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海
全球化一方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繁榮,也使全球事務進入多事之秋。因為,全球化加快了物質生產流動的節奏,提升了人類現代化的水平。與此同時,也帶來深重的環境資源與生態危機。另外,由環境資源生態危機引發的國家利益與民族矛盾乃至文化與宗教沖突日益突顯。各國之間,各種經濟體之間的利益分歧擴大,國際紛爭危機四伏。
如此的全球性危機當前,縱然有各路專家囿于一己之見,對之做出片面的分析。經濟學家認為這只是短時的經濟與金融危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金融監控加以扭轉;社會學家認為,這是自由資本主義泛濫的結果,應該強化政府職能;科學家依舊堅持一貫的主張,認為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解決所有的問題;政治家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大都奉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首要考慮的是穩定政權,至于人類的命運,地球的危機,常常是避重就輕,拖一天算一天。
問題是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即使是能幫人類擺脫一時的困境,可是真正要幫助人類走出危機,實現人類與環境、資源、生態的長治久安,上述偏見顯然是沒有出路的。不過,可以理解的是,無論是出于現實的需要,還是人類慣常的思維,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是執拗地堅持其一貫的立場:人類中心主義——世間的事由人類單方面說了算,世間除人類外的萬事萬物都無條件地屈服于人類的意志,滿足人類的需求。由這種立場出發,采取的行為當然是無節制的消費。過往的社會發展模式就是:消費需求刺激拉動市場,市場促生產和研發,資本加技術形成巨大的物質生產能力,其內在驅動力就是人類無限的物質消費欲望??茖W至上技術萬能恰好為消費主義助了一臂之力,從手段和效率上確保滿足人類的消費欲求。而在整個過程中,人類視自然為利用的對象,卻全然無視自然的權力與尊嚴。
然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這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或許就是人類的宿命:欲望無限,需求無限而資源有限。自工業化、現代化以來,人類經濟活動規模與速度空前提高,特別是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經濟一體化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物質活動的列車更是開足馬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馳。成幾何倍數增長的消費需求與生產規模不斷加重環境、資源與生態危機,這就是人類文明一直沿用至今的一慣套路。以至于今天的地球不堪重負已經到了臨界點,資源環境與生態危機全面惡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其實危機的警鐘早已敲響過無數次了,只是每次危機面前,人類的覺悟總是敵不過貪婪的欲望。人人都想擁有名車、洋房,家家都要住別墅,用超大冰箱,這是何等龐大的消費胃口,資本認準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錢與利潤,一面是人類這頭永遠填不滿肚子的獅子大張口,一面是地球被啃得遍體鱗傷,幾近病入膏肓。如果說當初羅馬俱樂部發布的警告,不足以警醒人類的話,那么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所加劇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警告人類,地球的命運不濟,人類也注定不會有好下場。正如莫爾特曼所說:“首先森林死去,然后是小孩?!?/p>
今年是第44個“世界地球日”。明眼人一定能夠看到,自地球日設立以來,地球的日子不是好過了,而是變本加厲地惡化?;钤诋斚碌娜藗兓蛟S自認為倒霉,既要承受環境資源與生態危機帶來的健康威脅,又要承受經濟與國際關系危機帶來的生活與工作競爭壓力。殊不知,經濟增長模式不變,人類生存方式不變,消費行為不節制,各種各樣的危機隨時都會繼而暴發。與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國家矛盾民族利益沖突相比,環境、資源與生態危機更是致命與不可逆轉的。伴隨環境資源與生態危機的加深,人類面臨的無非是兩種選擇:一是自我毀滅,二是因地球毀滅而毀滅。
當然,出于現實的考慮,要求地球上所有人的觀念一下子來個大轉變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不過思想家們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發出了他們富有遠見的聲音。日本早稻田大學一位教授認為,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未必一定是壞事,因為他為人類單一追求“物”的時代劃上了句號。這位教授指出,“當前的經濟衰退將導致生產與消費模式的結構性改變,世界將由‘大量生產、大量消費’轉向更加重視健康、安全、環境以及知識和文化。今后具有成長性的產業將是農業、醫療、綠色能源、教育等。”筆者以為,句號未必那么快就能完整劃上,但它一定能喚起人類的大覺醒。危機留給人類的最大遺產,就是喚醒人們徹底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重新審視人類長期沿用的社會發展模式與生產消費方式所潛在的巨大風險,筆者確信危機當前生態文明教育恰逢其時。
綠色生存可以極大地減少對物質的需求,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那就首先要去除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比如梭羅與他的瓦爾登湖。英國學者萊昂波特1949年就在《大地倫理學》中指出,人類應該重新確定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類應該和動植物和平相處。施懷哲也認為,一切生物和自然物和人一樣,具有自己的價值和權利。大衛·鈴木認為,沒有什么東西比空氣、水、能源和生物圈更加重要。當然人也不能凌駕于它們之上。
生態文明就是要旗幟鮮明地高舉生態中心主義,糾正人類中心主義,將人類感召到生態文明的旗幟之下,呼吁人類樹立全新的生態價值觀:生命的一切形態一律平等,一切物種面前人人平等。人類應該放下身段,擺正自己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位置。莫爾特曼指出,人類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是地球晚到的客人。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中的其他生命?;萏芈鼊撟髁舜罅吭姼?,謳歌自然是人類之母。
人類能不能像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說得那樣詩意地棲居于地球上,完全取決于人類自身。然而,人類中心論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傳統的教育就是奠基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之上的,遠未觸及生態文明的本質。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像當年的文藝復興運動一樣,掀起一場綠色教育的風暴。生態文明教育從生態文明意識、信念和價值觀的啟蒙教育開始。
要樹立全新的生態文明觀,還必須大膽地質疑科學至上的思潮。美國綠黨運動的創始人科爾曼在回答技術傷害地球還是拯救地球這個問題時指出,技術就如同魔法師能給徒弟賦予自動擔水的魔法一樣,徒弟可以輕松自如地擔水,可是怎么也停不下來,以至于溢出的水差點將徒弟淹死??得⒌乱仓赋觯骸吧鷳B失敗顯而易見是現代技術之本質的必然結果?!笨茖W技術從來就不是單一的正面性,而是兩面性,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樹立全新的生態觀,還要徹底破除縱欲式的消費思潮,提倡簡單生活、綠色出行。馬克思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边@能單方面怪資本家嗎?看看消費者的嘴臉:見什么都想據為己有,凡是好山好水的地方人類都想涉足,凡是能滿足食欲的吃食,人類都不想放過。神州大地興起的農家樂熱,正在毀壞原始村落的鄉間風土和自然風景,可以說食客們酒足飯飽之時就是鄉野遭殃之日。美國最大的汽車城底特律的破產,昭示著汽車文明所潛藏著的巨大風險。
生態文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時大學擔當價值引導作用。臺灣樟湖學校就是一所生態學校,2013年已經正式開學。學校選址在山清水秀的半山腰。陳清圳校長說,大地是我們的教室、山村是我們的操場。我們就是要以山川、田野為師,向大自然學習,教導學生從小就要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學校規定學生必須爬5座山,認識500種植物。
生態文明教育更是大學精英教育不可回避的話題,大學擔負著傳播現代生態文明的歷史責任。筆者以為,重點大學應該將相關課程列為學校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且指定為必修課程?;魻柊秃罩赋觯骸叭藗兊娜坎恍以谟谒麄兊臒o知,而他們之所以無知,只是因為他們周圍的環境阻礙著教育的發展;人們之所以愚蠢,唯一是因為他們的理性還沒有受到足夠的教育?!被魻柊秃债敵醯倪@段話,好像就是說給今天的人們聽的,用來作為推行生態文明教育再合適不過了。
大學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啟發當代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建立生態文明信仰,做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的先驅和踐行者,擺脫人類中心主義,過度消費、科學至上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帶頭抵制非生態式的生活方式。比如,拒絕一次性文具和餐具,倡導使用鋼筆+墨水的學習方式;倡導綠色出行,拒絕私家車;愛護山川原野花草河流,全面客觀地對待城市化與現代化;倡導精神文化生活,減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
生態文明教育在我國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可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環境資源與生態代價。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與沖突日益加劇。本來許多曾經是西方發達國家領教過的教訓,我們完全可以汲取,可遺憾的是,在許多方面我們不僅重蹈覆轍,而且付出的代價比人家還要大。即使是當下,這樣血的教訓每天仍在不斷重復著。
中共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中央將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并列,確定為國家戰略方向。即使是放慢發展速度,調低GDP,也要確保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日前,十二屆全國人大舉行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專題講座??梢韵胍娫谖覈_展生態教育時機已然成熟,我們必須立足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對待生態建設,認識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