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坤

如果問民眾現在最關心什么?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包括PM2.5、奶粉等等在內的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中國人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也因此,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高。愛康國賓健康體檢管理集團(以下稱愛康國賓)是健康管理行業里的民營龍頭企業。在我國,長久以來醫療領域都被視作民資禁區,而它是如何打破這個行業壟斷“玻璃門”的?
不斷尋找縫隙
說到愛康國賓就不能不提它的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復旦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又在美國讀了遺傳學。可以說,對于醫療這個領域,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科班出身。1998年張黎剛放棄了博士學位,跟隨張朝陽一起回國創業,10個月后,他創建了藝龍網。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黎剛了解到,在美國、歐洲,健康醫療都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幾,在中國卻不到5%,兩相對比了市場容量后,他看到了機會。
2004年,張黎剛成立了愛康網。“愛康網和藝龍、攜程一樣,本質都是中介。”張黎剛說。
公司成立第一年,銷售額慘淡。很多大型跨國企業,在中國各地都有分公司,公司很重視員工健康問題,但是員工體檢往往會在各地分散執行。對總公司的HR來說根本就不知道員工的健康狀況,更談不上健康管理。張黎剛一下子覺悟,這是醫療體檢的缺口。他立即調整策略,由原來為消費者服務的B2C模式轉變為為大型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的B2B模式。
轉型后的愛康網是體檢加服務的模式。經過預約,來自公司的受檢者可以在愛康網合作的體檢機構或醫院檢查身體,愛康網給受檢者提供電子報告,最后整合出匯總報告,還會為每家公司專門打造一個有關員工健康體檢的網站,甚至還有呼叫中心。因特爾、阿里巴巴、通用電氣都是愛康網早期的集體客戶。
轉變策略后,客戶資源飛速增長,公司的銷售額也超過了千萬元。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當時是2005年,三甲醫院是人們醫療體檢的首選,但是三甲醫院體檢費用過高而且沒有折扣,拿到單子就意味著賠錢,同時三甲醫院以看病治療為主,每天能夠接待的體檢人數非常有限。
事實上,愛康網也嘗試簽約了一些三甲醫院體檢部,但它們的服務很難達到500強企業的要求,為此張黎剛試圖“矯正”三甲醫院,結果卻是張黎剛決定放棄與三甲醫院合作。用他的話說:“跟國有醫院嫁接太難了,想盤活醫院這些壟斷者,意味著自己找死。”之后張黎剛就再也沒有打過醫院的主意。另外,當時民營體檢機構數量非常有限,同時體檢資源的嚴重流失,讓張黎剛下決心自己搭臺唱戲。
2007年,愛康網與上海國賓健體合并之后正式更名“愛康國賓”,張黎剛也名副其實地進軍醫療領域。用張黎剛的話說:“其實公司的發展是不斷尋找到行業縫隙的過程。”
資本助推
企業運轉離不開資金。大型國有企業可以獲得高額貸款,但是民營企業很難從國內融資體系內獲得資金支持。因此,資金成為了民營企業經營的最不穩定的因素。
2004年,愛康網第一年年收入只有100萬人民幣。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初,上海創投出資50萬美金投資愛康網,成為第一家投資愛康的機構。張黎剛感慨地表示:“當時公司規模很小,并不是很多機構可以做到這一點,特別是‘國資背景投資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當時這筆投資給予我和我的團隊很大信心。”
2007年,隨著愛康國賓轉入醫療體檢實體,張黎剛的生意產生了質變。最淺顯的變化,莫過于變成了“重資產”。“愛康網當時是50萬人民幣起家,而開一家愛康國賓,50萬人民幣連買個X光機都不夠。”張黎剛修煉成了融資高手。2007年,合并后的“愛康國賓”獲得6家投資機構聯合注資2000多萬美元。2013年,高盛集團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與愛康國賓簽署接近1億美元的投資協議,這也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健康管理產業最大的一筆私募投資。張黎剛告訴記者:“近期,將有一筆國資背景的基金注資愛康國賓。”
如今愛康國賓已經走過9個年頭,今年的營收將毫無懸念的超過10億。回看其成長過程,張黎剛告訴記者:“資本助推了愛康國賓跨越式發展的可能。”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一年的衛生總支出為4800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3%,這一數字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后幾年,中國的醫療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將可能由目前的4.5%提升至8%甚至10%。正是人民對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并呈現出多種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客觀上需要民營醫院的發展來滿足這種需求。
張黎剛說:“十年前,大家只關心肚子能不能吃飽,現在肚子吃飽了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所以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進入醫療行業。”
醫療改革正在向民營企業傾斜。2012年,《“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給出了新醫改的方向,鼓勵更多的非公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將達到總量的20%左右。政策的開放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涉足。
沖破玻璃門
新醫改方案明確規定“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而民營醫院卻沒有這些限制,這一點也區分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在定位上的不同,公立醫院朝著滿足人民基本的醫療需求方向發展,而民營醫院可以在“高端性、特需化”服務上加大力度,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
看到新醫改對民營醫院有了定位,張黎剛計劃重回“平臺”生意。宣布:“以前體檢是終點,其實它只是起點。”
所謂“平臺”,張黎剛勾勒出一套“閉環”:用戶拿到體檢卡,在網上預約并補充自己的信息,來愛康國賓體檢后,檢查結果保存在愛康國賓這里(甚至云端),即使這個用戶跳槽,在多年后可能還會使用愛康國賓的服務,這是已經成型的部分。數據逐漸充實后,愛康國賓就會成為一個擁有從幾百萬級到幾千萬級數據的平臺,通過對用戶各種生理指標的分析,可以提供對應的各種服務,進而開發商業價值。
即使勾勒出未來的發展藍圖,不過在邀請專業醫生方面,愛康國賓依然受制于醫療行業壟斷。在中國,絕大多數醫生只能在公立醫療機構行醫,接受公立醫療機構的報酬。一旦離開國有醫院行醫,哪怕僅僅是一只腳跨出去,再看病甚至都可以算是違規的。從醫生的角度分析,如果離開國有醫院,他們的職稱提升和社會保障都會面臨很大麻煩。在某種程度上醫生不能自由行醫是國有醫院維持行政性壟斷地位的一種手段,也因此民營醫療企業的發展受到政策性歧視。張黎剛無奈地表示:“現在邀請醫生都以會診的名義出診,這需要醫生所在醫院的院長簽字。”
在張黎剛看來,隨著越來越多民營企業進入醫療行業,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就更需要靈活的機制,其中包括醫生可以自由行醫。在國外,醫生拿到行醫執照之后,便可以自由行醫。一旦醫生獲得自由行醫的資格,每個醫生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決定自己在哪里行醫。
不過張黎剛認為,外圍破冰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兒科、婦產科、眼科領域里的民營專業醫院越來越多,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張黎剛也相信,政策層面也將有好消息傳來。
在眾多關乎民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因素中,張黎剛表示,雖然沒有過多關注政府補貼,“不過醫療設備的高額進口關稅卻苦了民營醫療企業。為給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企業都會選購最好的硬件設備,醫療設備全部進口,這些高端醫療設備動輒上百萬,甚至數百萬。而采購同樣的設備,國有醫院對醫療設備有關稅減免,這樣一來,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采購醫療設備時的價格相差特別大。”張黎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