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夫妻二人就滿心歡喜辦了這樣一份業務,他們拿出2000元積蓄存入當地某國有銀行辦理兩張存單,上面寫明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萬元。今年,存單終于到期了。可當盛忠奎夫婦去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存單已失效。22萬元成了黃粱一夢。據了解,當地像盛忠奎這樣的儲戶有70余人。銀行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央行1989年針對保值儲蓄下發了緊急通知,該業務期限最多不能超過8年。(10月7日《楚天都市報》)
那個年代,在當地買一個商鋪也不過2000元,按存單上明文規定,此存款24年到期本息22萬元,可是24年過去了,只能兌現8400元。妻子當年如果不是輕信銀行白紙黑字的承諾,說服丈夫存款24年,而是去買不動產,到現在的收益比22萬還多。這悲催的一家人,省吃儉用一輩子,懷揣著24年的存單,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事實上,這對夫妻存錢在當年是對穩定經濟做出貢獻的,可他們現在淪為了政策變遷的犧牲品。80年代末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超過了儲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儲蓄存款的負利率,根據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各銀行從1988年9月10日起開辦人民幣長期保值儲蓄存款業務。1991年12月1日保值儲蓄首次停辦,1993年7月1日又恢復開辦三年期以上的保值儲蓄存款,到1996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的決定,對新存入的三年期以上的人民幣定期儲蓄存款,不再實行保值……中國人民銀行這樣三番五次地下發停辦通知,如此重要的信息卻沒有傳達到儲戶,否則也不會滿懷希望地苦等24年。
現在超長期儲蓄業務陸續到期,銀行與儲戶的利益沖突已經無法回避,解決糾紛不單要尊重歷史也要尊重法律。從公平角度來說,儲戶為什么存錢24年,都源自銀行的業務行為,銀行吸引儲戶存款并開具超長期保值儲蓄存單,其過錯完全在于銀行,銀行應當按照存單約定全面履行還本付息的義務。存單也是合同,銀行不按照合同約定支付22萬元,構成違約。哪怕對存單上的條款有不同的理解,根據《合同法》規定,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換句話說,應該做出有利于儲戶的解釋。
退一步講,就算鬧到法院,法官認定超長期保值儲蓄合同無效,也應該尊重歷史尊重契約。美國許多法院的判例和制定法中確立當事人“不得因過錯獲得利益”一般原則,對公正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具有平衡利益的借鑒作用,銀行不能因過錯獲得利益,也沒有理由不予支付“過高”利息。儲戶在這24年間并無過錯,依法應該維護儲戶對銀行的信賴。一張存單背后的信賴,除了銀行的商業信譽外,又因政府宏觀調控干預經濟生活,關系到公民對政府的信賴、對國家的信賴。銀行日進斗金,現在不按契約還本付息,對責任百般推脫,缺乏對儲戶的尊重,也損害了銀行的信譽。如果當年保值儲蓄的“創新”出了問題,那必須深刻反思對金融領域的監管問題。儲戶不應該對銀行或是政府的過錯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