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華
湖南省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 418000
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常見的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目前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已漸臻成熟,但仍存在飲食控制不佳,用藥不規范等情況,影響了其臨床治療療效[1]。現就對我院應用健康教育干預的臨床工作做如下總結。
臨床資料:選取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間于我院診斷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00 例,男122 例,女78 例,年齡為51 -82歲,平均(62.16 ±4.28)歲,病程為2.0 ~21.4 年,平均(8.19 ±4.14)年。按患者就診順序進行編號并隨機分為對照組(100 例)和觀察組(100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間差異不明顯(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行書面教育(教育手冊、光盤、圖譜等)、個體教育(個體特性、個體問題等)、集體教育(培訓、講座、座談會等)、示范性教育(胰島素正確注射方法、血糖儀正確使用方法等)、電話咨詢教育等方法。①心理教育:護理人員熱情、積極地同患者進行溝通,掌握患者心理動態,及時了解心理問題并給與準確的疏導,以促進患者心理健康,正確看待疾病。此外護理人員需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使之明了家屬的鼓勵對于患者病情恢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之積極治療,提高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述既往成功治愈的病例,增強其戰勝病魔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配合治療。②知識教育:護理人員應積極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的發病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方法、治療原則及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后遺癥等基本知識,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尤其是明確藥物治療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規范性。③用藥教育:告知患者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必要性及規范性,了解并掌握患者基本病情,在醫師、護理人員及藥劑師共同參與下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囑咐并監督患者規范用藥,如需注射胰島素時,告知并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皮下注射胰島素,監測血糖并記錄,將自己主觀感受及記錄告知臨床醫師以準確校正治療方案。④飲食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合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之明白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前提基礎,了解患者基本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飲食檔案,協助、指導其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及結構,監督并督促患者嚴格按照檔案進行飲食。⑤運動教育:告知患者合理運動對于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講解運動療法適應癥及禁忌癥。了解、熟悉掌握患者基本情況,在患者、醫師、護理人員及運動醫學專家共同參與下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囑咐并監督患者嚴格按照運動計劃進行運動,并動態矯正方案。⑥血糖監測:告知患者監測血糖對于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講解并指導患者監測血糖的時間、次數及方法,并詳細記錄其血糖監測結果,告知醫師,由醫師根據患者血糖情況進行調整患者飲食、運動及用藥計劃。⑦并發癥預防教育:告知患者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基本情況,囑咐患者應注意個人衛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如出現糖尿病并發癥征象時,應立即告知臨床醫生,以及時采用合理的治療方式及護理干預進行治療。
評價標準:依從性:①優秀:完成個體化飲食、藥物、運動計劃100%。②良好:完成個體化飲食、藥物、運動計劃80%以上。③差:完成個體化飲食、藥物、運動計劃80%以下。依從性= (優秀/例+良好/例)/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 0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200 糖尿病患者均安全出院并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1 -4個月,平均(1.87 ±0.98)個月,無失訪病例。觀察組依從性優60例、良32 例、差8 例,依從性為92.00%,而對照組依從性優45例、良28 例、差27 例,依從性為73.00%。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情況,見表1。

表1 76 例糖尿病患者各臨床指標統計分析
臨床上治療糖尿病主要方法有藥物、飲食、運動等療法,但患者多因病程長、易反復、難治愈而出現失望、絕望、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了患者依從性及臨床療效。本研究中,經健康教育干預的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h 血糖、空腹血糖、健康知識評分、依從性、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以上組間差異在統計學上均有意義(P <0.05),結果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2]。
健康教育能夠明顯促進糖尿病患者病情恢復,改善預后,提高依從性及滿意度,增強其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1 吳云平,徐火英,吳小芳,等.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知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12):1364 -1365.
2 王瑛,王衛忠,倪燕芳.社區全科門診開展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6):323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