小微型企業和個人消費的信貸支持,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二、現實困境
《資本辦法》對農村信用社帶來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全新的領域
一是巴塞爾Ⅲ并沒有像巴塞爾Ⅱ那樣引起國際金融界的轟動,國內對于巴塞爾Ⅲ中許多內容還比較陌生。對農村信用社而言,許多縣級聯社法人連巴塞爾Ⅱ的最低要求都難以滿足,巴塞爾Ⅲ無疑更難以滿足。二是目前沒有運用風險計量,下階段將引進眾多的計量模型。這是農信社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人才缺乏的最直接體現,在風險計量方面無法與國內大銀行接軌。
(二)制度、文化、技術的缺乏
制度、文化和技術是實施有效風險管理的三個核心要素,而目前農信社還沒有建設一套實施巴塞爾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同時也缺乏計量相關風險的技術和風險文化建設。一是現有制度源于合作制,制度執行沒有達到量化效果,不能滿足實施《資本辦法》的要求。二是缺乏科學的操作流程,不能按流程實施,尚不具備《資本辦法》實施的基本制度條件。三是沒有員工認可、遵循的風險文化,人情勝過制度,這是農信社不可否認的缺陷。風險文化的建立是風險管理的基石,也是達到《資本辦法》要求的必經之路。四是目前農信社僅有綜合業務系統和信貸風險系統,缺乏支撐風險預警、計量、緩釋的技術。
(三)風險權重高
由于農村信用社肩負支農使命,信用貸款比例及風險權重遠遠高于商業銀行,爭取資本持續達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信用社發展歷史長,有大量風險資產沒有暴露。已形成的風險資產不能通過有效方式抵補,只能等待核銷或依靠外部力量化解。
(四)人才匱乏
巴塞爾Ⅲ的實施過程也是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普及的過程,其中必須要有具備數理、統計、計量理論知識和一定業務知識的人員參與,而農信社目前對于以下幾方面的人才十分欠缺:(1)熟知巴塞爾Ⅲ中相關模型技術;(2)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應用相關技術進行風險預警、評估(信貸主管);(3)針對風險計量進行IT系統開發;(4)對整個單位風險狀況的評估、計量、緩釋(風險主管)。
總之,在《資本辦法》實行之前,農村信用社基本上采取的是以追求速度和規模為主導的粗放式經營模式,走的是在高信貸投放基礎上高杠桿增長的外延式發展道路。《資本辦法》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準備等要求,敦促農信社按期達標。農村信用社要持續滿足新監管標準的內在要求,就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向集約化經營轉型的步伐,走低資本消耗、高效益發展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因而,全面強化風險管理,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搞好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是農信社實現持續穩健發展的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YT,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