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紅東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為公共財政指明了著力方向。
政府財政收入全部來源于納稅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因此,政府理應有義務、有責任把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管好用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金使用效益,更好地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這也是我國建立公共財政的初衷。目前,隨著地方各級政府財力的增強,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比重正在不斷加大,以民生為導向的財政政策體系逐步建立。
然而,由于公共財政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目前我們所建立的公共財政體系還不是很健全。地方各級政府的“缺位”與“越位”并存,特別是在公共財政支出方面的隨意性很大。民生投入在少數(shù)地方政府的實際操作中常常被懸空,對困難群體的投入不多,導致這些地方困難群體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加劇了社會矛盾。
要使地方各級政府盡快走出“有錢搞形象工程、無錢辦百姓大事”的怪圈,就必須按照公共財政支出原則,轉(zhuǎn)變理財思路。在安排公共財政支出時,必須考慮公共財政支出范圍中各個方面的基本需求,區(qū)分輕重緩急與主次先后。關(guān)系到百姓生存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等建設事業(yè)是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理應傾斜。只有讓百姓得到實惠,才能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zhì)要求。
當然,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百姓關(guān)心的問題也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真正做到“辦實事、辦好事”,讓百姓滿意。這里還需要提醒的是,在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對民生傾斜的同時,務必強化資金的使用管理。地方各級人大、財政、審計要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職能作用,堵塞“跑冒滴漏”,讓百姓真正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