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鏡頭描摹一項工程的靈魂,可描摹得出來嗎?
支撐這靈魂的經濟本質,又是什么?
歐陽衛紅的《圓夢三峽》組圖給出答案:宏偉壯觀的三峽背后,是一個歷經苦難重煥青春的堅強民族,與它雄厚的經濟與政治實力。通常人們會以為,冰冷的數字、生硬的鋼筋、粗糙的泥土,這些元素與藝術家的世界絕緣,但財政人自有別樣的視角。
歐陽遞來的名片上,寫著他的本職: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二處處長。從三峽工程總公司處于籌備處期間,歐陽就關注三峽工程14個專題的論證。他結合財政管理工作也與三峽工程緊密相關,三峽竣工決算財務方案的設計思路就出自他的提案。攝影是他的業余愛好,但他把這個愛好發揚光大,做成宣傳本職的重要手段。充滿財政人特質的簡潔名片翻轉過來,背面正是他的作品—暮色初臨的三峽大壩堅毅厚重,與長江彎道的神秘柔媚結合,在晚霞與燈火的掩映下,一派平和沉靜。
選這幅作品,并不只為光與影的美。“拍攝三峽,一定要懂得三峽工程的特點。三峽的作用,一是防洪,二是發電,三是航運。所以,我要拍泄洪的片子,要拍發電的片子,要拍建設機組的過程,還要從另外一個角度記錄電輸往全國各地的過程。”
在歐陽衛紅看來,相機只是個工具,作用只是記錄,而攝影藝術的真諦全在拍攝者的思想。“你的目的是什么?為誰服務?要弘揚什么?鞭笞什么?這個很重要。”
拍攝三峽的專業攝影師不下萬人,其中不乏驚才絕艷之輩,歐陽堪稱三峽工程建設攝影作品走進美術藝術殿堂、走向歐洲展覽的“第一人”,這是因為人們能夠從他所拍攝的照片中讀懂了他的創作思想,被照片所講述的故事感動。自2008年至今,他的《圓夢三峽》系列作品組照從湖北美術館展覽到中國美術館,從塞爾維亞展覽到巴黎,無不獲得交口稱贊。在塞爾維亞,他被一群憑作者照片認出的參觀者圍住,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為他翻譯,那些人口中不斷重復的句子是:“中國真偉大!”
這正是歐陽如此辛苦付出,所期望獲得的成果,效果好到超出他預期太多。
他回憶拍攝三峽的初衷說:“三峽工程從論證初期就充滿爭論,重點質疑之一就是財政投入過大,恐怕是得不償失。我想用鏡頭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而不只展現大壩這個實體,就是要告訴世人三峽工程建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工程之一,創造了包括日澆筑量等多個世界第一,很多技術是創新性的。三峽工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志氣,展現了民族氣勢。財政投入了大筆的錢,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效益。”
拍三峽,是因為他的意義所在,想要拍好,一定要懂三峽。
他指著組圖中惟一一張黑白反轉片,那是澆筑到壩頂的時候所攝。由于曝光不夠,照片質量不高,歐陽修復這張照片用了近一個月,水泥和鋼筋全部變成黑白,只有人和機器保持了原色。一定要“搶救”這張“廢片”的理由是:“三峽的美,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過程。這個過程中每個環節、每個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少了這張,這個故事就不夠完整。”
正是因為要拍出思想、拍出故事,歐陽比其他攝影師更注重作品后期的編輯、制作過程;而財政人的身份,讓他更加注重組照的宣傳與展出。“財政人的攝影,一定要與工作緊密結合,這是一項紀實性的工作,要把財政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攝影藝術展現出來。財政的人和事很難直觀反應,這更要求我們創新攝影的思維和手法,拓寬我們的眼界。事實上,財政攝影可以覆蓋的范圍非常廣,只要涉及財政收入、支出的環節、過程、結果,都可以是我們創作的素材。重要的是:你能抓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