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瑞
初春的天氣還很涼,距離河南省禹州市城區約10公里的陳莊村,60多歲的張老漢一大早就送孫女去村頭的私立學校了。
幼兒園一學期費用就高達1800元,盡管嫌貴,張老漢還是準備讓孫女在此讀完小學。這所開辦僅5年的“文博”私立學校涵蓋幼兒園和小學五年教育的全過程,目前已吸納學生近600人,而從新中國成立后就存在的陳莊公辦小學只剩下100多名學生。
打工家長“花錢買放心”
本刊記者在河南省禹州市、睢縣等地走訪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跟隨祖輩生活十分普遍,出于安全監管、教育質量等多方面考慮,在外打工的父母更愿意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學校,這就導致條件受限的公辦小學生源流失,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受到追捧。
陳莊村民透露,多年來陳莊小學一直是附近五六個村的上學首選,但近幾年學生銳減。鄰村陳樓小學同樣不具備寄宿條件,校長侯紅雨透露,村里進城或上私校的孩子超過三分之一。張老漢說:“歲數大了操不上心,私立學校管飯、管接送,她爹媽打工也放心。”陳樓一村民兩個孩子都在“文博”,一學期交費三千多元,他說:“掙錢不都是為了小孩嗎?花錢買個放心吧。”
豫東的睢縣也面臨類似問題。寒風中等在校門口接孩子的,清一色是騎著電動車或三輪車的六十多歲老人。睢縣澗崗鄉閆廟村村民透露,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往附近的錦襄寄宿學校。有村民說:“一學期學費得一千多元,但人家封閉管理,安全放心不比啥都好啊?”
“私立學校貴,而公辦學校不收一分錢,為啥沒人去上啊?”對于這種現象,禹州市教體局基礎教育股股長張國建直言:“差距主要在服務。家長最需要的是學校提供吃住,好放心出去打工。”寄宿條件的吸引力明顯,禹州市褚河鄉宋連小學地處偏僻,2010年改為寄宿學校之前只有110名學生,現在已增至350名。
睢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東風說,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要求學校教職工既當教師又做父母,而公辦學校無論從硬件設施還是人員配備上都難以滿足。
“代教”“走教”比比皆是
五年級教師杜連忠,帶語文、科學、品德、美術、音樂、安全、信息技術,共計7門課,貼在睢縣城郊鄉辛屯小學校長郝盈華辦公室的《教師任課分配表》這樣顯示。該校有5個年級151名學生,全校體育課都由一名語文教師兼任,美術課多由校長承擔。郝盈華告訴記者,農村教師普遍一人兼多科,“師資力量有限。想要專職老師,特別是英語課、小三門(體育、音樂、美術)更緊缺”。
河南省教育廳師范處負責人說,農村師資按現行編制標準,教師數量是夠了,但按照課程發展要求,還遠遠不夠。尤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供求矛盾突出,課程難以開足、開全,“代教”“走教”等教學形式比比皆是。“代教”即像杜連忠一樣,一名教師身兼數門課程,業內戲稱“萬金油”;而“走教”,顧名思義,一個學科的教師不止負責一個學校,還要去別處流動授課。
在禹州農村,有些學校因缺師資,一些規定課程淪為虛設。1月18日,禹州市陳樓村小學五年級體育課上,本刊記者看到,一位13歲的學生坐在校園角落發呆。他說沒有老師,體育課都是自己瞎玩兒。而音樂、美術、科學等課程,只發了課本,從來沒上過課。
不止小學,中學師資不足現象也很突出。睢縣城郊鄉劉莊中學有六到九年級共437名學生,音樂、美術都沒有專職教師。校長高春玲自我解嘲:“只能現學現賣,教師培訓后兼課。”睢縣一名鄉鎮中學教師透露,由于沒有計算機教師,自己所在學校連續幾年不給學生發計算機課本,囤到期末當廢紙賣。
農村公辦學校遇冷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師資力量不盡如人意。本刊記者在禹州、睢縣多個農村地區走訪時,聽到村民對當地教師怨言頗多,甚至尖銳批評他們“學問不行”,“光拿錢熬日子”。事實上,農村學校師資不足、教師年齡偏大、新生力量難補充問題十分突出。
據李東風介紹,很多農村學校80%的教師跨科任教,多的一人教4門以上,所學非所教、先教后學、不學也教現象普遍,既難保證教學質量,也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河南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負責人說,一些農村學校對于教師培訓工作熱情不高,不是他們不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而是師資緊張,一旦抽調教師出去,就沒有人手承擔他的課程,可能面臨停課的危險。
睢縣教育局一項調查顯示,農村小學生源一直處于減少狀態,70%農村小學是單軌制,很多班額不足30人,全校百余人。按照河南農村小學師生比1∶25的現行編制標準計算,很多小學應配教職工不足6人,根本無法進行教學活動,新增的英語課程、地方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更無師資力量保證開設。
此外,農村教師年齡偏大、后繼乏人現象凸顯。河南省教育廳近期—份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農村小學50歲以上教師的比例,多縣在30%以上,有的縣市達50%,其中很多是轉正的老民辦教師。
禹州市大量小學和教學點靠轉正的老民辦教師支撐。張國建擔憂的是,老教師退休后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如何存活?
李東風也有同樣的憂慮。特崗教師制度實行以來,農村中學師資缺乏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小學仍無明顯改善。李東風說:“很多人不愿到偏遠農村小學去,寧愿回頭考公務員。”招人難,留人更難。農村學校如何辦,娃娃們去哪上學?這是不少基層教育部門面臨的共同難題。
提高待遇破解農村辦學困境
新舊問題交織,農村中小學已難以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面臨辦學難困境。河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許多地方都存在類似問題,近年來,河南通過實施特崗教師計劃、國培計劃、建立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等途徑探索破解之道。
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緊缺、課程開不全的問題,自2009年以來,河南按照地方計劃與國家計劃1∶1比例配套實施特崗教師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截至目前,中央財政、河南省財政分別累計投入專項經費12.5億元和10.8億元,全省共招聘4.08萬名高校畢業生為特崗教師,覆蓋107個縣4000多所農村學校。
河南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負責人介紹,農村學校教師問題很受重視,作為非財政強省,河南為補充優秀師資下了大力氣。他認為,特崗教師隊伍改善了農村教師整體配置情況,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科結構都得到了一定優化,總量不足問題也暫時緩解。不過,農村教師缺口仍然較大,加上現行編制限制,特崗教師到期如無崗位空缺,也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另一方面,特崗教師設定的是面向農村,但考慮到特崗教師中女性較多,考慮到她們的食宿、婚嫁等生活問題,一般盡量安排在鎮上的學校,這就意味著村小、教學點的師資狀況難以得到明顯改善。
河南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分析,農村缺師資主要是結構性矛盾。首先,農村小學師生比1∶25的規定算的是總賬,但平原地區和山區有差異,成建制的小學和教學點也不同,導致“教師超編,課程卻開不全”的現象出現。其次,基礎教育課改后,中小學課程已體系化、規范化,對現有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挑戰。第三是辦學條件和國家政策導向的變化,如對寄宿制學校的需求。學校實行寄宿制,需要校舍、生活教師、校醫、后勤等一系列配套的硬件和軟件設備,財政負擔是一方面,人員編制如何保障?
河南教育學院教授徐玉斌認為,解決農村師資短缺的問題,應把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編制統一。他說,農村教師編制低于城市,是特定歷史原因造成的,應結合實際,適度增加寄宿制學校的教師編制。
農村學校留人難是普遍現象。徐玉斌說,一方面要改善條件、提高待遇,比如建立對艱苦崗位教師的補助機制,同時給予今后的發展空間,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去,另一方面還要有目的地培養一支有理想的從教隊伍,為農村中小學定向培養骨干。目前是高中階段成績好的不愿意讀師范,師范學校里成績好的不愿意教書,若干年后教師隊伍的素質很難想象。
對于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徐玉斌認為,這是萬不得已時一種緩解壓力的選擇。他認為,寄宿制學校建設,確實能夠緩解父母出去打工、留守兒童無人看管的緊迫矛盾,但學校食品安全、住宿條件、政府責任等隨之而來的課題還未能很好地解決。
徐玉斌認為,對年齡小的孩子實行寄宿制也不很恰當,既不利于親情關系的建立,也可能會使家長自覺不自覺地放棄家庭教育責任。另外,興建寄宿制有很多因素限制,如需要大量資金和更多的師資力量,目前政府還不具備這種能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必須與國家的整體發展進程結合起來,通過新農村社區建設、公務服務設施的完善等逐步破解。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13年第12期)
責編: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