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武俊
前不久,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向媒體透露,在該院近兩年辦理的貪污賄賂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出現了“行賄、受賄代理人”。親朋好友、專家學者和退休干部,成為行賄、受賄犯罪的專業經紀人且成為主力軍。其中,退休干部作為行賄、受賄代理人更受“歡迎”。
“行賄、受賄代理人”是一種頗為隱蔽的犯罪模式,是指國家工作人員不直接接受賄賂,而是通過自己信任的人間接接受,再轉由自己支配,行賄人也心照不宣地將賄賂送到“代理人”手中。在這種模式下,受賄人與行賄人一般沒有直接接觸,而受賄人在法律上也常常不具有所賄賂財物的“所有權”,只是擁有“使用權”。這種“曲線受賄”的犯罪模式阻斷了受賄人與行賄人之間的直接聯系,給偵查活動帶來一定困難,容易使腐敗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

退休干部成為最受歡迎的“行賄、受賄代理人”,緣于退休干部的特殊人脈關系資源。退休后由于身份的轉變,與企業接觸反而更加容易,“代理業務”也更受歡迎。而“親朋好友”型的“腐敗掮客”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其中不乏情婦、“小三”扮演中轉站、安全通道、洗錢機器等多重角色。
而專家學者成為日趨活躍的“行賄、受賄代理人”,緣于掌握評審權或內幕信息的特殊身份。投標單位為了順利中標,都會想方設法取得項目負責人的“支持”和“內幕信息”,而作為第三方的評委,既能直接聯系項目負責人,又掌握有關信息,同時專家、學者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易接觸,因而成為投標單位最渴望“拉攏”的對象。
對于愈演愈烈的“行賄、受賄代理人”現象,我國法律規定,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情節嚴重的,同樣可能構成介紹賄賂罪。但遺憾的是,盡管法律明確規定了介紹賄賂罪,但在現實的司法判決中,“介紹賄賂人”很少受到法律的嚴懲?!案瘮∞缈汀痹谏弦粋€“主顧”倒臺后,仍能為其他權力尋租者服務。因此,有專家建議適當提高介紹賄賂罪的法定刑,并可以考慮增設罰金刑,增加介紹賄賂的犯罪成本,加大對介紹賄賂罪的懲戒力度。
“行賄、受賄代理人”這類“腐敗掮客”是權錢交易的衍生品。當前,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正掀起新一輪的反腐風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反腐中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我們不僅要打擊貪污腐敗的官員這樣的“老虎”,也絕不能放縱隱藏于他們身后的“腐敗掮客”之類的“蒼蠅”“嗡嗡亂飛”,繼續為害。只有從打擊“腐敗掮客”入手,斬斷腐敗的利益鏈條,才能實現“法治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