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西土瓦/ 文

在2013年質量月期間,記者采訪了查爾斯?A.奧布瑞(Charles A.Aubrey)博士。
查爾斯?A.奧布瑞博士是國際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曾任美國質量協會主席,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高級評審員,現為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亞太質量組織理事長。
采訪他時,正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緊鑼密鼓開張前夕。記者首先詢問了他對中國此項改革的看法。
他說他這幾天都看《中國日報》和《上海日報》,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事有所了解,并從不同角度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第一,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將促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和完善,這將使企業進一步成為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促進自由競爭,從而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水平。
“質量是競爭出來的。”查爾斯認為,競爭是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要讓市場機制在質量管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必須保證充分的市場競爭。質量是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美國由于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為取得競爭優勢都主動追求質量。質量能夠通過規劃和協調考核、改進、實踐、標準化以及資源組合和分配等方面的工作,使組織各個部門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好的質量管理基礎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品、服務、系統和流程效率(生產率、周期、失誤率、成本等)和效益(滿足和超越顧客要求、滿意度、忠誠度和行為)最大化。
第二,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將促進中國政府職能由行政管理轉向服務管理,更多的監管職能將轉化出來交給第三方組織,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從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形成更加有效的監管服務模式。
他認為,政府不應事事都管,而是要將大部分事情交給市場,讓市場的“無形之手”去“優勝劣汰”。他介紹,在服務質量領域,美國政府除了安全方面的規定,其他方面總的來說并未制定特定的法律法規,而是留給了市場,讓美國企業自己制定標準來提升質量。如飯店,會有人來檢查食品安全,發個許可證,就可以經營了。對銀行業,政府也著重制定安全、保密方面的規定,而辦事效率要有多快、服務質量要有多好,都是由各個銀行自行決定的。航空方面,政府管控的也主要是安全方面。
“只有在市場法則不起作用時,政府才需伸手。”他舉了美國機場管理的例子。他說不是中國航空公司的航班容易晚點,美國的航班也不準時。平時,美國航管局主要是對航班的準點率進行監測,并公布這些信息,透明化的信息方便顧客自己選擇航空公司。近年來,美國飛機航班不準時現象增多,隨之而來的是顧客的抱怨、投訴突出增多。為此,美國政府出臺了相關規定,其中包括航空公司在滑行道上的延誤一般不得超過3小時,超過的話,每分鐘罰10萬美金等。
“更好的方法還是讓航空公司自己來追求卓越。西南航空就做得很好:一是登機時給每位乘客發放號碼票,這樣依次上飛機就快了;二是飛行員和服務員一起來清理機艙,人手多了這個環節就快了。西南航空的最佳實踐,成為業界的標桿。這也是這次我來上海,還是講標桿管理的原因之一。”
第三,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了金融等六大服務領域,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很大的促進。要素集中,交易成本降低,將進一步吸引需要調配全球資源的大企業進駐上海,從而提升上海城市的競爭力。而服務質量將成為金融等服務領域相關組織和機構競爭的核心。
查爾斯?奧布瑞博士曾在美國運通、第一銀行和美洲銀行等擔任高管多年,還是《朱蘭質量手冊》中“金融服務業”章節的撰寫者。他介紹說,金融服務業的質量特性,主要表現在信用責任、投資回報、風險三個方面。提升金融服務業質量,就要著重這些方面的改進、設計、創新,這對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至關重要。
記者又問他: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且變化速度又是如此之快,呈現出產品顛覆速度快、企業變化大的趨勢。如柯達、索尼、諾基亞,企業質量管理、產品的質量都很好,可還是隕落了。在變化這么快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究竟靠什么?
“確實,這些企業曾經表現很好。但我認為,這些企業長期用傳統管理辦法,缺少創新是發展不可持續的主要原因。如諾基亞,在股票市場 ‘上上下下’,新產品一出來就上去,沒有就落了下去。其實投資者不希望‘上上下下’的表現。這只能說明,這些企業缺乏可持續的創新。創新是質量的一個特性!”
他說,一個組織成功的關鍵在于真正了解顧客的需求在哪里,要根據顧客的需求不斷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包括持續改進,設計和創新,讓顧客滿意,讓顧客驚喜,讓顧客忠誠,為顧客創造最大的價值。制造業企業如此,服務業企業同樣如此。
要了解顧客的需求在哪里,“聆聽顧客之聲”是質量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和一個關鍵工具,這對過程的改進和再造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能支持創新。為此,每個組織要建立顧客滿意調查研究部門,開展“聆聽顧客之聲”調查,收集大量的數據用于改進和創新。
研究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改進研究,重點關注關鍵不滿意事件和對消費行為的相應影響,以實施改進。如對信用卡,通常以郵寄問卷方式要求顧客列出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這種調查研究可為改進活動的優先次序提供明確的方向。第二種是特性研究,重點在研究如何取悅顧客,提高他們的滿意度使之消費上升。這項研究能發現重要的關鍵顧客業務,并將這些顧客轉變成能跟蹤的運營性能指標,以確保他們的滿意。第三種是標桿管理。可以找出多種方式來進行水平對比。既可以與競爭對手對比,也可以與業界標桿對比,還可以利用改進研究和特性研究的數據進行自我對比,等等。
“記得您多次訪問中國,在上海授課不下五六次。介紹的管理方法也不止標桿管理一種,先后講過卓越管理,六西格瑪管理,文化轉型,甚至還有‘打造財務鏈’等。想問您的是,如今標桿管理還有當年那么熱嗎?有多少公司主要是通過標桿管理仍保持著競爭優勢?”
面對記者這個問題,查爾斯介紹,標桿管理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來美國市場上的復印機100%由施樂公司占領。但日本公司入侵了美國復印機市場,價格更便宜。施樂公司就買了日本的復印機進行拆卸、比對后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改進。這個方法,施樂公司在申報馬爾科姆 ?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評審時公開了出來。而查爾斯本人正是當年波獎的主審。
標桿管理方法可概括為:不斷尋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實踐,并以此為基準與該企業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從而使自己企業得到不斷改進,進入或趕超一流公司,創造優秀業績的良性循環過程。其核心是向業內或業外的最優秀的企業學習。通過學習,企業重新思考和改進經營實踐,創造自己的最佳實踐,這實際上是模仿創新的過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標桿管理是既可以分“片段”,又可以按“整體”來學習的方法,其思想是企業的業務、流程、環節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細化,根據需要去發掘優秀“片斷”進行標桿比較,或者先學習“片斷”再學習“整體”,或者先從“整體”把握方向,再從“片斷”具體分步實施。由于現實中不同的企業各有長短,所以這種“片斷”標桿可以使企業的比較視角更開闊、也容易使企業集百家之長。據悉,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90%在日常管理活動中應用了標桿管理,以取得競爭優勢。
標桿管理是最重要的質量方法之一。無論是追求卓越的組織還是個人,這個方法都很管用。查爾斯建議,企業領導學標桿管理,可注重戰略策劃和平衡計分卡,以提升領導力;企業管理層學標桿管理,可注重員工團隊的改進,以提升員工的滿意度。
總之,企業要取得競爭優勢,必須有一個追求卓越的系統,既要不斷地改進,也要不斷地創新。要學習標桿,更要趕超標桿。把創新作為質量的一個重要特性,創造最大的價值。
最后,他指著身上的“中國制造”的襯衫說,中國要從制造,走向設計、走向創造,才能取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