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我國競技體育在2008 年北京奧運會和2012 年倫敦奧運會分別取得奧運金牌第一和境外奧運比賽最好成績。在矚目傲績欣喜之后,體育界有識之士已開始思考中國競技體育后奧運的發(fā)展,特別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體育與教育的緊密結合,利用高校的科技優(yōu)勢促進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競技體育進入高校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是我國已實施多年的競技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也是我國競技體育未來發(fā)展的一個主要方向。然而,在其實施過程中,既取得了許多成績又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當代競技體育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僅表現(xiàn)在運動水平的提高上,而且還顯現(xiàn)在對運動員的運動壽命、連續(xù)參賽能力和運動生涯結束后就業(yè)等問題的高度重視上,競技體育已經不再僅僅是單純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個人行為,而已成為與社會、文化和教育密切相關的一個專門領域。面對競技體育的這一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的以教練員個人能力和單學科知識為特征的“小作坊”式的訓練顯然已不適應當代運動訓練的發(fā)展,這種訓練不僅難以攀登競技能力的高峰,而且還會導致運動損傷、過度訓練等大量負面作用。
“科學訓練”是一個運用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手段對運動訓練進行指導的過程。它的實現(xiàn)并非是科學與體育訓練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系統(tǒng)和復雜的過程。對傳統(tǒng)訓練實施科學化改造,使訓練擺脫長期以主觀經驗為主的模式,不僅涉及訓練過程本身,而且與若干對訓練構成重要影響的多學科理論知識有關。
高校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方,加強與高校的緊密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學科和高科技優(yōu)勢,已成為世界各國促進社會各行各業(yè)高速發(fā)展的一個共同趨勢。在此趨勢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尤其是競技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同樣也必須依靠高校,特別是綜合性高校的科技力量。
無論是2008 年北京奧運會英國自行車隊的爆發(fā)式崛起,還是美國游泳項目長達40 年的整體優(yōu)勢,不僅都和科學化訓練密不可分,而且還都與高校主導下的科技創(chuàng)新緊密聯(lián)系。根據(jù)英國自行車隊科研主管史蒂夫·英厄姆(Steve Ingham)的報告,英國自行車運動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科學訓練和高科技的裝備(自行車和比賽服裝),這些工作主要得益于英國大學的相關專業(yè)人員的參與。與國外比較,我國在這個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至今我國體育科技(包括競技體育和大眾健康)的主體仍然局限在體育總局的直屬科研所(中心)和體育專業(yè)高校以及高校的體育院系。2012 年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技攻關和服務項目的立項表明,國家、省屬體科所和專業(yè)體育院校的課題分別占到36.76%和37.50%,普通高校的體育院、系為19.11%,其他單位僅為6.63%。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還沒有充分調動和發(fā)揮高校的科技資源參與到競技體育的發(fā)展中,沒有真正形成我國競技體育的科技“舉國體制”,而科學技術恰恰應該是“舉國體制”中最重要、最需要和最容易實現(xiàn)的組成部分。當然,我們并不懷疑和否定我們體育專業(yè)內部的科技能力,但是在當下世界競技體育競爭日趨激烈和多學科高科技大舉介入的形勢下,單純依靠本專業(yè)或本系統(tǒng)的知識與力量不僅已很難攀登科技高峰,而且也難以維系體育科學研究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長期以來我國競技體育領域缺乏擁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大研究成果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此。
因此,“科學化”應該成為我國競技體育未來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我國高校,特別是非體育專業(yè)高校,應該成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競技運動水平的動力和源頭。
文化教育的缺失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已在諸多研究成果和報道中得到證實,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育界和體育界的共同努力和協(xié)作,也業(y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高校在這一工作中具有資源優(yōu)勢和社會責任,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
我國競技體育的文化教育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相當部分教練員的基礎理論知識不足以支持訓練的實踐;2)運動員忽視用“心”訓練和用“腦”比賽。
運動訓練實踐已經證明,教練員是運動訓練的主導,是駕馭復雜訓練過程和決定訓練效果的關鍵因素。人們形象地將教練員比作訓練的“門檻”,他們決定著所有與訓練有關內容的篩選與應用,一切先進或落后的、科學或不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都需要經過教練員的認可才可以進入訓練。因此,一名教練員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就成為訓練的關鍵,一個國家若干教練員的知識結構和素養(yǎng)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整體競技運動訓練的發(fā)展水平。
我們以美國游泳項目為例,該項目之所以能夠成為8 屆奧運會游泳金牌數(shù)位列榜首,其原因并不僅在于他們擁有像施皮茨(M·Spitz,在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游泳比賽中獲得7 枚金牌,并創(chuàng)造這7 項世界紀錄)和菲爾普斯(M·Phelps,在2008 年北京奧運會游泳比賽中獲得8 枚金牌)這樣的天才選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訓練科學化水平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早在20 世紀50 年代美國就涌現(xiàn)出一位里程碑式的游泳教練員——詹姆斯·康希爾曼(James Counsilman),他培養(yǎng)出了包括施皮茨在內的多名世界優(yōu)秀游泳選手。康希爾曼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博士學位的教練員,他在理論上受到漢斯·塞利(Hans Selye)適應理論的啟發(fā)和影響,將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增長視為機體對訓練刺激長期適應的過程,非常重視運動訓練的規(guī)劃和安排,在1968 年就將運動員全年訓練劃分為準備前期、準備期、大運動量訓練期和賽前訓練期等4 個時期,是世界上最早關注訓練負荷長期安排和競技狀態(tài)短期調控的學者之一,也是率先將心率、心電圖和血紅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標運用于游泳訓練,最早對訓練過程進行監(jiān)控的教練員。同樣,菲爾普斯的教練鮑曼(B·Bowman)也是一位理論功底扎實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練員,他不僅自己是一名世界級優(yōu)秀游泳運動員,而且還系統(tǒng)學習了游泳訓練理論,更為與眾不同的是他還在大學獲得了發(fā)展心理學和音樂作曲兩個學位,這些經歷無疑對他后來的游泳執(zhí)教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充分說明,美國游泳項目能夠40年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學訓練理論的強大支撐,在于擁有一批具有理論與實踐皆優(yōu)的教練員。
盡管當前我國教練員絕大部分都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但他們的知識儲備,尤其是生物學和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尚不能滿足訓練工作的需求。生物學和教育學知識是訓練理論的兩個重要基礎,它們分別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對訓練理論形成支撐,是制定訓練目標和任務、選擇訓練方法和手段以及控制訓練過程和檢驗訓練效果的重要依據(jù)。教練員生物學基礎的欠缺降低了訓練理論的科技知識含量,剝離了訓練與基礎學科之間的緊密依存關系,削弱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教育學基礎的不足影響了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影響了教練員的執(zhí)教效果,阻礙了運動員自身對運動技能的主動學習和掌握,降低了訓練的實效性。
我國運動員也存在不用“心”訓練和不用“腦”比賽的問題,在訓練中只是機械地執(zhí)行教練員的訓練計劃,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尤其是沒有運用自己的智慧參與訓練,沒有去“想”訓練和“感悟”訓練,因而降低了訓練的效果。這種情況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影響尤為嚴重。一般來看,隨著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其競技能力的增長幅度和速度則日趨緩慢,此時運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不僅取決于教練員的科學化訓練,而且更重要的是運動員自身的參與,運動員的文化水平、知識儲備、邏輯思維,甚至一些習慣和愛好都可能對運動成績的繼續(xù)提升產生影響和作用。由此可見,很多在青少年訓練時期似乎并不被我們所注意的文化教育和知識學習,到了成年訓練階段卻成為運動員能否從世界一般水平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尋根之旅”夏(冬)令營中,展開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漢語演講”“漢語知識競賽”“中文話劇”“華文卡拉OK比賽”等,對于海外華文教育的普及也具有輔助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問題同樣存在于我國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中,在教練員知識儲備和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兩個方面至今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好轉,在訓練結果上不能與專業(yè)運動員比肩,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沒有出現(xiàn)實質性超越,該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充分發(fā)揮其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積極參與我國教練員的培養(yǎng)工作,在師資、課程設計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專門建設,培養(yǎng)出一批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出色執(zhí)教能力的教練員。與此同時,我國高校還應該為我國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做出貢獻,逐步提高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入學的文化課標準和入學后的文化學習要求,以此引領和帶動我國整個競技體育系統(tǒng)運動員文化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快速提高我國運動員的文化知識水平。
當前,我國高校應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3 個方面支持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這3 個方面的工作決不可能由高校單獨實施和完成,而需要體育與教育的緊密配合和相互協(xié)作。
對教練員的理論培訓一直是高校與體育界的一項合作最頻繁的工作,但長期以來我國教練員的培訓一直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知識陳舊、理論空洞和重復教學的問題十分突出。例如,一些體育部門,尤其是人力資源部門對教練員的理論培訓缺乏科學設計,課程設置、內容和時間安排不能滿足訓練實踐的需求;而很多承擔此項任務的高校也沒有將教練員的培訓納入到學校的教學工作,在師資、教材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特別是缺乏對世界先進科技成果的了解,不能及時更新培訓內容,降低了教學的質量。
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國高校長期游離在體育科技的主流之外,大量優(yōu)質資源,特別是那些與體育關聯(lián)度大的醫(yī)學、力學、自動化和精密儀器等學科和技術,一直沒有介入體育領域,部分進入體育科學研究的高校也由于高校與競技體育界的溝通不夠,在其立項、選題和經費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因此,與國外歐美等體育強國相比,我國體育科研由于沒有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力量而處于較低水平。
尤其應注意的是,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一直沒有形成一股力量,與科學研究一樣未成為我國競技體育的主流,至今還沒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yǎng)出世界級優(yōu)秀選手。究其原因,除受我國現(xiàn)行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影響,在資金投入、訓練條件、比賽機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之外,教練員水平不高和訓練的科學性不強是影響高校競技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執(zhí)掌高校運動隊的教練員基本仍是原高校的體育教師,盡管他們大部分擁有較高的學歷,也不乏曾經受過專業(yè)訓練,但由于競技體育進入高校的時間較晚,他們從事專業(yè)訓練的經歷和經驗均不足,加之參加各類教練員培訓的機會較少,對世界運動訓練的發(fā)展了解不夠,難以勝任目前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yǎng)工作。
因此,在目前形勢下,我國高校與體育局,體育與教育必須進行強強聯(lián)合和無縫對接,形成優(yōu)勢互補,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競技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提高我國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如果說2008 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競技體育繼往開來、創(chuàng)造輝煌、登上奧運頂峰的時刻,那么倫敦奧運會的佳績則是中國競技體育全面走向世界,與世界職業(yè)體育接軌,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起點。在此關鍵時期,我國競技體育界對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教育與體育的對接,高校與體育局的結合,也許就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下一階段快速發(fā)展的“杠桿”和動力。
[1]陳小平,于芬.我國普通高校運動訓練科學化的構想——以清華大學跳水隊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03,(3):1-4.
[2]陳小平,劉愛杰.我國競技體育奧運基礎大項訓練實踐的若干理論思考[J].體育科學,2009,29(2):8-14.
[3]陳小平.當前我國競技運動訓練需要認識的幾個問題[J].運動,2009,(2):1-8.
[4]陳小平 重塑我國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J].體育科學,2010,(11):17-24.
[5]Counsilman J.E.Science of Swimming[M].Englewood,NJ.,Prentice Hall,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