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自2001年開始試點以來,已經走完了整整一個時代。10多年來,帶給財政系統的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近日記者就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采訪了財政部財科所金融室副主任馬洪范,他認為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解決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里面的大問題至少還需要財政人四十年努力……
《新理財》:下一步將在全國推開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制度。您認為推行這一電子化改革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馬洪范: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不僅僅是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人民銀行、代理銀行之間實現信息聯網,開展“無紙化”辦公這么簡單。
這項制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第一,電子化的本質是以最快的時間、最便捷的方式把國庫的收支信息集中起來,這樣大大方便了資金的監管工作。根據聯網后的財政收支信息央行和財政部可以在第一時間糾正那些違法、不合規的操作。而在推行信息化之前,上級單位的“糾錯”工作是非常滯后的。
第二,隨著電子化的推行,對各預算單位權力的約束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效改善預算單位花錢的隨意性,減少腐敗、尋租的空間。在信息聯網的情況下,各預算單位花錢不光有財政的管理,也有審計監察機構的監管,一切都有賬可查可控的情況下,預算單位花錢勢必會“老實”一些。
《新理財》:目前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哪些問題?
馬洪范:國庫支付改革是財政部率先從自身開始改起的,可謂是財政部“在自己身上割肉”,財政部推行這項改革的決心可見一斑。
至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我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這項改革的方案沒有太多的改動或者是創新,在中央層面甚至省級層面推廣這項制度一般不會遇到太大問題,但是在向縣鄉等基層推廣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諸多困難。
第二,政策本身對財政專戶“留了一個口子”。來源于國庫撥款和職能部門收到的繳費的財政專戶的存在成為財政部門資金的另一個賬戶,而這為尋租打開了方便之門。
第三,就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來說,財政、央行、預算單位等等這些與國庫資金有關的機構之間需要搭建起網絡實現信息共享,而這些單位過去的信息系統建設都是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的,所以在電子化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在技術上是完全能夠實現。
《新理財》:針對當前改革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下一步該如何完善?
馬洪范:一個制度的完善需要依賴很多外界的環境,包括政府的理念、金融交易系統、各部門之間的局部利益破除,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里面的大問題要想完全解決完畢,我認為至少還需要四十年,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具體來說,第一個需要改善的地方是要擴大國庫改革的領域,要將那些預算外的資金、體制之外的“小金庫”等游離于財政管理之外的資金都納入到集中化管理。但是推行這項工作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十年的時間一點不為過。以早在1787年就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創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英國為例,其制度的完善過程持續了一個世紀。
第二個是這項改革不是權力的調整,而是管理方式的革新。也就是依托現在的“電子化集中支付”制度,把國庫收支的信息徹底統管起來。但是因為信息全面公開化了,勢必會導致某些地方領導心理不自在,所以下一步重要的是領導們觀念的調整。
《新理財》:您如何評價國庫支付改革十年歷程?
馬洪范:從理論上講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預算執行領域的改革,是預算管理全過程中的最主要的內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國庫集中支付對于整個預算管理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預算執行的水平提高了,財政資金的規范性、安全性、有效性都得到了保障。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最有意義的地方便是單一賬戶的建立,這樣能夠有效的控制腐敗的問題。我認為,從總體來講十二年的國庫支付改革進展得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