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春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061)
我國的體育產業,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后期發展速度迅速.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門類,發展和規劃也逐年擴大.
在我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下,青島市體育產業面臨著什么樣的發展現狀,發展中存在的不足該如何應對,在戰略上和措施方面做出怎樣的調整和對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以文獻資料、調查訪問為主要研究方法,對青島市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發展的對策等方面進行深入地探討,以期對青島市體育產業總體規劃提出合理的建設性建議.
據初步統計,青島的體育消費類型中參與性消費最多;實物形式的體育消費次之;觀賞性體育消費再次之;精神產品形式的體育消費最少.目前,經濟發達的東部商圈體育產業發展健全、迅速,并能夠達到相應的質量標準.而相對于東部商圈,規劃于市內的李滄區、遠于市區的萊西、平度等地區,其發展速度較為滯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硬件方面的,如客觀環境和資源利用開發的因素,也有工作力度、主觀意識等問題.由于存在地區性的差異,在體育產業中的消費水平和資金的投入,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尤其是近些年,地區的差異性在逐步的擴大,無論是健身場所的投入還是人均體育消費水平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多層次的問題,有的區域產業條件較為成熟,但發展、開發不足,有的則是對于市場的把握性不夠,有的則是對于優惠政策的解讀不準確.導致客觀上約束了體育產業的投資空間,投資作為前提條件,出現不完善、不合理,必然會發展造成紊亂,致使發展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失衡.
青島市的體育產業,其體育項目交替頻率較快,體育企業存在競爭力和生存力差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青島市市民的主要娛樂項目為桌球、保齡球,風靡一時,占據了全民健身、娛樂市場的50%以上.進入2000年后,數量和規模迅速減少,到目前位置保齡球館還能夠經營的則更少.卡丁車也只在青島流行了幾年,現在已全部消聲覓跡了.因此,青島市每年都有10%~15%的體育健身娛樂單位在競爭中淘汰.
依據統計,島城的居民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主要還是以傳統的三大球為主,在新興的、時尚的體育項目中很少涉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青島市市區內的基礎體育設施較少,籃球、足球及沙灘排球場地較多,其中大部分場地條件簡陋,而對于時尚體育項目,如羽毛球、網球等正規場地較少,有些地區則不設立改項目場地,條件好的場館收費偏高,致使此類項目無法開展.
體育文化是體育產業的基礎和結果.不同類型的體育文化致使呈現出不同特點的體育經濟.體育經濟的差異其根源是與體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變化的,例如東北地區的滑雪運動、廣州及南方城市的游泳項目等.因此,要充分認識體育文化在體育產業中的戰略意義,在發展體育產業的過程中,應將體育文化作為建設全局性的首要問題提出,同時,也要講體育文化提升為體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高度加以研究.
1.4.1 民營企業投資體育產業
青島成為奧帆賽舉辦城市后,在奧運會的有力背景下,許多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不斷增高,其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增加.例如,私營的體育用品企業,據初步統計,2006年,青島市有59家,注冊資金2 517萬元.經營體育用品的企業則為274家,注冊資金19 231萬元.2005年,"青島派標管業有限公司"在大型競投標中,成功地戰勝了其他大型的投標企業,最終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場館提供暖通專用管材、自來水及各種管件的指定生產商.據了解,指定"派標管業"為奧運產品貨商后,訂貨量于同年同期相比增長80%,其生產的不銹鋼管材,訂貨量增長一倍以上,充分顯示了"奧運效應".
1.4.2 居民體育消費水平
居民體育消費水平主要體現在對運動物品的購買、投入運動健身中的資金等方面,根據調研統計結果,"北京奧運會"后,市民在參與體育健身方面的意識有很大提高,對于健身對健康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參與體育健身的人群數量增加,而且參與人群的范圍擴大,各個體育項目的參與者都呈現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水平的增長,這與奧運會后青島市體育場館的更新和建設有很大關系,同時,各商圈的體育用品銷售所占重增大,并且擴大了原先的地域特點,體育消費水平呈現增長的趨勢.
2.1.1 奧運會和全運會帶來的機遇
奧運會、全運會的籌辦與承辦,無疑是青島發展成半島區域中心的絕佳良機.首先,為承辦奧運會、全運會大力興建體育場館,這為青島市體育用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契機.其次,在青島舉辦承辦了許多高水平的國際體育賽事,這對奧運知識的宣傳,推動公民體育意識起到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同時,為健身休閑業、競賽表演業和中介服務業提供了一定的推動和支持.第三,成功舉辦奧運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國內外市場一體化進程,任何國家、層次和級別企業將在公正、公平的市場規則下參與競爭與開發,就短期而言內部分國內企業存在被淘汰可能,但放眼未來,對體育市場的規范、企業整合自身競爭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第四,體育產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奧運會為契機加強自身的學習和鍛煉,為我市培養出能夠與國際接軌具有高層次、高水平和多樣性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2.1.2 城市化發展帶來的機遇
目前青島市的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占總人口約70%的農村人口幾乎沒有體育消費.城市化使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社區體育、群眾性體育得到了很好的組織和發展,直接和間接的刺激了市民的體育消費水平,擴大消費規模拓展消費領域;同時,依據城市人口聚集效應的特點,為體育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再次,在城市的建設方面,能夠帶動體育基礎性設施的建設速度和完善程度,體育場館設施的完善,是體育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2.1.3 潛在的體育消費群體巨大
截止2007年末,調查顯示全市總人口已達838.67萬人,比2005年增長2.33%,年均增長1.2%.平均每年的新增人數仍保持18.8萬以上.按此預算2010年底青島市總人口將達890萬左右.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說明青島市潛在的體育消費需求巨大.如果今后青島市人均體育消費能達到年均200元.那么,每年體育消費總額就達17.8億元,對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是巨大的.
2.2.1 文化產業等相關產業的擴張和介入帶來的競爭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制定和深入,體育人口在青島市呈現增長趨勢,體育消費群體呈現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改變和壯大;在整體市場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體育消費市場多元化日趨明顯,青島市的體育產業存在著自身體系和結構的不完整和不完善,市場產品的共給力不足.又鑒于青島市在文化產業等相關產業在體育用品存在頻繁交替的特點,致使體育消費群體的分流,嚴重阻礙和影響了新時期、新背景下青島市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所以,如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提升改革的速度,推動市民對體育消費的動力,并將其反作用于青島市體育產業的完善發展,是近期青島市體育產業中的首要問題.
2.2.2 青島市體育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挑戰
目前,青島市的體育產業尚在起步階段,與發達城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而自身結構的不穩定也是制約發展的根本原因.青島市在整體的城市化進程中,存在著地域性差異大和產業項目失衡的矛盾,經營理念的落后,管理人才的匱乏,整體的產業結構、規模及其比例都有著欠缺和不足.伴隨著現代體育產業的發展,青島市自身體育市場的擴大和繁榮,競爭也將愈加激烈,將會出現國內外企業、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并存的相互競爭的局面,可以想象,青島市本身的一些競爭力差的企業將面臨重組或被合并的危機,而一些大中型企業必須要在產品質量和花樣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夠將本已成熟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因此,改革和挑戰是把"雙刃劍",能夠更好的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抓住2008年奧帆賽的機遇,宣傳和普及健康知識,使民眾有通過健身手段達到健康的理念,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切合實際地開展和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鼓勵水平高,內容健全的社會投資,提供優惠政策,以便民、利民,從民眾需求的實際出發為根本,建設不同層次,不同消費水平,不同運動理念的健身場館,從而產生更多的大眾化的體育消費機制,從而更好地調動和刺激體育消費,讓"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等主題的口號,落到實處.
每年在青島市舉辦的體育賽事眾多,體育資源極為豐富.這些賽事中,有的是職業聯賽和商業比賽,已經市場化運作,還有許多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為贊助商家所關注.賽事中介對一項賽事的舉辦與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舉辦方、贊助商等各方關系的橋梁與紐帶.加速政府體育部門的職能轉變,為體育中介提供活動空間與賽事資源,協助相關部門建立體育中介行業自律組織,力爭成立體育經紀人協會,最終實現"國家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體育中介市場的監管體系.
目前,青島市應按照國際化、現代企業的建立制度為要求,規范各類體育產業,經濟實體的人事、管理、生產、運作,銷售等全套的管理制度,建立創新的、開放的發展機制,把當前能夠通過市場競爭和有競爭力的大型體育企業集團作為青島市體育產業競爭中的核心力量,提高青島市體育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以便有效地改善體育產業的組織結構.在運動項目方面,利用政策的傾向性,扶勢青島市的優勢體育項目,通過承辦、協辦知名國際賽事,而提高項目的整體影響力.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應更可能地改變職能方向和重點,鼓勵社會各方資金的注入,從而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和制度,讓各類體育市場健康的發展.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行,青島市快速增加體育場館的數量,在正確指導方針的前提下,科學地開放,能夠更加合理地提高使用率,在兼顧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同時,滿足全民健身的基本需求,并將體育健身知識普及給大眾.場館的規化應因地制宜,講究實事求是,在動工之前要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和利用,能夠兼顧商圈的分布和投資的合理性,實現各產業間的互補;在場館利用的同時,要能夠培養出一批適合全民健身的指導性人才,能夠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并培養出適合的管理人才,能夠很好地經營場館和科學管理場館的運營.從而提高場館的管理運營水平.
每項產業的發展都是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體育產業也不例外,因此要加強對基礎性工作的研究和實施.體育主管部門應分析我市存在的現狀和不足,將體育產業發展中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工作作為日后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可借鑒體育產業發展發達的城市,協調體育各級主管部門,有目的,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市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
對于人才培養工作,應切合實際的增加和增強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可以利用當地的高校資源和各類培養機構,對體育產業人才進行基礎性、綜合性的培訓,提高隊伍的業務能力;再者,要開闊思路,轉變思想,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引進優秀人才,善于交流和總結.重視統計和整理工作,明確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將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理性地、有效地整理和分析,將整理出的問題和資料通過網絡建立信息平臺,提高和開放平臺的可操作性,向社會開放,提供咨詢服務,加強對導投資的正確引導和管理的科學性.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燕,等.體育產業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4):91-92.
[3]劉遠祥.拓寬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投融資渠道的可行性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6):30-32.
[4]李江帆.中國服務業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青島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意見[Z].青島-2008.
[6]姚麗,劉小偉.山東省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7(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