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順序:期數·頁碼·題目·作者)
特 稿
2-4 學習貫徹“兩會”精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萬鄂湘)
3-4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參政議政工作(萬鄂湘)
5-4 民革要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貢獻(萬鄂湘)
6-4 深入貫徹全會精神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萬鄂湘)
主委訪談
1-4 專訪民革浙江省委會主委吳晶: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趙加慧)
2-7 專訪民革貴州省委會主委王世杰:凝心聚力,助推發展(陳恒禮 楊進亮)
3-8 專訪民革海南省委會主委陳莉: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責,助力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楊景祥)
4-4 專訪民革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委會主委鄧力平:凝心聚力,同心共筑中國夢(劉小東)
多黨合作與參政黨建設
1-9 加強民主監督能力建設的認識與思考(楊保建)
1-12 提高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李 曉)
2-11 政協委員發揮作用應做好五表率(夏 濤)
2-14 認識基礎性 把握實踐性 探索協商民主的實現途徑(王建康)
2-17 淺析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主黨派建設(董 波)
2-20 民革寧夏區委會扶貧開發工作的實踐與經驗(田艷芳)
3-15 中國夢、中國文化精神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謝揚舉)
3-12 協商民主視角下的公眾參與(李發戈)
3-18 廈門市民主黨派加強和完善參政議政機制建設的實踐與思考(蘭 嵐)
4-8 提高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張天星)
4-12 在“同心”實踐中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郭層城)
4-14 三個好辦法提升參政議政工作水平(劉先華)
4-16 保持民主黨派組織特色,促進多黨合作事業健康發展(閆 鋒)
5-6 “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意義和主要任務(陳惠豐)
5-9 咨詢性投票:政協履行職能的有效方式(鐘茂初)
5-12 增強協商民主實效 要解好幾個不等式(湯明珠)
5-15 協商民主在中國政治語境中的表達與實踐——以協商民主與人民政協的內在契合為研究進路(陳 萍 陳召強)
6-6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革大有作為(劉家強)
6-10 民主黨派兩大職能的由來及區別(計時華)
6-12 地方組織加強自身建設的幾點體會(王建國)
6-16 民主黨派監督職能的實現路徑(劉激揚)
支部話語
1-14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建標準化支部(胡曉紅)
3-22 以履職能力為突破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孫守增)
3-24 “五個創新”打造出一個先進支部(王昱東)
4-19 民革南岸區委會:以法治力量推進社區自我管理(吳曉靜)
4-21 隊伍 抓手 機制——民革長寧區委會開展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三個關鍵詞(陳玉屏)
5-19 綜合支部的“三字經”(韓景慧)
6-18 以凝聚力激發支部活力——記民革武漢市江岸區第六支部(鄧光宇)
6-20 煥發基層活力 打造特色支部(虞佳佳 何 健)
本期話題
1-22 我國現行土地制度的由來、問題及對策(蔡永飛)
1-27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城鎮化發展的體制障礙(於忠祥)
1-31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經營體制創新(宋洪遠 趙 海)
1-35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問題思考(王紅玲)
1-38 堅持農業家庭經營方式,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嚴 煤 胡榮桂)
1-42 強化法律制度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張秀智)
2-30 不能呼吸的痛(戴春 李岱)
2-36 塵肺之殤:我們時代的創傷(盧暉臨)
2-39 塵肺病農民工民事權益救濟的制度困境及法理探析——以海豐縣珠寶塵肺工熊高林索賠案為例(羅延飛)
2-42 盼農民工早日圓“中國夢”(黃樂平)
3-30 弱勢勞動者權益保障——以被派遣勞動者為例(李海明)
3-34 社會管理創新與農村征地沖突治理(祝天智)
3-37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征地沖突:治理困境與政策選擇(楚德江)
3-41 三步走治理征地沖突(譚術魁 齊睿)
3-44 創新社會管理,治理農村征地沖突(孫召鵬 楊 俠)
4-23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由來與發展(劉從龍)
4-28 加快建設普惠適度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周麗萍)
4-33 我國農村社會救助改革與發展研究(公維春)
4-37 農民心理貧困:社會影響與治理對策(王洛忠 李唯真)
4-42 合理確定農村集體經濟成員資格,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孫延平)
5-22 農村金融:現狀 問題 建議(歐陽澤華)
5-26 如何解決農民“貸款難”?(楊立勛)
5-30 規模農業與農村金融的改革創新邏輯(劉祚祥)
5-34 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現狀分析——以江蘇為例(周月書)
5-38 農村金融改革應堅持競爭性和服務性(屠世超)
5-42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劉 毅 郭 策)
6-23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反思(黃 昕 楚德江)
6-26 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任務與舉措(陳 軍)
6-30 試論生態文明建設視野下的城鄉統籌發展(夏 濤)
6-34 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蔣平安)
6-37 節約集約用地 建設生態文明(雷愛先)
議政連線
1-17 求真務實獻諍言,同心協力謀跨越——2013年民革各級組織“兩會”提案綜述(盧 淼)
2-23 民革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案一覽
3-27 快速反應 全力以赴抗震救災——民革成都市委會積極參加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小記(謝朝龍 呂曉陽)
資政群議
1-45 社會立法亟待提速和補課(劉武俊)
1-48 稅收國家的憲政邏輯(高 軍)
1-52 王岐山推薦的書說了什么?——《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的法國政治(甘正氣)
1-55 建設一個有自治能力和負責任的社會(謝陽舉)
2-46 國學教育與公民教育(彭富春)
2-50 我國房地產領域腐敗的現狀及對策(譚術魁 張紅霞)
2-54 由北京霧霾污染引發的環境保護建議(崔鐵寧)
2-58 “創意商”時代引領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章繼剛)
2-61 北京舊城院落建筑的保護性再利用(張錦東 董 藩)
3-48 以工業化理念和力度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謝德體)
3-51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否可以起航?(李昌庚)
3-54 十八大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部署(蔡永飛)
3-58 議政資源浪費才是最大的浪費(阿 計)
4-46 吳建民:“中國夢”決不是“稱霸夢”(曾繁華 范子川 整理)
4-57 為中國縣域發展“把脈問診”——以湖南為例(陳文勝 陸福興)
4-61 回歸居住屬性:樓市調控的根本出路(王夕源)
5-45 新改革時代經濟戰略散議(左傳長)
5-48 司法公正與司法公信力的體制保障——以改革方案的選擇為視角(湯維建)
5-52 社會階層分化映射下的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者眼中的大學生群體問題和應對(戚艷萍)
5-56 世界文化遺產地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以蘇南同里為例(劉延華)
6-40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關注的幾對關系(周麗萍)
6-43 完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初始提名制度研究(董 鵬)
6-48 黑惡勢力插手征地拆遷的現象剖析(張紅霞 譚術魁)
6-51 散議人才成長的環境需求(車明珠)
重大問題的由來與現狀
6-54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作為與挑戰(張 棟)
他山之石
5-59 新加坡醫療保健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迪(戴月明)
民革前輩故居與故事
3-64 回憶我的父親水梓先生(水天長)
4-64 朱蘊山與故鄉嵩寮崖(鮑勁夫)
5-63 海軍上將陳紹寬其人其事其居(秦友蓮)
6-59 俯仰發長嘯,意氣自飛揚——記民革蘇州市委會第一任主委汪東 (沈 愈)
世紀中山
1-64 珍貴的思想遺產——重讀孫中山的遺囑(林家有)
3-60 百年歷史,百年傳承——記孫中山與中國大學(劉 蘇)
新著新說
1-58 題品百家 發明精義——評王杰博士新著《孫中山民生思想研究》(李吉奎)
兩岸觀察
2-65 與臺灣江教授的相識看兩岸“血緣”(李 新)
亮點人物
1-67 高榮旗:泰州冬泳協會的創辦人(孫逸豪 張虎林)
1-70 俞良鋼:奉化俞氏家族中走出的整形外科名醫(于 韜)
2-67 孟祥瑞:心系淮南能源發展的煤礦開采專家(俞成鵬)
2-70 林繁東:欽州千年坭興的傳承者(吳迪先)
3-67 劉智修:銀發維護寶島公園整潔美(車 璇)
3-70 敬老之星徐滿祥:創新民營養老福利事業新模式(周小龍)
4-68 記王家寨鎮副鎮長張龍慶的一天(張 棟)
4-70 葉桂昌:為新葉古村奉獻熱血與愛心(王曉紅 蔡樂煥)
5-66 王璐林:攻關骨壞死病的中醫專家(金綺寅)
5-69 錢德明:做好皖南鴨腳包,瀟灑“走”四方(曹光鑫)
6-63 盧剛:安徽省擊劍隊的幕后英雄(劉良政)
6-67 王炳剛:保定希望工程第一人(李 新)
刊首語
1-1 中國夢:改革開放的第四個十年
2-1 幫扶弱勢群體 共圓中國夢
3-1 征地制度改革亟需落實
4-1 反貧困,民革一直在行動
5-1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6-1 調研是參政議政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