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鑫
“University”是大學的英文,在一些大學生中則被戲翻為“由你玩四年”,其中不僅反映了翻譯者的游戲心態,亦從側面體現了現今大學生的生活狀況。
對此現象,筆者感同身受:在某次參加會議時,住進某“211”高校的招待所,恰巧與學生宿舍為鄰,親身體味到的不是大學生們努力向學的精神,而是不絕于耳的網絡游戲的槍炮聲、電影視頻的嘈雜聲。在嘆息正值青春年少的莘莘學子浪費大好光陰的同時,不禁對大學與高中教育多了一些思索。
高中階段,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廣大學子們孜孜以求學,汲汲于求知。一旦“金榜題名”,許多學生便失去了方向感,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性和驅動力,對待學習三心二意,以“60分為榮”,花費大量的時間刷微博、聊Q、談情說愛,不亦樂乎!這種認為一旦“鯉魚跳龍門”,便可以玩樂嬉戲、高枕無憂的心態是危險的。
從知識層面來說,進入大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深入地增強知識儲備和提高能力修為,由宏觀到微觀,由淺至深對個人的知識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提高。在學好自身專業的前提下,對不同學科及領域都應有所涉獵,為進入社會打好基礎。最緊要的是將課程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工作中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個人價值。
從社會層面來講,大學是通向社會的紐帶和橋梁。通過“做兼職”“家教”、為社團“拉贊助”等社會活動為個人進入社會打好基礎;通過與真實的社會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學會如何說服他人,達成自己的理想;宿舍、班級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在此過程中,作為個體,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參考他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而逐漸培育自我意識,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
通過大學的磨煉,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父母和家人的庇佑并不是無所不納、無處不在的。如果任何事情都由父母作出決策,自己僅僅作為旁觀者、傾聽者,是不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的;痛苦、悲傷、猶豫、彷徨都是人生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只有親歷過,才能將這些來之不易的心得體會融入自己的社會經驗當中。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要有全球視野,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中的精華,使其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保證我們自身的競爭優勢,不斷地前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