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龍
從事科研20年,除了不斷的思考如何做好科研,還見證了過去20年一些領域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國家在一些領域的發展過程。不可否認,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科研實力有了顯著的提升,很多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盡管這些成績還不能和中國的需求相比,但是考慮到中國以前的基礎,現有的成績也是值得高興的。
發展的這幾十年,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的現象,“十五”計劃,“十一五”計劃執行情況較好,“十二五”計劃從內容立項到迄今為止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重復立項、因人立項、不科學立項等各種情況比例越來越大。總的來說,小項目質量相對好,大項目質量整體堪憂。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有如下幾種原因:
曾幾何時,中國科研人能夠在國外發表一篇期刊(那時候還沒有所謂SCI)論文都會引起轟動,號稱得到了世界級成果。在那種局面下,大多數科研人的信心和勇氣都是非常不足的。好比參加比賽,根本還沒有進入到決賽圈,不知道頂級高手到底有多牛,連嫉妒的資格還沒有培養起來,自然就沒有什么自信。經過20年的發展,我們或多或少接近了世界前沿水平。從形式上,我們迅速地適應了科研的游戲規則,從提出概念到自我炒作,組織團隊,國際會議宣傳,申報獎項,這一套流程已經深入到剛入門的研究生身上。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動和開放,越來越多的新信息進入到科研人的視野,使得原來不敢想的問題可以嘗試了。因此在勇氣的支撐下,“十五”和“十一五”提出了很多面對實際、面對世界前沿的項目,其中不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此刺激,也因為我們習慣于高速發展,“十二五”立項的目標根據加速發展的理念,提出了很多驚人指標的項目。這些項目整體體現了中國科研人敢想敢做的作風,值得表揚。但是科學發展,一個國家科學進步的速度不是幾句口號就能夠達到目標的,科研有其自己的規律,任何期望跳過走路就去奔跑的企圖都必然會跌倒。在很多論證會上,我都提出需要腳踏實地,目標不宜過高,但是人微言輕,效果了了。大多數人都在加高自己的項目指標,50步沒有資格笑話100步,因此科研項目的泡沫越來越大。可以相信,這些泡沫終將破滅,損失的絕對不僅僅是一些人的寶貴人生時間,而是中國失去了真正快速發展的機會。
我國的科研實力不斷的攀升,但是科研管理能力并沒有隨之攀升。用20年前的管理理念和策略管理現在的科研,弊端和漏洞在所難免。立項、申請、驗收、評獎,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手段。其漏洞在每一個環節都是明顯的。其實科研首要的問題是我們要做什么,就是所謂的立項。目前,我們國家的立項是專家組模式,專家組的能力和德行直接決定了立項的質量。這在早期執行得很好,但是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之后就變成了分錢會、劃地盤等影響極壞的作風。申請成了形式,因為大多數項目在立項階段就已經確定了承擔者,答辯也是走過場。驗收是中國科研管理中的另一個大的漏洞,由于大多數項目技術指標不明確(因為應用對象不明確),最終所謂的驗收就成了數數論文專利和畢業學生的數量而已,所謂的驗收專家組就是提提問、簽簽字、拿拿錢、吃吃飯的經典過程。由于中國人的面子效應,尤其對于牛人和名人,專家往往還不會在驗收上給出負面的結論。結果是皆大歡喜。一部分人歡喜了,但是投入的經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沒有得到預期的產出,其他納稅人就不喜歡了。從長遠看,國家的發展也很不樂觀。記得有一次評審會,幾位老專家談到某一個技術領域,說前些年把概念提的太多了,實際上真正的實用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再想立項也已經不可能。評獎是個人主動申請制度,對材料的核實是非常弱的,這從已經暴露出來的被取消的獲獎項目就可以看出,就我經手過的項目而言,我相信還有更多的虛假材料放入了獲獎的項目中。
對一個人的科研評價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經被充分討論了,關于論文部分,基本上對數數量的方式大家還是比較詬病的,但是在沒有一個有責任心的評審群體的情況下,那些冰冷的客觀數字可能還能說明點兒問題。最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是評價一個人的科研能力跟這個人拿到了多少項目和錢有關。從一方面看,能拿到項目和大錢,自然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這只能說明在某一個階段做過貢獻,不能直接等價為科研能力的大小。如果要比較錢的多少,商人的能力更強,但是我們不能說商人的科研能力高。從另一個方面看,雖然拿了很多大的項目,但沒有實質性的產出,本質上浪費的更多,這不是正能力,是一種負能力。科學院今年開始似乎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評估研究所和課題組甚至個人的時候,可能已經不把項目經費的多寡作為標志。這是個進步。
我們國家的科研立項,在項目驗收之后,大多數課題組選擇繼續申請其他項目,已經做過的項目就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過不了幾年,那些所謂的成果可能失去任何價值。科研成果、立項(需求分析)之間沒有形成閉環控制,科研項目支持缺少連續性和整體計劃性。國家在很多關鍵工程技術領域缺少競爭力,很少領域的課題是真正站在領域發展的高度進行規劃和管理的。導致很多領域的技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失去了動力,表現在產品上,國產貨依然沒有競爭力。恰恰是由于科研成果的跟蹤體制欠缺,使我們不能看清楚一個課題組的真正實力,當我們數數量的時候,包裝出來的課題組就顯得很耀眼,可是當我們能夠跟蹤課題后續進展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鑒別出干活的和忽悠的。
有一本書《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里面提到的很多問題在蘇聯時期出現過。《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是另一本對科學發展的憂思。我國正處于對應的發展階段,都是從很弱開始學習,然后經歷了一段繁榮,并且隨著繁榮的出現,各種阻礙科學發展的現象隨之出現。這是世界現象,不為中國獨有。但是這種必須經歷的階段融合了中國的人情社會特點,以及中國人的面子心理,其副作用就更為嚴重。我們的社會對于理性的思考給予的關注和認可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在當前階段,除了繼續高歌猛進發展科學技術,同時必須花很大的精力反思我國科研體制中的種種弊端,不能因為我們要走彎路而走更多的彎路,少走一些彎路才是明智的選擇。
我們雖然發展了,但是離真正的世界領先還差很遠,如果要迎來真正的中國世紀,沒有一些徹底的反思和調整是做不到的。國家對于科學家群體寄予厚望,不能僅憑我們的口號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思考該如何解決當前暴露出來的問題,如何規劃好我們國家未來30~50年的總體發展方向。所有這些都需要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共同努力,如果要努力,首先就要有歷史的責任感。我想,等到我們很老的時候,給我們的回憶可能不僅僅是開心的事情,還會包括那些讓人心驚肉跳的科研項目。作為科學共同體的一員,每個人都有維護這個共同體榮譽的責任,讓這片天空變得更清澈、更純潔,是對自己,對子孫后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