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妙 鄧秋艷 劉立娣
廣東英德市人民醫院產科,廣東英德 513000
對于嬰兒而言母乳為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但是在實際當中,因多種影響因素,我國現階段的母乳喂養率還相對較低。 因剖宮產率在不斷升高,產婦泌乳時間會發生明顯的延遲,早期泌乳量不足為母乳喂養率低的一個最主要原因[1]。 該次研究中出于對穴位按揉乳房對剖宮產產婦泌乳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該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剖宮產產婦展開分組促泌乳,并對比分析了母乳情況,現報道如下。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該院收治的行剖宮產產婦, 抽取其中的78 例,再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后,每組39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在20~41 歲,平均(29.7±12.3)歲,經產婦12 例,初產婦27 例,孕周37~42 周,平均(39.2±4.2)周;觀察組中產婦年齡21~40 歲,平均(28.9±12.4)歲,經產婦13 例,初產婦26例,孕周38~41 周,平均(39.1±4.5)周。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以1∶1 的比例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分別在術后給予常規促泌乳方法和在常規方法基礎上實施穴位按揉乳房操作, 而后對比分析兩組產婦的泌乳情況。
1.2.2 促泌乳方法 對照組:常規方法。 在產婦術后回病房后,及早讓新生兒開始吸吮,要做到勤吸吮,要達到12 次/d 以上。 產婦要在術后4 h 開始進食流食, 在術后采用常規方法實施相關護理。 觀察組:常規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揉乳房操作。 要展開穴位按揉(包括膻中、乳根、天溪、少澤、肩井以及足三里等穴位),在吸吮結束之后采用此方法。 具體操作:指掐少澤穴,其余穴位采用按、揉等方法,每個穴位大概要按揉數分鐘,以酸脹熱透為度,時間一般安排在上午8∶00~10∶00 和下午的14∶00~16∶00, 按揉結束后,應該盡早讓新生兒進行吸吮。 總之,促泌乳方法應該根據每個產婦的具體身體情況具體分析, 結合實際為每個產婦制定相應的計劃及方案,要細心觀察,及時改進按揉手法,最終達到促進泌乳的目的。
1.3.1 初泌乳時間 在胎兒以及胎盤娩出之后每天的上午8∶00~9∶00、下午的14∶00~15∶00 對乳房進行按時擠壓,若是出現清亮乳汁溢出則為初乳,并對產婦初泌乳時間。 進行詳細記錄。
1.3.2 喂養情況 對產婦術后4 d 之內的新生兒喂養情況進行觀察,純母乳喂養的條件為:哺乳次數不低于8 次/d,新生兒相對安靜,大便不低于2 次/d,小便不低于6 次/d。
1.3.3 泌乳量比較 以是否可以對新生兒的需求予以滿足為標準。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 泌乳時間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s)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統計得知,觀察組產婦的初泌乳時間為產后(20.12±11.63) h,對照組產婦為 (31.14±12.68) h, 顯然觀察組較對照組早 (P<0.05)。
經統計得知,觀察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為92.31%,對照組為64.10%。 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比較結果統計[n(%)]
經統計發現,觀察組產婦的泌乳量在產后1 d 內充足者8例,2 d 內充足者23 例,產后3 d 內充足者36 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次產婦泌乳量比較結果統計[n(%)]
母乳喂養對于嬰兒而言是其最理想的喂養方式,嬰兒能夠在乳汁中獲得最適合生長發育的營養, 并且能夠顯著增強抗病能力,母乳喂養對于嬰兒的生長發育是最適宜的,足夠的乳汁為母乳喂養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 嬰兒吸吮刺激經乳頭神經末梢傳遞給腺垂體,導致催乳素得以釋放,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乳腺細胞會促進泌乳。 在分娩早期這種反射效應十分的明顯,且同刺激的強度、次數、持續時間等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在產后吸吮10 min,便能夠使產婦血清催乳素水平得以顯著的升高[3]。 研究顯示,泌乳始動時間提前的關鍵為能夠存在有效的早吸吮,若是首次有效的早吸吮與分娩之間的間隔時間在12 h 則會對初乳的正式分泌時間產生十分顯著的影響。 分娩后的2 d 內喂奶的次數越多,初乳分泌的越早,且泌乳量也會顯著增加。傳統中醫經絡學指出,穴位為經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經絡又為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連表里、通上下的獨特系統,在外同皮膚肌腠彼此相連,在內則是同五臟六腑相接。 乳房歸于胃經,所以取足陽明經之乳根穴,從而實現疏導陽明經氣;采取合理的穴位按揉,經神經反射,對PRL 分泌增加進行性刺激,從而能夠為產后泌乳創造了條件[4]。
該次研究中對觀察組產婦實施穴位按揉,結果發現,該組患者泌乳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見穴位按揉的效果十分的理想,值得關注。
[1] 曹輝娟,孫世萍,宋海燕,等.穴位及乳房按摩刺激泌乳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10,37(10):769-770.
[2] 吳寶華.產后穴位按摩治療產婦缺乳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8,7(6):460-461.
[3] 王鳳英,曹紅衛,任玉香,等.對影響初乳分泌各種因素的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33(12):687-688.
[4] 吳偉,高肖鴻,湯國英,等.導致新生兒低血糖的危險因素初探(附1854例分析) [J].臨床兒科雜志,2008,16(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