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呂銘亞,孫曉喬
(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競賽規則是競技體育比賽的法寶,既規定參賽者的條件,又約束參賽者的行為,是任何項目發展的基礎和依據。藝術體操是典型的評分類項目,比賽的勝負、技術的優劣、編排的藝術均受評分規則的制約,每個奧運周期開始公布的新的評分規則就成為引領國際藝術體操發展的一條主線[1],因此,對規則變化的深度挖掘是項目得以發展的實施要素。2013—2016國際藝術體操規則的內部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難度體系結構的變革是前所未有的,由上一周期規則中的兩大組成部分,即身體難度與器械難度[2],調整為身體難度、舞步組合、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器械熟練性4個組成部分,并對其數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3]。本研究以新奧運周期 2013-2016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以下簡稱“2013版規則”)為先導理念,對難度體系的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解析,旨在合理把握國際藝術體操項目發展態勢,為我國藝術體操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成套編排的創新提供依據。
2013版規則評分體系由原有的難度、藝術、完成3個減至為2個,即難度和完成。總分由30分調整至20分。每一個奧運周期評分體系的改變,其總分及總分的分配比例隨之發生結構性的變化,而每一次改變都是針對上一周期所出現的弊端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完善。2013版規則體現了難度與完成兩大體系,凸顯評分體系的完整性;調整了身體與器械過度失衡的局面,凸顯難度體系的藝術性;再一次限定了身體難度數量過度發展的局勢,凸顯成套編排的多元化;強化了完成的量化標準,凸顯完成體系的規格化。由此可見,伴隨技術難度迅猛發展、藝術美感不斷提升、完成質量日趨完美的大環境,創新的編排和極致完美的表現雙重拉動最高分值的獲得尤為重要。只有具備了創新亮點的編排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會感染裁判和觀眾,才能為成功奠定基礎[4]。
難度體系是由身體難度、舞步組合、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器械熟練性4個部分所組成,最高分值為 10.0分[3]。身體難度是難度體系的核心要素,在一套動作中,身體難度的數量最少6個,最多9個,其分值的選擇空間占有絕對優勢;舞步組合至少1個,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最多3個,兩者是展現藝術體操魅力、提高成套編排藝術含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器械熟練性是成套編排獲得基本價值的源泉,對于器械熟練性的數量要求是無限制的。2013版規則難度體系的4個部分在規定數量的制約下,各部分所選擇的分值是不封頂的,但其最終總分值是受10.0分的限制,因此,適宜選擇4項內容的實效性是獲得最終成績的命脈。身體難度、舞步組合必須與器械基本技術組和(或)其它技術組動作相結合,器械的基本技術組動作在一套動作中必須處于主導地位,更加強化身體與器械的同步并行;而身體難度之間的連接離不開舞步組合的藝術再現,賦予成套動作編排更高藝術品味;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助推整體難度的升華。
因此,在競技藝術體操飛速發展的今天,競技難度與藝術美韻是評判藝術體操水平高低的兩個主要方面[5],優化高難的身體動作和巧妙新穎的器械動作,已成為藝術體操技術發展的主干,而難度評分體系的重新構建在越發突顯高難度技術化趨勢的同時,又將舞步組合、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列入其中,更加突顯整套動作的舞蹈化、舞臺化、情感化、空間化,助推成套動作高難度技術化潮流的同時,凸顯成套動作的高難度藝術化。
2013版規則中,“完成”依舊作為藝術體操評分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內容發生了改變。不單單是對技術完成的扣分,而包含技術錯誤與藝術錯誤的兩大標準,沒有將上一周期只包含音樂和基本編排的藝術部分單列出來,而是歸屬于完成體系的藝術錯誤部分。藝術錯誤在原有扣分標準的基礎上,突出了關鍵的扣分點,更加強調了動作連接不能中斷;動作與音樂的節奏和諧一致;并針對運動員成套動作的身體表現力進行約束,強調整套表現力,表現成套動作的主旨,使藝術錯誤和技術錯誤2個部分構筑完成評分體系,最高分值為10分。由于完成體系的不斷被強化,完成評分標準也隨之完善,對于完成失誤扣分力度加強,不僅是技術的扣分,而且會導致藝術的失分,使其完成評分體系的量化與扣分力度更加明了、清晰。“完成”作為賽場上唯一可控的因素,是場上身體技術和器械技術動作質量的外在表現,它的內在表現在于藝術的延伸,可見2013版規則在注重技術的同時,愈發注重藝術效果,在完美完成動作的同時提升藝術體操獨具特色的魅力,使“藝術化”、“規格化”擺在同等重要位置,讓技術真正賦予藝術本身所擁有的特點,凸顯成套動作的高難度規格化。
1)身體難度價值體系的變更。
在藝術體操高水平的競爭中,成套動作的創新決定了其編排的“檔次”,而“檔次”加上完成情況就決定了比賽的“名次”[6],身體難度價值是成套動作創新編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名優秀運動員成套動作技術水平的重要砝碼。2013版規則首先對身體難度的基礎分值進行了重新梳理,將原有若干個不同分值的身體難度(0.1~1.0分或更多),劃分為5類基礎分值,即 0.1、0.2、0.3、0.4、0.5分,各類身體難度的分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身體難度的總價值沒有硬性的分數限制,這一變化充分證實了在新周期中身體難度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其次,減少了成套動作中身體難度數量,由上一周期 8~12個減至為 6~9個,一方面意味著成套動作中難度堆積得到緩解,擺脫了各項器械成套動作橫向編排的雷同現象,在重視競技化難度的同時增加藝術化元素;一方面意味著單個難度分值的提升,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創新,彰顯獨特魅力,使成套編排更具藝術化、多樣化,更具觀賞價值,身體難度的編排向著高值獨創的趨勢發展。另外,2013版規則沒有再次限定每一項器械必有的規定身體動作組,而是打破了原有的單“GCO”、雙“GCO”的固定模式,將每個身體組難度最少2個、最多4個必選編排在每項器械的成套動作中,強調每個身體難度只計算1次:單獨計算,或作為復合難度的一部分,或作為混合難度的一部分,強令不能重復。將均衡發展身體難度動作取代以跳步、轉體成為“專著”的兩類身體難度技術,并在身體難度完成中嫻熟運用各項器械的基本技術組與其它技術組,將身體難度與器械技術完美融合達到身體與器械“合二為一”的藝術之美,充分體現各項器械的獨自特點,提高成套編排所具有的整體價值。
2)“Unit”成為身體難度的另一種升華形式。
“Unit”是2003年國際體聯頒布的藝術體操規則中提出的,當時只有具備高超身體技術能力的運動員才能完成“Unit”難度(一個單個難度),目的是凸顯運動員完成極高分值身體難度的超高技術水平。在國際藝術體操競爭激烈、水平較為接近的今天,2013版規則又對身體難度的數量進行精減,只憑單一的身體難度本身來獲取編排的高分值是不夠的,憑借“Unit”的連接成為提高身體難度價值的關鍵,突出富含創意的閃光點,把整套動作帶進高潮,這也看出新奧運周期更加重視“Unit”這種“超難”連接的身體難度。“Unit”難度的總體外在形式是由復合轉體難度(轉體)、復合轉體難度(浮埃迪)和混合難度 3方面來體現的,前兩者雖然沒有0.1的連接分值,但憑借高超的技術可獲得單個難度的最高分值。隨著藝術體操技術水平的迅猛提高,“Unit”將獨占鰲頭,成為身體技術“高難”的另一種升華形式,是運動員完成身體難度重組含金量最高的創新連接,是當今不斷挖掘藝術潛質和美的享受的同時,推動高難技術發展又一驅動力,它為身體難度合理巧妙的編排注入新鮮活力,促使成套動作編排更加藝術情感化,更具多元價值。
3)“柔韌難度”被身體難度組剔除。
2013版規則的另一變化就是將“柔韌”從身體難度動作組中剔除,“柔韌”將作為身體難度中的基礎因素而出現。柔韌盡管不再以分值來衡量,但任何一組動作缺少了柔韌,也就失去了內在的價值,可以說,柔韌是成套動作中身體難度的“軟黃金”。“高價值、巧連接、顯優美、呈完美”已成為藝術體操身體難度發展的主體,必須有柔韌的素質來做鋪墊,貫穿于成套動作的始終。
在上一奧運周期時舞步(節奏步)還只是成套動作中的附屬品,其數量的多少、拍節、速度、結合運用器械都沒有受到約束,只作為加分因素而出現,且對難度價值不會產生影響,只歸屬于藝術價值。而在2013新規則中,將舞步(節奏步)以“舞步組合”的全稱納入到成套動作的難度評分體系,并嚴格約束運動員在每個成套動作中至少完成1個,持續時間為8 s,完整無誤地結合器械基本技術組和其他技術組賦予0.3分的難度價值,且涵蓋至少1個器械基本技術組。規則對舞步組合的“嚴格約束”,一方面體現在時間上約束,使得舞步更為具體、清晰,富有真正意義的難度價值;另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器械基本技術組在成套動作中的主導性作用,迎合了本周期規則中器械技術貫穿于成套動作的始終,在成套動作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舞步組合”與“器械技術”的不可分割將引領藝術體操身體與器械的雙重藝術化,舞步組合藝術化氣息匯入難度體系,雖然分值只有0.3,但足以說明新周期難度體系藝術化的發展趨勢。
動力性動作是在 2005版規則中就已存在,2009版規則總體歸為驚險性,隸屬于器械難度,驚險性是展現藝術體操魅力,提升成套動作藝術價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缺少驚險性的成套動作必然失去吸引力,也不會帶給觀眾緊張、激動的視覺沖擊,所以驚險性在成套動作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并要求每個成套動作中必須包括有拋的驚險性(R↑)或無拋的驚險性(R)至少3個,構成驚險性基礎價值為0.3分,而2013版規則中則重新釋義了動力性動作的再現,將其名稱定為“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R↑)”,不僅對其數量進行縮減(最多 3個),在原本的基礎上更加體現各項器械獨有特征:首先將無拋的驚險性動作納入器械熟練性標準體系中,除成為完成成套動作器械運用體現多樣化的必備元素之外,增加了器械運用的靈活性和不穩定性,更具觀賞的價值;其次,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本身不具備任何價值,且將拋器械或器械在空中時身體繞軸旋轉至少2次,定位R的基礎標準,獲其0.2的起評分,只有再次增加身體旋轉次數和(或)附加標準和(或)器械的特定拋法、接法,每增加 1個總價值加 0.1分,強調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只有在接時無技術失誤的前提下才具備應獲的價值。此次的再度革新,可以感受到新規則在嚴把技術關的同時,“險”貫穿于動作的始終,提升難度體系的空間視野,還令拋接中分值的獲得更具風險,這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新,更是對運動員個人能力的全面挑戰。
從藝術體操的本質屬性來看,有別于其它技能類、難美類項目,其表現在于身體技術與器械技術的完美融合,如果失去身體與器械技術的巧妙交融,就等于失去了藝術體操的精髓。“器械熟練性”首次是在上一周期規則提出,其目的是突出身體與器械的共存性,并歸屬于器械難度類,其包含的內容是由基本組和加分標準2個部分組成。2013版規則評分體系的重組將器械熟練性轉向成為難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時期器械技術運用的代表,是成套動作必不可少的實體部分,在成套動作中完成身體難度的同時,器械的基本技術組要占據主導地位(不少于50%)但又不能完全相同,違背這一硬性規定,將有0.5分的扣分。
器械熟練性(M)的構成是由各項器械本身的基本技術組、其他技術組和對所有器械有效的其它器械技術組與熟練性標準共筑不尋常的器械動作組合,這個“不尋常”的含義指的是器械動作組合富含創意性元素,且只有無完成扣分時才具有真正意義的0.2分,器械熟練性動作只能在身體難度和舞步組合中展示,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中不體現M的加分。對于器械熟練性加分標準也做了明文規定,同上一周期比較大大減少了標準,并順應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熟練運用器械的能力,判斷更清晰明了。可見,器械熟練性是器械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影響其成套動作難度價值的提升,制約著成套編排的藝術體現,標志著藝術體操難度體系向著藝術多元化邁進。
2003版身體難度的大量堆積問題在2009版規則中得以控制,身體難度不再大范圍覆蓋整個成套動作。2013版規則繼續延續這一勢頭,身體難度更加清晰、精細:難度數量的精減、難度基礎價值的調整、身體與器械的結合成為難度發展的亮點,令“Unit”再度成為身體難度的新寵。在藝術體操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單個身體難度早已無法滿足身體難度規定價值,而混合難度既可滿足規定的難度數量,又能使其價值最大化,為成套動作編排增加了藝術砝碼。新周期將柔韌難度剔除身體難度之外,使身體難度價值的獲得更具有挑戰性。因此,“Unit”的融入使身體難度以“超高、超難”的方式展現,是藝術體操成套動作身體難度發展的主旋律,它的發展將“超高”的身體難度推向了嶄新的巔峰。
藝術體操運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美”,如果一味地追求難度而舍棄動作的藝術性和欣賞性,藝術體操運動的魅力將不復存在[7]。雖然2013版規則取消了藝術價值的評分體系,但將其內在本質逐一滲透于難度與完成兩大體系之中。隨著藝術體操藝術特征的不斷延伸,國際體聯將舞步組合納入到藝術體操難度評分體系之中,舞步作為節奏步不再是上一周期器械熟練性加分的附屬品,而是成為具有實體價值的難度動作,盡管一個舞步組合的分值遠遠低于一個身體難度的價值,只有 0.3分,但對舞步組合中器械運用的要求極為細膩,且為該項目帶來的是更具藝術化與風格化。舞步組合是運動員內在藝術表現力的外在體現,運動員運用舞步的同時,與器械技術組、身體動作以及音樂情感巧妙聯系在一起,美化成套動作的流暢性、連貫性,提升成套動作的品級,由此獲得更高的觀賞價值,不僅增加了成套動作的藝術感,而且是此項目由競技化向著藝術化方向邁進的著眼點,更是藝術體操藝術魅力發展的重要保障。
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驚險性)在2010版規則中被賦予了超高的難度價值,成為器械技術中含金量最高的元素,不僅體現出難與險,更體現出身體與器械的空間變化,具備更高的藝術價值。2013版規則中,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一方面更加注重身體軸面的變化和身體姿勢在空間的高低變化;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器械的高拋出手,拉動成套動作空間運用效果,達到時間、空間、器械、身體如流水般細致的結合。因此,旋轉與拋接的技術性要求更為精準,身體與器械超強的控制能力在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編排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往我國運動員對動力性的編排只停留在規則所交給的“任務”上,而2013版規則嚴格地將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的主干因素,即近似技巧性動作的使用進行了明確的條文規定,相同的近似技巧動作可以作為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的一部分,形式為單個的或2個或2個以上一系列的動作,如果一個近似技巧動作已經在一系列中完成,那么它就不能在作為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的一部分單獨使用,不僅大大提高了驚、險的效果,而且跳出了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編排的固定思維方式,即平轉、滾翻、軟翻頻繁多次出現,引領器械技術向著精細無誤的“拋、接”邁進。
2013版規則整體結構的重組,將上一周期器械難度中的動力性動作和器械熟練性轉向成為難度體系的一部分。器械熟練性成為新時期器械技術運用的代表,以不尋常的器械動作組合所呈現,不論是在身體難度、舞步組合,還是過渡連接動作中,都是通過器械動作的創意性元素和實體性元素展現器械組合動作的巧妙搭配,器械的“巧妙” 運用是有別于其他難美項群項目的重要看點,是器械技術發展的基石。因此,巧妙的變化孕育于器械在空間、速度、節奏、軌跡、運用形式、運用幅度的多維度組合,充分挖掘器械技術的藝術化優勢。巧妙又是瞬間身體與器械的配合,強化運動員運用器械過程中完成質量和藝術效果,是器械技術在成套動作發展實現個體化、避免模式化的歸位方向;是實現巧妙搭配多元化器械組合動作滲透于成套動作之中,避免其流于形式的重要保障。
“完成”是藝術體操比賽的核心,是賽場上的最大可控因素。在藝術體操高水平的競爭中,高規格、高質量、精準無誤的“超穩”完成是最大限度地展現編排效果的保證,高規格的完成不但確保完成分的獲得,同時也助推整體價值的上升。現階段導致我國藝術體操處于劣勢的重要原因是成套編排中只考慮無限追攀高價值的難度動作,而忽略了技術完成的質量和規格。只有結合我國運動員當前的自身特點,在符合運動員技術水平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選取適宜的難度體系的各項內容,是實現成套動作完美規格的制勝之道。面對“規格就是美”的世界藝術體操發展格局,新周期規則對完成體系扣分標準力度的加大,使其扣分標準愈加合理化、清晰化、明了化、科學化,應引起教練員、運動員在創編過程中的高度重視。難度體系各細節的穩定發揮,不僅體現在運動員對自身全面素質的操控能力,更需要的是遵循規則對高規格、高質量、高精準的綜合需求。因此,“新穎”、“巧妙”將逐漸取代“超難”而成為今后技術創新的主要發展方向[8];提高難度動作的“成功率”,確保運用器械的“零失誤”,是體現整體價值最具實效性的根本路徑。
(1)新周期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的變化特點在于評分體系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凸顯了評分體系的完整化、難度體系的藝術化、成套編排的多元化、完成體系的規格化。將創新與完美做為奠基石,雙重拉動成套動作最高分值的獲得。
(2)難度體系成為藝術體操技術發展的主干,是衡量成套動作技術水平的重要砝碼。身體難度和器械熟練性是藝術體操發展的根基,而舞步組合、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是身體難度與器械運用的另一種升華,難度結構的重新整合強調了藝術體操高難度藝術化發展趨勢。
(3)規則的變化特點引領著藝術體操難度體系朝著“超高、超美、超驚、超巧、超穩”的全新方向邁進;身體難度的優化選擇、藝術美韻的風格展現、驚險獨特的提升、器械動作組合的巧妙搭配、動作規格化的完美體現將成為藝術體操技術發展的主體特征,教練員和運動員應開拓視野,預見性地理解規則精神,前瞻技術發展主流,使獨具一格的藝術體操項目在競技大舞臺上盡灑輝煌。
[1] 龍春曉,胡凱,趙玉華. 2010終審版規則下藝術體操身體難度發展態勢[J]. 體育學刊,2010,17(9):79-82.
[2] FIG-RG-TC. 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最終版)[S].2009.
[3] FIG-RG-TC. 2013-2016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S].2012.
[4] 刁在箴,尚迎秋,夏燕飛. 基于規則演變的藝術體操成套編排新思路[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128-1130.
[5] 洪小平. 2009年藝術體操新規則藝術價值導向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14-19.
[6] 樊蓮香,刁在箴. 動作質量與編排創新的和合之美[J]. 體育與科學,2009,30(02):79-81.
[7] 郭秀文,郭蕾. 國際藝術操評分規則的演變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102-105.
[8] 高紅梅,陽云. 藝術體操規則演變及我國藝術體操發展對策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