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渤、黃、東海水溫季節變化特征分析*

2013-11-28 06:29:06熊學軍
海洋科學進展 2013年1期

鞠 霞,熊學軍

(1.國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 青島266061;2.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266061)

關于中國近海水溫的分布特征,已有不少調查和研究。其中,1958年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第一次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近海各海域水溫的分布和變化特征。此后,還開展了許多針對局部海區的調查研究。近年來,涌現出不少關于中國近海水文要素分布的論文和專著[1-6]。然而,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展全國普查后,針對整個中國近海的大規模調查研究卻很少,對于中國近海環境的系統認識仍然多停留在統計平均態層面,一些局部的調查由于時間不同步難以獲取全面系統的認識。因此,近年來開展的我國近海綜合調查對更新中國近海環境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就是利用該專項所獲的最新調查數據,對渤、黃、東海水溫分布特征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以求對中國近海海洋環境有進一步的認識。

1 數據來源

本文章所用溫度數據來自國家“908”專項——“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的CTD觀測資料。該專項共實施4個航次,其調查時段大致為: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2-2月,2007年春季4-5月,秋季10-12月。調查海域覆蓋渤海全域,黃海124°E以西,以及東海200m等深線以西的陸架區域。涉及站位共有近1 300個。CTD觀測數據經由范圍檢測、密度倒置檢查、剖面圖檢測等質量控制步驟后,得到本文繪圖、討論所用數據,數據垂向分辨率為1m。

2 溫度平面分布特征分析

2.1 冬季

在研究海區各站位觀測的基礎上(圖1),分析發現,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風,海水垂直對流混合很強,在水深小于100m的陸架淺海,混合深度幾乎可達海底,導致表、底層水溫的平面分布形態非常相似(圖2)。

渤海,一條暖水舌從海峽口伸向渤海內部,海峽口溫度為6℃左右,渤海中央水溫為4~5℃。這種分布態勢主要是受黃海暖流的影響。近岸淺水區等溫線幾乎都與岸線平行,水溫多在1℃以下,尤其在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灣頂,水溫出現負值。其中,遼東灣頂最低溫為-1.5℃(觀測值為-1.5℃的站位以★標識在圖中),這是冬季中國近海水溫最低的海域。在這三個灣內,冬季一般都有海冰出現。

黃海,溫度分布呈多舌結構,主要體現了黃海暖流及沿岸流的影響。在南黃海,一暖舌指向西北青島、日照近海,溫度由14℃以上降至8℃以下。成山頭外,受沿岸低溫水的影響,形成一片低溫區,呈舌狀向南伸展,極值小于4.5℃。在江蘇沿岸亦有一片低于7℃的冷水區。北黃海,暖舌位于海域中部,前端伸向渤海海峽,舌軸溫度在7℃以上。暖舌兩側,溫度向岸邊遞減,近岸區等溫線平行于岸線,至東北角沿岸溫度低至4℃以下。在沿岸低溫水和中部暖水之間,等溫線較密集,形成強度不等的溫度鋒。

圖1 觀測站位分布Fig.1 Distributions of Observing Stations

圖2 冬季渤、黃、東海溫度分布(℃)Fig.2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n winter(℃)

東海,近岸與外海、南部與北部均存在明顯差異。在近岸一側,等溫線分布密集,幾乎平行于岸線,水溫從岸邊的8℃左右向外迅速增至16℃左右,形成很強的浙閩沿岸溫度鋒。沿岸水溫的這種分布狀態,主要是受低溫的沿岸流和近岸陸地降溫共同作用的結果。溫度鋒以東,存在一個由南向北伸展的高溫水舌,舌根部水溫在21℃以上,其前鋒可至28°N附近海域。顯然,這是臺灣暖流的作用所致。陸架邊緣海域,水溫一般大于20℃,為東海冬季水溫最高區,這體現了高溫黑潮水的影響。在東海北部,由蘇北外海向東南伸展的低溫水舌可達30°N附近海域,從而在東海北部形成一低溫水區。

2.2 春季

春季,隨著太陽輻射的增強,以及干冷北風的減弱,各海域的水溫逐漸升高,水溫分布亦逐漸向夏季型演變。從圖3可看到春季各海域、各層次水溫分布特征。

圖3 春季渤、黃、東海溫度分布(℃)Fig.3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n spring(℃)

渤海春季開始出現近岸水溫高于中央區的格局,這是由于近岸水淺,受熱后比中央海域升溫快,同時,黃海暖流減弱,對渤海的影響也減弱。渤海灣和萊州灣頂的水溫分別達到11℃和13℃;遼東灣溫度最高,灣頂水溫達12℃以上。渤海中央區水溫小于7℃。10m層以下至底層,水溫分布不同于表層。遼東灣中部和渤海灣口至長興島附近海域出現了成片的冷水區,核心溫度都在6℃以下。這兩大片孤立的冷水,就是通常所說的“遼東灣冷水”和“渤中冷水”的雛形。二者都存在于地形較深的洼地區,很有可能是冬季殘留的冷水,甚至還含有融冰所形成的冷水。

黃海春季溫度分布亦不同于冬季,等溫線大致表現出緯向分布的特點,近岸與中央海區溫差變小。在南黃海,僅在中央海域存在一個自南向北伸展的暖水舌。而在暖舌西側,一低溫冷水呈舌狀向南伸展,這個冷中心等溫線基本呈封閉狀,是青島冷水團的雛形[7]。蘇北近岸淺水區升溫最為明顯,水溫高達11~13℃,且等溫線大體平行于海岸。北黃海,30m以下,北黃海中央海區被范圍較大的冷水塊所控制,冷中心低于6℃,表明春季黃海冷水團首先在北黃海形成。

東海,近岸表層水溫升至15℃以上,等溫線仍大致沿岸線分布。其外側,暖水舌前鋒可達31°N附近海域,比冬季明顯向北推進了。臺灣暖流水與沿岸水之間形成很強的溫度鋒,與冬季相比,溫度鋒的位置明顯東移。此外,春季東海存在一個明顯的低溫區:32°N,125°E附近,溫度僅為12~13℃。這是冬季由蘇北沿岸低溫水南伸所導致的,至春末將形成“東海北部底層冷水”[8]。這也是東海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

2.3 夏季

夏季,太陽輻射最強,海面受暖濕的南風影響,為全年水溫最高的季節。此時,水溫分布最突出的特點是:絕大部分海域,垂向出現溫度躍層,表、底層水溫分布格局差異很大(圖4)。

渤海夏季仍維持三大海灣及近岸區水溫高于中央及海峽附近海域的格局。表層,渤海灣、萊州灣和遼東灣的最高溫分別達到26℃,25℃和26℃。在渤海海峽存在一個較大的冷水區,核心溫度低于18℃。該冷水區從渤海海峽向西伸向渤海灣口,構成一狹長的冷水帶。冷水帶外圍等溫線密集,形成很強的溫度鋒。這一冷水帶的出現是渤海夏季表層水溫分布的重要特色。圖5展示了1958年海洋普查[9](圖4a)、1992年渤、黃、東海水文圖集(多年平均)[10](圖4b)、2000年觀測(圖4c)以及本次調查(圖4d)的夏季渤海表層溫度分布圖。圖5a顯示,1958年渤海海峽處有一塊冷水,但從海峽至渤海灣口,并無冷水帶。在多年平均圖(圖5b)中,這一冷水帶也不存在。而在2000年的調查中[2](圖5c),發現了與本次結果(圖5d)類似的低溫水帶,表明渤海夏季表層溫度分布格局發生轉變很可能是在本世紀初,但這需要用長期觀測結果做進一步探討和論證。

渤海10m以深海域,在中央海區,逐漸出現冷水區,并在底層發展成兩個獨立的冷水塊,在兩個冷水塊之間,存在一個暖水塊。這就是在春季已經出現的“遼東灣冷水”和“渤中冷水”,二者中心溫度分別低于13.5℃和16℃。

黃海夏季最突出的水文現象之一是黃海冷水團。表層,在西側近岸區,存在多個孤立的低溫中心,它們分別位于環成山角近海、青島近海和海州灣外側,其中心水溫分別小于21℃,23℃和22℃。除了冷水塊之外,還存在幾個暖中心,比較明顯的一個位于蘇北近岸,核心溫度大于27℃。10m層,又增加了多個冷水塊,遍布在山東半島東南部、青島外海、蘇北外海,其中青島近海和黃海中部低溫冷水塊的中心水溫最低,均小于15℃。30m層,10℃等溫線已包絡了黃海34°N以北的大部分海域,基本呈現出了黃海冷水團的全貌。北黃海的冷中心在7℃以下,成山頭東側和南黃海的冷中心均在8℃左右。底層顯示,黃海冷水團有3個冷中心:較大的一個在北黃海中部,低溫中心的位置在38°15′N,122°25′E附近,最低溫度小于6.5℃;一個較小的位于山東半島以東,37°N,123°30′E附近,最低溫度小于7℃;另一個較小的位于榮成以南的黃海中部,36°N,122°E附近。此外,在青島外海海域,還存在一個明顯的低溫中心,這是青島冷水團所在,中心位置約在35°40′N,121°20′E,中心溫度低于9℃。黃海底層沿岸的溫度大約為17~27℃,冷水團中心與沿岸溫差為10~18℃;冷水團上方的表層溫度為22~26℃,冷中心與表層之間溫差為16~18℃。如此,冷水團周邊的溫度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都非常大,前者導致在冷水團的周圍形成了很強的溫度鋒,后者導致夏季黃海的溫躍層特別強。對比夏季8月渤、黃海底層多年平均的溫度分布圖[4](圖6)可見,本次觀測結果很好的體現了青島冷水團。

圖4 夏季渤、黃、東海溫度分布(℃)Fig.4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n summer(℃)

關于青島冷水團,鄭東等認為,青島冷水團6月以后,漸漸和南黃海冷水融為一體[11]。Zhang等認為青島冷水團春季存在,7月消失[12]。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夏季,青島冷水團顯然是存在的,而且它的冷中心范圍比黃海冷水團在南黃海的冷中心大。

圖5 渤海夏季表層水溫分布的各種結果(℃)Fig.5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in summer(℃)

東海夏季表層水溫分布較均勻,其值在28~30℃間,等溫線稀疏。10m以下水層,水溫分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在近岸出現了一個平行于岸線分布的冷水帶,顯然,這是底層冷水涌升所致。同時,在濟州島以南,出現一個明顯的冷水區,在30m和底層最低溫分別小于15℃和13℃,這是春季已經存在的東海北部底層冷水。臺灣以北的冷水區已形成冷舌由南向北延伸,前端可達舟山群島附近,其外是一片暖水區。

圖6 夏季渤、黃海底層多年平均溫度分布(℃)Fig.6 Multi-years averaged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in summer(℃)

2.4 秋季

秋季,隨著太陽輻射逐漸減弱,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下并逐漸加強,各海域的水溫分布開始從夏季型向冬季型轉化(圖7)。

渤海,水溫分布又恢復到沿岸低、中央高的格局。渤海中央水溫為15~19℃;而渤海灣和萊州灣灣頂的水溫均低于13℃,遼東灣頂水溫低于17℃。在遼東灣中部至灣口出現一大片高溫區,中心水溫達19.5℃。由于對流混合增強,表底層溫度分布趨于一致。

黃海表層和10m層溫度分布比較均勻,僅在青島近海出現了一片水溫較高的區域,核心溫度高于22℃。蘇北沿岸淺水區降溫較快,等溫線幾乎平行于海岸,其值低于20℃。30m層以下,黃海冷水團依然存在。底層分布清晰地顯示,10℃等溫線包絡的范圍較夏季已大大縮小,說明黃海冷水團處于衰退期。此時北黃海的冷中心溫度低于12℃,南黃海的冷中心溫度低于10℃。在冷水團外側,等溫線仍很密集,溫度鋒很強。

東海,30m以淺水溫分布相似。近岸等溫線趨向于平行岸線分布。外海水溫分布較均勻,等溫線大致成緯向分布。底層水溫分布較為復雜。長江口與錢塘江外海是一片低溫區,溫度在20~21℃之間。一條暖水舌從臺灣海峽緊貼閩浙沿岸向北深入,前鋒21℃等溫線直達舟山群島附近。但暖水舌以東海域的水溫多在18~21℃之間,且出現多個孤立的冷、暖水塊。

有一點需要說明,在30~31°N海域出現了大片緯向帶狀低溫區。經統計,該低溫區內站位的觀測時間為秋末冬初(11-15—12-6),比其余大部海域的觀測推遲半個月左右。而此時正值海區迅速降溫季節,因此中部海域出現了明顯低溫的趨勢。從秋季多年平均水溫分布圖(圖8)上可以看出,此季節東海表層水溫水平變化較為均勻,等值線大體沿NE—SW走向;底層主要被一塊暖水所控制[6]。

圖7 秋季渤、黃、東海溫度分布(℃)Fig.7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n autumn(℃)

圖8 秋季渤、黃、東海多年平均溫度分布(℃)Fig.8 Multi-years averaged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n autumn(℃)

3 溫度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為闡述各海區水溫垂直分布特征,選了3條有代表性的斷面為例,斷面位置如圖1所示,每個斷面自左向右對應著自A端向B端。

3.1 斷面1

渤海的斷面1從黃河口經渤海中部直至遼東灣頂,呈SW—NE向,是監測渤海海洋環境狀況的一條標準斷面。“908”調查該斷面的水溫四季分布如圖9所示。

冬季,整個斷面的水溫分布呈現垂直均勻狀。斷面水溫值在0.0~5.0℃變化。兩端水溫較低,黃河口和遼東灣最低溫度分別在1.0℃和0.0℃以下;斷面中央水溫較高,溫度值在4.5℃以上。

春季,斷面溫度大多呈垂向均勻狀。遼東灣頂溫度增幅最大,水溫最高值大于13.0℃,且等溫線分布密集。渤中淺灘兩側為溫度相對較低的冷水區,南側的冷中心低于6.0℃,北側的低于5.5℃。在遼東灣口的近表層,開始出現很弱的層化現象。

夏季,水溫垂向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層水溫迅速升高,除遼東灣以外最高溫度達24℃以上;大約在5~15m之間出現了強躍層。遼東灣水溫最高,在灣頂處高于26.5℃,且垂向均勻。而春季渤中淺灘兩側低洼處出現的冷中心,此時大大加強。這兩塊塊冷水最低溫度分別為16℃和13.5℃,分布在斷面低洼處,等溫線呈兩個明顯的穹窿狀分布。如前所述,這兩個冷水塊就是“渤中冷水”和“遼東灣冷水”。在斷面上層暖水和下層冷水之間,形成了很強的溫躍層。賈瑞英等對該斷面1976—2003年觀測數據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遼東灣冷水的冷中心平均溫度為17.60℃,最低溫度為13.98℃,且范圍較大;而渤中冷水的冷中心平均溫度為19.80℃,最低溫度為17.30℃[13]。對比可知,本次觀測的兩個冷水塊中心溫度均比歷史觀測最低值還低,同時,各個結果均表明,“遼東灣冷水”比“渤中冷水”溫度低。

秋季,水溫分布開始向冬季型過渡。不僅水溫明顯下降,而且溫躍層基本消失,水溫分布趨于垂向均勻。從圖中看到,斷面兩端淺水區降溫較快,南、北兩端水溫分別小于14.5℃和16.0℃。遼東灣口處溫度最高,達19.5℃,由此向兩側遞減。

圖9 黃河口-渤海中部-遼東灣斷面(斷面1)四季水溫分布(℃)Fig.9 Seasonal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section(Section 1)from the Yellow River Mouth via the Middle Bohai Sea to the Liaodong Bay(℃)

3.2 斷面2

斷面2位于36°N,西端抵青島近海,向東至124°E。該斷面橫切黃海冷水團,所以成為研究冷水團必不可少的斷面。斷面的溫度分布見圖10。

圖10 斷面2四季水溫分布(℃)Fig.10 Seasonal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long Section 2(℃)

冬季,斷面除了東側底層外,水溫分布基本呈垂向均勻狀態。斷面東側溫度較高,溫度高于8℃,底層出現弱層化現象,且溫度比上層高,顯然是受黃海暖流北上分支影響所致。斷面西側還有一個高溫區,溫度也在8℃以上,這與黃海暖流指向青島近海的分支相對應。

春季,該斷面水溫分布最明顯的特點是,存在一個冷水區和一個暖水區。在斷面中部,深度25~32m,有一塊范圍較大的冷水,中心溫度小于6.5℃,表明,該海域存在較強的中層冷水。冷水以東,是底層溫度最高可達10.5℃的暖水區,這是黃海暖流在春季的體現。關于在該斷面表現出的中層冷水,取斷面中部一個測站(HH116站)在本專項中各個季節觀測的溫度垂直分布加以分析。HH116位置如圖1中星號所示,圖11給出了該站冬、春、夏季溫、鹽、密垂直分布曲線,其中實線表示溫度。該站冬季溫度垂向均勻,春季中層水溫度最低,夏季溫度則呈常見的負梯度分布。表明,南黃海的中層冷水僅存在于春季,與鄒娥梅等[14]的觀點一致。

圖11 斷面2上HH116站溫、鹽、密垂直分布Fig.11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density at Station HH116on Section 2

總的來看,夏季整個斷面水溫分布基本為三層結構。近表層為很薄的均勻層,水溫高達24.0℃;其下為強溫躍層;躍層下方為黃海冷水團所盤踞。斷面主要有兩個低溫中心。其中東側的范圍較大,中心最低水溫小于8℃;西側的臨近青島近海,范圍稍小,中心最低水溫小于10℃。結合平面分布圖可認為:前者是黃海冷水團西側冷中心所在;而后者則是青島冷水團冷中心所在。由此表明,青島冷水團直至7月仍存在。在西側近岸區,溫躍層上部的等溫線上翹,并與海面相交;溫躍層下部的等溫線下沉,并與海底相交,形成很強的溫度鋒。

秋季,36°N斷面的水溫分布基本保持為三層結構,但溫躍層深度比夏季已明顯下沉,溫躍層位于40m水層附近。其上水溫分布非常均勻,其值為18℃左右。溫躍層以下依舊為黃海冷水團,核心溫度值低于10℃,強度比夏季大大減弱。西側近岸淺水區因潮混合作用,溫度分布保持垂直均勻,形成較強的陸架鋒。

3.3 斷面3

斷面3位于東海南部,從浙江溫嶺近岸向東伸向外陸架邊緣,斷面東端位于27°N,125°E附近海域,斷面各個季節的水溫分布如圖12所示。

冬季,斷面西側淺水區水溫低于外海,最低值小于11.5℃,水溫垂向分布較均勻,水平梯度較大,為浙閩沿岸溫度鋒所在。而斷面中部和東部,等溫線卻大致呈“U”形分布,顯示中部有暖水下沉現象。

春季,斷面西部溫度分布與冬季相似,但溫度鋒減弱。斷面中部及東部,水溫層化現象明顯,表層溫度超過23.5℃,底層溫度小于19.0℃。

夏季,斷面溫度的上均勻層厚度很大,多在20~40m間,表層水溫高達29.0℃以上。中部的等溫線亦呈“U”形分布,表明中部有水體下沉。均勻層下面是溫躍層,其下界接近海底,強度很大。在斷面西部的斜坡上等溫線明顯上翹,顯示該季節浙閩沿岸有海水涌升。

秋季,斷面等溫線亦大致呈“U”形分布。同時,躍層上界深度下沉,躍層變薄,躍層厚度中部小、兩側大;但強度卻是中部大、兩側小。近岸一側斜坡底處,仍存在海水涌升形象,但其強度比夏季明顯減小。

以上分析中,斷面3中部偏東海域(26°40′~28°N,122°~124°E附近),等溫線于冬、夏、秋三季不同程度地呈“U”形分布,顯示出暖水下沉現象,體現出暖渦的特性。事實上,在東海西南部(27°~29°N,122°~124°E附近)海域,的確存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暖渦旋[15],其空間尺度約3°×2°經緯度,暖渦中心為高溫低鹽水。

圖12 斷面3四季水溫分布(℃)Fig.12 Seasonal wa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long Section 3(℃)

4 溫度分布的區域差異

從以上溫度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看,渤、黃、東海的溫度分布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且各個海域的季節變化幅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由于渤、黃、東海南北跨度大,受太陽輻射強度不同,且影響各海區的主要水文現象特點迥異。一年之中,渤海溫度分布的變化最大,黃、東海相對較小。圖13顯示了渤、黃、東海底層水溫年變幅分布情況。該圖以底層為例,將調查海域各個站點夏季水溫最大值與冬季水溫最小值的差異以等值線表示。不難發現,渤海的溫度變化值明顯大于其他海域,尤以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三灣灣頂為最甚,年變化幅度達26℃以上。這一特點正體現了渤海作為內海的特性,其水文特征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其次是在黃海西部沿岸、東海西部沿岸,江蘇淺灘附近至杭州灣一線,年變化值最大可達到20~22℃。全海域中溫度全年變化最小的海區,主要有兩個:黃海中央和東海東南外海。將變幅為0的等值線加粗顯示,可見,黃海中央有大片海區變幅為0,甚至冬季比夏季溫度略高,結合前面的溫度分布分析可知,這片變幅很小的區域與黃海冷水團所居之處十分吻合,這表明,黃海冷水團的水溫特性冬、夏季十分接近,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夏季的黃海冷水團來源于冬季的殘留水。東海外海水溫全年變幅也很小,這是因為,東海是比較開闊的海域,其陸架邊緣區的水文特征和變化規律主要受外海暖流,即黑潮的影響。而黑潮是一支穩定而強大的西邊界流,因此東海外海的水溫年變化也不會很大。

圖13 渤、黃、東海底層水溫年變化幅度分布(℃)Fig.13 Annual variation amplitude of the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5 結語

中國近海的水溫分布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冬季,調查區絕大部分海域的水溫分布呈現垂向均勻狀態。近岸溫度低于外海,近岸等溫線基本平行于岸線,并出現多個由此向南擴展的冷舌,這與低溫的南向沿岸流密切相關。在渤、黃、東海的中部海域,受黃海暖流和臺灣暖流影響,溫度分布多呈暖舌結構。暖流區與近岸冷水區間形成了較強的溫度鋒。

夏季水溫分布的突出特點是:除近岸淺水區在強潮流混合作用下仍呈垂向均勻外,調查區絕大部分海域的水溫在垂向上基本呈現三層結構,即水溫較高的上均勻層、溫躍層和低溫的下均勻層;近岸水溫一般高于外海,表、底層分布格局差異較大。各海域表層水溫分布相對較均勻,等溫線分布無明顯規律;而底層則出現各具特色的冷水團和冷水塊,最為典型的是“渤中冷水”、“遼東灣冷水”、黃海冷水團、青島冷水團和東海北部底層冷水,其中青島冷水團被發現在夏季仍存在,與前人調查研究結果有些不同。在這些冷水周圍形成很強的溫度鋒。

春、秋季呈過渡型特征,其水溫分布狀態大多介于冬、夏季之間。春季,水溫逐漸升高,躍層開始出現在調查區的大部分海域。從溫度結構看,黃海暖流已減弱,而臺灣暖流則較冬季增強。“渤中冷水”、“遼東灣冷水”、黃海冷水團、青島冷水團、東海北部底層冷水等夏季突出的水文現象都在春季開始形成。黃海中部出現中層冷水,且僅存在于春季。而進入秋季后,隨著海面冷卻和偏北季風的逐漸增強,躍層明顯下沉,直至消失,水溫分布逐漸呈現垂向均勻狀況,分布格局也開始從夏季向冬季過渡。

本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值得注意和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1)渤海夏季的溫度分布格局與2000年相似,但與20世紀50年代和多年平均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渤海海峽至渤海灣口出現了一條冷水帶。

2)“遼東灣冷水”比“渤中冷水”溫度低,本次觀測到二者的中心溫度均比歷史觀測低。

3)從溫度結構看,青島冷水團在夏季顯然是存在的,而且它有明顯的冷中心,與以往僅存在于春季的結論不同。

4)東海南部斷面等溫線在冬、夏、秋季均下沉,體現了東海南部存在一個穩定的暖渦。

5)渤海溫度的年變幅最大,其次是黃海西部沿岸和東海沿岸,最小的是黃海冷水團所在海域和東海陸架邊緣受暖流影響處,在這兩處甚至出現了夏季比冬季溫度低的情況。

(References):

[1]ZHAO B R,CUI M C,LIMEBURNER R.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July,1986[J].Marine Sciences,1991,(2):46-51.趙保仁,崔茂常,LIMEBURNER R.1986年7月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海況的主要特征[J].海洋科學,1991,(2):46-51.

[2]BAO X W,WAN X Q,WU D X,et al.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 summertime in 2000and wintertime in 2001in the Bohai Se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4,26(1):14-24.鮑獻文,萬修全,吳德星,等.2000年夏末和翌年初冬渤海水文特征[J].海洋學報,2004,26(1):14-24.

[3]WU D X,WAN X Q,BAO X W,et al.Comparison of summer thermohaline field and circ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Bohai Sea between 1958 and 2000[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3):287-292.吳德星,萬修全,鮑獻文,等.渤海1958年和2000年夏季溫鹽場及環流結構的比較[J].科學通報,2004,49(3):287-292.

[4]GUO B H,HUANG Z Z,LI P Y,et al.Marine environment of coastal and adjacent China Sea[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2004.郭炳火,黃振宗,李培英,等.中國近海及鄰近海域海洋環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5]SU J L.YUAN Y L.Hydrology of coastal China Sea[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2005.蘇紀蘭,袁業立.中國近海水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SUN X P.China Offshore regional oceanography.[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2006.孫湘平.中國近海區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7]ZOU E M,GUO B H,TANG Y X,et al.The hydrographic features and water masses analysis of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in the spring of 1996[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0,22(1):17-26.鄒娥梅,郭炳火,湯毓祥,等.1996年春季南黃海水文特征和水團分析[J].海洋學報,2000,22(1):17-26.

[8]SU Y S,LI F Q,MA H L,et al.Form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bottom cold water mass in northern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1989,19(1):1-14.蘇育嵩,李鳳岐,馬鶴來,等.東海北部區域底層冷水團的形成及其季節變化[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89,19(1):1-14.

[9]GUAN B X,CHEN S J.Technical report of general oceanographic survey of coastal China Sea[R].1964.管秉賢,陳上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1964.

[10]CHEN D X.Ocean atlas of Bohai Sea,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Part of hydrology[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92.陳達熙.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1]ZHENG D,ZHANG R A.Analysis of spring water masses in the Sea Area off Yantai,Weihai and Shidao[J].Marine Science Bulletin,1983,2(1):61-68.鄭東,張瑞安.煙威及石島近黃海春季水團分析[J].海洋通報,1983,2(1):61-68.

[12]ZHANG Q L,LIU X Q,CHENG M H,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Qingdao cold water mass[J].Chin.J.Oceanol.Limnol.,2002,20(4):303-308.

[13]JIA R Y,SU J,HU X M,et al.Structure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d its variation along B1section during summer[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8,38(5):705-711.賈瑞英,蘇潔,胡憲敏,等.渤海B1斷面夏季溫鹽結構及變化趨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38(5):705-711.

[14]ZOU E M,XU B C,WANG Z S,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mediate cold water in the west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J].Journal of Oceanograpgy of Huanghai and Bohai Seas,2001,19(2):1-7.鄒娥梅,徐伯昌,王宗山,等.南黃海西部中層冷水特征的時空變化[J].黃渤海海洋,2001,19(2):10-16.

[15]YUAN Y C,GUAN B X.Overview of studies on some eddies in the China Seas and their adjacent seasⅡ.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region east of Ryukyu Island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7,29(2):1-17.袁耀初,管秉賢.中國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渦旋研究綜述 Ⅱ.東海和琉球群島以東海域[J].海洋學報,2007,29(2):1-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内精品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欧美日韩资源|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久久黄色影院|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91蝌蚪窝|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欧美精品啪啪| 丁香综合在线|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三级成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美女被操91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成人综合网| 久久黄色小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igao国产精品|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视频二|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色图|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婷婷综合色|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