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中山528402)
《基礎會計》是高校財會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生對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整個專業的后續課程學習的好壞?;A會計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存在許多難點,如何讓學生學好該課程,需要在教學方面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努力,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
傳統的課程設計單獨從本課程內容出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將每一門課程置于相互關聯的課程體系中考慮,能夠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優化設計基礎會計課程體系。
應增設《企業(公司)生產工藝流程及組織管理架構》理論課及實踐課。這是由于會計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經營經活動緊密相關,如果學生對企業生產管理現場過程不了解,就難以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結合進行學習和理解,從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通過增設此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組織管理過程,并通過實踐課參觀、見習企業現場,增強學生對企業生產管理現場的感知,有利于其對會計學科內容的學習和理解,且對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是十分有利的。
基礎會計的內容雖然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和穩定,但仍有改革之處,課程授課內容應包括講授課和輔導課。目前,基礎會計大多數只有課堂講授課,而缺少輔導課,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出于節約教學成本。輔導課對基礎會計的學習十分重要,國外教學成果較為顯著的院校普遍配備專門的輔導教師開展輔導課。輔導課主要對象是作業和綜合練習,通過輔導教師對作業及綜合練習的輔導及講解,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基礎會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目前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財務會計現場操作實習比較困難。因此,建議安排學生見習課程,讓學生現場見習不同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過程和方法,具體由企業財務人員授課講解,效果顯著;模擬實訓可由企業財務人員演示企業財務軟件處理過程,校內可改用計算機模擬與手工模擬并行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
考核評價體系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動力和能力的培養,考核評價應包括考勤、課堂表現、作業、單元考試、期末考試。其中單元考試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數院校單元考試很少,可能是因為工作量大而學校不計算工作量的原因,教師不愿采用實施。因此,學校需在教學管理體制和人工薪酬制度上進行改革。教師可在每教授兩個章節左右進行一次單元考試,每門課程累計考核四至五次,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平時努力學習,又利于改變過去進行一次性期末考試而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和成熟,但目前大多數教材內容受傳統教材的慣性影響,保持了以往的程式化,部分內容已不合時宜。例如緒論均為會計的產生及發展、會計的任務、會計作用、會計的職能、會計方法等傳統內容,另外還有如會計的目標、會計的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計量屬性、會計假定等現代西方會計內容。筆者認為傳統的“會計任務、作用、對象等”內容可少講或有選擇地將相應部分內容舍去,而應將更多現代財務會計概念內容詳細地列入基礎會計學教材及教學內容中。
會計賬戶“按用途和結構分類”章節中的分類標準本身有缺乏科學性的地方,賬戶借貸方所登記內容的規律性不強,有相互交錯重疊之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困擾,應該改進。另外,會計憑證的種類,例如單式記賬憑證,賬簿分類中普通日記賬、卡片式、活頁式,賬務處理程序中的多欄式日記賬和日記總賬處理程序等內容,可以有選擇的講解。
基礎會計教材內容應與時俱進,如今企業信息化不斷推進,企業會計處理基本上已實現了電算化或信息化,因此,基礎會計教材必須增加會計信息化內容的章節,簡單介紹會計信息化原理,以區別信息化與手工會計處理方法的不同。具體講授程度可由任課教師根據整個專業課程計劃來決定,更詳細的信息化內容在專設的會計信息化課程中應予以講解。
另外,因大學教育的大眾化,不同學校本科學生的層次水平有較大差異,建議在基礎會計學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校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材。高層次的學校應選用理論性內容較強的教材,而獨立學院則應選擇偏重于實務性內容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針對本校學生層次水平來選擇講授課程內容及重點,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基礎會計內容基本上涉及財務會計學的整個框架體系內容,學習中需掌握大量生疏而全新的概念和名稱,而且眾多的概念名稱和內容前后相互嵌套,學生普遍感到學習難度較大,這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研究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達到教學目的。
在基礎會計教學時不能一開始便向學生灌輸緒論中的大量概念,因為這些概念較為枯燥,可能會影響學生后續學習的興趣。因此可以通過有趣的事例使其了解會計的重要性,啟發對會計的興趣。例如可讓學生思考股票與會計之間的關系;富豪排行榜以什么標準為依據進行排名等。針對上述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然后指出其說法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入公司、資產、負債、資本等相應概念,讓學生了解學習會計的意義和價值,提高學習興趣。
《基礎會計》教材是按照學科理論的邏輯順序和實務操作的順序進行編寫,并不一定符合學習和理解的邏輯過程。我國教材基本上首章均為會計職能、任務、會計原則等大量理論概念,如果依據書本順序授課,其實不符合通常的啟發式和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所以可以嘗試先從具體會計要素、會計方法和會計技能出發,讓學生掌握會計具體方法技能后,再反過來講授會計的理論概論,這樣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會計的主要目標即會計報表,一般在教材的后面部分,在教學時可以先在會計要素之前向學生講授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簡化報表的內容向學生展示某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讓學生對這些報表內的項目要素有一個初步的感觀印象,告知學生會計報表就是會計最終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然后提出問題,例如資產負債表的兩邊為什么是相等的;利潤表中有什么項目;報表之間有何關系等,引發學生思考。通過上述方式可引入會計恒等式,進而引入各種會計概念要素,再以經濟業務事項實例逐項演示資產負債表里的項目平衡關系。通過這種遁序漸進教學的方式,學生有了學習該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基礎會計內容,學習思路更清晰,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較好的自我解決能力,也可以提高會計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可以將管理學中的ABC法運用于授課中,將教學內容劃分為ABC三類。A類為必須熟練掌握的內容,B類為熟練掌握的內容,C類為一般了解的內容。不同類別分配不同的教學課時和作業練習,A類應占總課時的60%至70%,主要應包括會計核算的七大方法。將劃分內容告知學生,要求學生按不同類別事先擬訂相應的學習計劃。
應改變基礎會計教學中具體會計業務內容深度和難度問題。有些教師認為基礎會計的內容少而淺,而將中級會計的內容加入教學中。這種做法并不可取,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困擾。基礎會計必須要讓學生掌握基本業務的概念及操作技能;重點是用簡單易解的業務內容教授學生掌握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方法和步驟;從憑證到報表、月初開賬月末結賬編制報表的會計循環的全過程,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整個會計體系的內容,為后續會計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國高校掀起了教革之風,但有些學校過分強調教學改革,迫使教師為改革而改革,為此有些教師機械地運用大量的課堂討論等方式。然而,教學方法具有固有的規律性,大多數基本方法方式較為成熟、穩定,經常性的教改活動擾亂了正常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反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甚至起到負面的作用?;A會計對學生來說有太多的全新概念和內容,而且很多概念內容是前后嵌套的,在學生尚未熟悉教學內容的情況下,盲目展開課堂討論難以得到較好的成效。如果教師提出更多的觀點和方法,則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混亂,將不利于鞏固其本已理解的內容,這已在教學實踐中被驗證。因此基礎會計宜少討論多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