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美麗中國”第一次被寫進黨的報告,她向世人宣示:未來的中國不但是富強的,而且是美麗的。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當下,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還要讓吃“蛋糕”的人們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建設“美麗中國”給出了明確答案。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的自然觀,“天”即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一切的根源,取之自然,歸之自然。所謂“取物限量、取物限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中,尊重自然是前提,順應自然是行動,保護自然是目的,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黨和政府逐步認識到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系列綱領性文件。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科學發展總體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是得民心順民意的科學判斷和決策,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民眾對環境質量、健康水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呈現出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的轉變趨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方式,是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執政為民理念的現實要求。要把生態文明的這種觀念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始終,體現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要清醒認識到: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美麗中國”首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從“人定勝天”的萬丈豪情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縱觀我國環境保護領域屢屢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種種窘境,其實并非缺乏理論領銜,而是缺乏有效的制度設計和法律約束。建設“美麗中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其關鍵不在于環境本身,也不完全在于環境治理的技術和方式上,更重要的是對一系列制度性缺陷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彌補。而現行制度狀況和制度體系,難以保障大踏步邁向“美麗中國”,總結我國多年來的實踐教訓以及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設“美麗中國”制度建設必須提速。
根據“帕累托”規則,任何經濟行為都有其外部性,對于表現為負外部性的行為(這種經濟行為為他人帶來了壞處,即外部不經濟),如污氣污水排放等污染人居環境的行為,必須為此付出代價,使其損害環境的行為受到應有懲罰。對于表現為正外部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為他人帶來了好處,即外部經濟),如保護森林、保護水源等,而實施這些行為有可能使其失去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因此要對為保護生態環境付出發展代價的地區和民眾進行有效補償,如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轉移支付等等,保護其積極性確保使其行為能繼續下去。因此法律也好、制度也罷,在設計中都要體現其公平正義性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價值取向。就當下而言,要以創新的膽識和大無畏氣魄,構建與時俱進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立完善的利益協商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把價值規律、市場機制引入生態文明建設。與此同時,要建立起相應的約束機制,確保在制度和法律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
能否順利邁向“美麗中國”,建立符合民眾期待的美好環境和幸福家園,體制革命至關重要。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意味著社會發展結構和包括生產關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重組,因此,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職能至關重要。一方面,要適時成立專門的環保機構督查結構,如“環境保護委員會”等行政監督機構,由行政第一把手擔任主要領導,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和監督力度。同時倡導社會各界環保人士自發組織各種環保組織和環保協會,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列中來,做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齊抓共管。另一方面,要賦予環境保護部門獨立行使環境督查的權利(如適當提高環保部門的行政級別,避免相同行政級別之間面臨的督查障礙),解決“多龍治水、政出多門”環保機構功能扭曲等問題。與此同時,要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防止濫用職權導致環保腐敗橫生等問題,確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監察力度和有效性。第三,加大環保領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使其不但業務精良,勝任工作要求,而且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敢于擔當,不辱使命。
“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是當前我國的環境現狀。我國生態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整體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5,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3,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都嚴重不足。情況最糟糕的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與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相差很大。各級官員要清醒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現狀,充分意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迫在眉睫的挑戰。當前甚至在未來幾十年間,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斷博弈的過程,片面追求GDP,使山河大地滿目瘡痍,會形成民眾的環境保護行為與政府某些決策勢不兩立的抗爭局面。今年7月以來,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鎮海、海南樂東就陸續發生了民眾因擔心環境被破壞而反對工業項目上馬的群體事件。環保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年均增速約30%。是否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認為是好的決策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如何體現執政為民?用什么指標來考核政府官員?領導干部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政績觀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時下,考核指標和考核內容成了干部工作的指揮棒,雖然有些荒唐,但正是這樣的考核與問責制度,“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我國首次完成了五年規劃中節能減排的任務目標。什么樣的政績觀決定著會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要求各級官員鞏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同時要建立科學規范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為此,一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不但追求體現經濟發展的GDP指標,更要追求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指標;二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辦法,考什么怎么考都必須明確和細化,并且力求考核方法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三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和問責制,特別是對造成環境嚴重破壞、影響惡劣的干部不能調離了之,對犯有嚴重過錯的離任領導干部同樣必須問責。
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美麗中國”的建設,不但是政府的事情,同樣是廣大民眾自己的事情,不僅體現在生產方式里,也體現在生活方式中。“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歷史,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麗中國”如果沒有了最美中國人,則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徒具美麗外表,不具美麗生命。建設“美麗中國”,就要人人從我做起,在思想認識、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做出重大調整和創新。倡導綠色、低碳理念,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舉手投足之間時刻牢記自己是最美中國人,自覺與不文明行為劃清界限,自覺保護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每個人改變一小步,社會就會進步一大步。只要政府、企業、媒體、公眾全方位的參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留給子孫后代的必定是碧水藍天。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道出了億萬中國人的心聲與愿望,不僅為今后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且繪畫出了未來美麗的藍圖。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以及之前開展的文明大行動,都是“美麗中國”的最好詮釋。只要每個地方都把自己變得更美麗,每個中國人都把自己變得更美麗,一個美麗的中國才會如約而至。
[1]司林波.農村社區建設中“被城市化”問題及其防止[J].理論探索,2011(2).
[2]康永超.城鄉融合視野下的城鄉一體化[J]. 理論探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