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中
現在談教師的專業發展時,常有一個現象對比,在醫療行業,醫生越老越吃香,然而在教育行業,教師似乎越老越不值錢。這一有趣現象的結論是教師沒有像醫生那樣擁有真正的專業生活。作為職業教育者,如果自己一生的工作從來都沒有真正踏上專業的道路,確實夠遺憾的。盡管教育人與醫治人是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然專業的內在要求卻應是相同的。
教師不專業的表現太多了,以至于我們都不知道哪個行為是專業的,如果一個行業內部所有的從業者都屈從于行業外部的專業水平判斷,這本身就是沒有專業素養的表現。一個小學教師,如果他常常把課堂延伸到家庭,讓學生父母也成為他知識教學的組成部分,他總是擔心孩子在課余時間不寫作業就是在浪費時光,那我們很難說他的這種行為就是專業的。盧梭老早就警告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教育必須留白,作業不能把孩子所有的課余時間填滿,但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我們還有多少教師是這樣認為的呢?當一個一年級孩子的父母將我們的大量家庭作業視為是對學生負責時,一個正常的有專業意識的教師卻不能再把它當作一種肯定。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哈里斯·庫柏在1989年對家庭作業進行過一項專門的課題研究,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家庭作業會提升小學生的學業表現。”我們的教師對此結論可能會嗤之以鼻,因為在我們這里,大量的考試成績表明,家庭作業是能夠帶來學生成績提升的。但請注意,庫柏說的是“學業表現”,并不僅僅指我們的考試分數,比如學生對學習表現出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比考試分數重要得多。一個學生短時間內在考卷上的表現不能真正歸為學業表現,很有可能,數字刺激的最后結果是學生對學習興趣的徹底喪失。再比如,一名中學教師,如果他的教學里只剩下了考試成績,他所有的教學行為只為分數而存在,我們就很難說他是專業上合格的教師。然而不幸的是,現實教學中我們擁有大量僅為考試而存在的教師。我們過著非專業的生活,從事著非專業的教育行為,卻想象著專業的美好結果,最后收獲的只能是苦澀。
造成教育非專業行為的因素太多太繁雜,不是我們用一篇短文所能說清的。我只想在這里表達一個觀點,即我們要努力去過專業的生活。如何才能讓自己過上專業的生活?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卻是我這篇文章想說的。過專業的生活須先有專業的認識,在具體化到學科教學的專業行為之前,我們必須有對教育的專業認同。什么是教育?一句話,教育即育人。教育旨在讓人成為人,而不是今天許多人認為的教育就是高考,教育就是考大學。這原本是教育的常識問題,但是今天要讓人明白過來似乎已經有點困難。我們有些教師,從內心深處就認為,學生進入學校就是學知識,就是考大學,就是要考好大學。這種認識不能說全錯,關鍵是如果教師的認識僅限于此,那就是錯誤的。有這種認識的教師,也不可能走向真正的專業生活。臺灣學者黃武雄教授在《學校在窗外》中說:“學校該做而且只做兩件事: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我們現在做的是打開經驗世界,把已有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理解不理解不管它,先死記住。記不住怎么辦?反復操練!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們讓學生背概念,背公式,甚至背試題,逼著學生照葫蘆畫瓢且熟練地畫瓢。至于“發展抽象能力”,卻是被我們忽略的,我們沒時間沒空間也沒興趣顧及。對照一下我們今天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哪一個學段不是如此呢?所以,在專業的學科生活之前,我們先有一個對教育的專業認同非常重要。
有了基本的專業本質認識,我們才能談到走向專業的生活。在眼下,我以為讀書是走向專業生活的準備。帕慕克說過,“把自己和書關起來”,這太重要了。雜文家(也曾是教師)吳非老師在《人民教育》發表文章主張“靜養式閱讀”,我以為說到了要害,也說到了教師的軟肋。教師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的提高,前提是教師本身是個愛學習的人,因此閱讀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必須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讀些書籍,就像吳非所說的,“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中,通過閱讀,自覺地反思教育教學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質,提高個人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讀書人”。當一名教師成為一個合格的讀書人的時候,你想讓他沒有專業的生活都難。
(摘自中教網)
責編:熊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