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科
昆明市東川區人民醫院外二科,云南昆明 654100
顱腦損傷是臨床治療過程中致殘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3], 無論出于哪一種生存時期, 都會占據人體拉傷部位的20%以上,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顱腦損傷患者的死亡率以及發病率一直都居高不下, 而且還呈現出了逐漸上升的狀態[1]。探究引起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處墜落、工況坍塌以及交通事故等方面, 其中以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顱腦損傷情況最為常見,國際衛生組織曾有報告指出,在全球每一年都會出現至少3 000 萬人會由交通意外事故引發顱腦損傷現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由于顱腦損傷的常見以及復雜情況,不但直接影響到患者以及家屬的生活質量, 危害身體健康, 還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出現顱腦死亡主要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住院前期的急救工作處理,第二個就是傷后的半個月左右,所以面對復雜的顱腦損傷情況, 新時期如何有效進行顱腦損傷治療已經成為各個醫療單位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進行手術治療是最為行之有效的,但是手術質治療的方法不同, 也會直接影響到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2]。 為探討新時期社會條件下的不同手術方法對于治療顱腦損傷臨床療效, 該研究就該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觀察所取得的效果, 報道如下。
對該院接受治療的50 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回顧性分析,其中包含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 例,在入院過程中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活動, 其中包括患者的有效入院時間、通過檢查證實顱內腦損傷嚴重情況、患者的身體機能現狀等方面, 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血腫情況,其中血腫情況在30~40 mL 之間的人數為20 例,血腫在40~60 mL 之間的為23 例,60~80 mL 之間的血腫患者為6例,超過80 mL 血腫的患者為1 例,年齡最大患者為75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8 歲,平均年齡為(47.58±0.32)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每組治療人數為25 例,其中治療組中包含男17 例,女8 例,對照組中包含男13 例,女12 例。
進行治療的50 例顱腦損傷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都控制在2 d以內,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其中治療組使用的是顱內微創手術, 在手術開始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通過CT 來進行微創手術位置定位,選擇最大面的血腫中心點位置最為中心靶點,然后進行立體定向的坐標值定位,但是在手術開始的過程中要注意,由于是顱內損傷,所以與人腦的重要功能區相接近,為了避免出現術后綜合征的不良情況,要盡量避開患者大腦重要功能區位置,選擇最短手術形式路徑來展開手術治療,為患者進行局部麻醉處理,選擇長約3 cm 的長直切口,切開患者腦內硬膜, 然后按照已經選擇好的定向坐標來展開血腫排空針的引入工作,科學合理的調整吸引器,以保證吸引器的適當負壓吸收情況,進而更好的來進行血腫的排除,在適當位置放置血腫腔引流管,最終進行手術切口的縫合處理工作,在手術結束后血腫腔的引流管會通過尿激酶引流管進行注入沖洗[3]。 作為相關護理人員要及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做好每一階段患者的身體變化情況,隨時通過CT 來觀察顱腦損傷患者的身體內血腫的變化情況。 對照組患者則采用開顱手術,在手術開始之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開顱手術也分為兩種, 一種是骨瓣開顱術,另一種是小骨窗開顱術,一般情況下實行開顱術中的骨瓣開顱術相對較多,在進行骨瓣開顱術時要取馬蹄形切口,在清除顱腦損傷患者腦內的血腫后放置引流管,最終棄骨瓣。 在開展小骨窗開顱術時要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直切口, 形成直徑約2.5 cm做左右的骨窗, 然后繼續進行血腫清除以及引流管留置工作處理[4]。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結束后,均要進行全面性的常規輔助治療,主要包括脫水降低顱內壓、控制顱腦損傷患者的損傷、靜脈輸液處理、血糖控制工作、抗菌理療處理以及相關的營養膳食搭配等等有效的支持治療。
按照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態來進行全面的評定治療工作:痊愈標準:顱腦損傷患者的功能缺損程度減少到了91%~100%之間; 顯效標準: 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已經減少到46%~90%之間;有效標準:顱腦損傷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已經減少到18%~45%之間;無效標準:當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已經呈現為增加的層面上則被稱為無效[5]。 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已經將兩組患者的功能系統缺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還要全面觀察兩組患者的血腫復發問題。
通過對兩組顱內損傷患者進行不同的手術治療之后, 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也不盡相同,其中對照組采用的開顱手術,手術的治愈率達到了60%左右, 而治療組患者的有效治療人數為23例,有效率達到了92%以上,在進行術后觀察的過程中,治療組患者中出現2 例復發患者,復發率達到8%,而對照組患者則出現了10 例復發患者,復發率達到了40%,由此可以看出治療組相對于對照組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具體差異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臨床治療效果分析比較[n(%)]
綜上所述, 我們不難看出顱腦損傷儼然已經成為現代臨床治療過程中一種最為常見的高危疾病,這種病的發生率高、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致殘情況較多,而且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顱腦損傷患者一直在呈上升的趨勢發展著, 探究引起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的顱內出現腦血腫的不良現象, 所以想要最為行之有效的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處理, 就必須將患者顱內的腦血腫情況進行清除, 但是在手術過程中要盡量避開腦神經位置,防止腦創傷綜合征的發生情況。 對顱腦創傷患者實行微創原則, 能夠最帶限度的減少其他手術帶來了的不必要的麻煩,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其他相關方面的綜合征情況,在手術過程中采用的是局部麻醉處理。 所以對患者的神經系統損傷相對較小,并具有手術費用低、時間短等相關方面的優點,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血腫全面消除,所以手術效果良好[6]。 而臨床實踐證明, 對顱內損傷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情況也相對較低,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數的滿意度。 同時在開展手術治療之前要對每一個階段的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工作,以消除患者存在的極度緊張、壓抑的不良狀態,并及時協助主治醫生做好引流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全面觀察記錄, 對于相關并發癥情況及時上報并處理,推動手術治療效果的展開。
[1] 徐如祥.顱腦損傷救治需要重視的問題[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1,10(12):42.
[2] 路順利.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10 上旬刊):172.
[3] 陳小鑫,錢水清.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23):164.
[4] 陳國堅,盧智,肖仁威,等.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腦疝瞳孔散大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0,30(22):71.
[5] 董文生, 孫冬瑞, 吳艷朋.40 例單純重型顱腦損傷的院前急救[C]//2004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04.
[6] 徐小川,黃濤,鄒勝偉,等.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其他部位損傷71 例[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