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改革 發展家庭農場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把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扶持發展。家庭農場發展:一要避免行政推動。要堅持引導而不強迫,支持而不包辦,更不能定任務、下指標、搞翻拍,一哄而上。二要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各地根據資源稟賦、農業傳統、現代化水平,合理確定家庭農場的適宜規模,防止一刀切。三要注重不同經營主體扶持政策的協調。各類扶持政策應兼顧平衡,避免厚此薄彼。為此提出以下六個方面的建議:
1、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支持力度
一是每年將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增量向種糧家庭農場傾斜,探索向種糧家庭農場免費供應良種、優惠價格直供農資,并優先提供農機具購置補貼,激勵其購置農業機械和設備,從事農業專業化經營。二是加大對種糧以外家庭農場的補貼力度,將禽畜良種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動物防疫補助、測土配方施肥補助等政策,向專業家庭農場傾斜,加大補貼補助力度。
2、加強對家庭農場的農業保險支持
一是加強各個層面協調,在地方層面,鼓勵制定支持家庭農場參加農業保險的特殊政策;在國家層面,實行差異化農業保險扶持政策,把家庭農場的設施農業以及大型農機具等納入中央財政保險補貼覆蓋范圍,并加大補貼力度。二是探索建立政策支持的農業巨災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和完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并且適當放寬風險補償的條件。
3、解決家庭農場的設施農用地問題
一是有效利用好耕地和非耕地的使用,在現有土地存量上做好文章。二是提高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通過村莊規劃和整治,堅持“農民地、農民用”原則,利用村莊內閑置地、節約的建設用地或復墾的土地,建設農機庫、倉儲設施等。三是地方政府在修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充分考慮到農業長遠發展帶來的設施農用地需求。四是探索倉庫租賃或糧食銀行等模式,解決種糧主體的儲糧問題。
4、加大農業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力度
一是促進家庭農場規模經營的土地整理。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部等多家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應該實行有效統籌,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家庭農場提供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二要在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方面,向家庭農場進行必要的傾斜,特別是針對基本農田開展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機耕道、電力配套等工程建設,使其具備規模經營條件。
5、加快家庭農場人才培養和引進
一是大力加強新型農民培養。從國家層面制定中長期新型農民培養規劃,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組織多種形式農業技術培訓,培養大批農村適用專業人才。二是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辦法、農業行業準入制度,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參加培訓、提升能力。三是加大外部人才引進力度。從政府補貼、社會保障、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土地流轉、職稱評定、上升通道、社會評價等方面創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獻身農業。
6、改善家庭農場發展外部環境
一是促進土地流轉關系保持穩定。要研究完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可分離的政策和法律,在保障土地承包權的同時,對土地經營權實行合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修訂應該增加相關條文。二是對農民土地承包權實行物權化保護,徹底消除農民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擔心和顧慮,并輔以社會保障、非農就業、流轉收益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讓農民長期穩定地轉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是強化重點環節農業生產性服務。鼓勵各類合作社、專業公司、公共服務機構等組織為家庭農場提供技術推廣、農資配送、機械作業、統防統治、抗旱排澇、信息服務、產品銷售等專業化服務。
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推進農業改革,發展家庭農場”專題調研組
召集人:張兆安 盛亞飛 王 戰
成 員:朱之文 朱國萍 劉衛國 孫憲忠 花 蓓
李 斌 沈志剛 張 全 陳 旭 陳振樓
林蔭茂 殷一璀 廖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