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據媒體報道,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 (2010)顯示,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遠低于美國25%的人群比例,同時也低于中國接受高等教育8.93%的人群比例。一個國家公民的科學素養對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對于志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國,尤其重要。最近百余名院士聯名發出倡議書,呼吁全社會回歸科學精神。他們在倡議書中說道:“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并不意味著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在當前的歷史時期,能否擁有科學精神和科學信仰,能否用科學思維分析問題,能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是衡量公民個體是否具備科學素養的重要標準。”在當今我國的大多數公民還缺乏正確的科學知識的條件下,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更是一個嚴重挑戰。在當今形勢下,科普工作需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從范圍上講,我們國家當今在各個方面都需要科普,包括數理化天地生,醫藥衛生、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等,這些方面很需要,也都很緊迫。從內容上講,全社會需要“科學”的科普,這也是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社會需要正確的知識,需要科學的知識。要杜絕沒有科學證據的知識,錯誤的“知識”,臆想杜撰的知識,嘩眾取寵的知識,欺騙大眾的知識(其實這些都不能算知識)。在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正確的科學知識如果不去占領科普陣地,那些錯誤的、杜撰的、毫無根據的所謂“科學”信息或者穿著“科學”的外衣的信息,就會充斥網絡,去迷惑大眾和欺騙大眾。
應該說所有人群,每一個公民都是科普的對象??破詹灰窒拊谥行W生這個層面上,也要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還要包括廣大的工人和農民階層,廣大農民更是一個非常龐大和急需科普的群體。科普不應該有年齡的限制,每個年齡段都是科普的對象??破胀瑯舆€要包括科學家群體。科學家,在一個領域內是專家,在另一個領域就是被科普的對象。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需要針對不同的科普對象,制定不同的科普內容和科普規劃。
科普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國家一定要高度重視和加大投入??破諉挝灰虚L遠規劃和活動計劃,要有一個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破帐且粋€長久持續的任務,不是一個時期,不是某個群體,也不是一代人??破展ぷ饕獔猿趾统掷m不容易,要見效就需要堅持和持續。
要號召科學家、專家和學者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專業學者參與科普非常重要。要動員科學家去進行科普講座、科普寫作和科普創作??破談撟鲬撟鳛榭茖W家的責任。科學家要有這個責任,至少應該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其意義和應用前景讓大眾理解。用自己的所學所思,服務和惠及大眾。
科普單位還要根據隨時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及時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大眾進行科普,如前些年發生的三聚氰胺和毒大米等事件,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事件,我國部分地區發生的幾次大地震和泥石流,以及禽流感等等,各種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健康保健等等各個方面的科學知識,都非常急需。在非常時期,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播是很有效的。
面對真偽科學交鋒和社會關注的有爭論的科學問題時,大眾需要科學家的聲音。社會需要科學家站出來的時候,科學家不應該沉默。真正的專家學者要敢于站出來,敢于說真話,說科學的話,如當前的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問題,營養品和保健品泛濫問題。不能讓大眾總是徘徊在關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上,不能讓大眾去相信張悟本的綠豆湯、長茄子包治百病的神話。也不能讓不同的人群被一些所謂的偽大師忽悠。
同時我們要注意,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科普內容和科普形式。如青少年,要挖掘和發現科學的樂趣,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樹立追求科學、踐行科學的理念,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對于中老年人,需要消除他們腦海里一些固有的錯誤的老觀念,樹立科學的理念,健康理性科學地生活。
科普不是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也不是局限于一些傳統的知識,最新的科研成果也是很重要的科普內容??茖W家要有意識地把最新的科學發現介紹給大眾??茖W家在介紹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學發現的時候,在對大眾說明白科研成果的意義的同時,還要說明白其局限性。很多的科研成果離大眾所期望的實際應用還很遠很遠,路還很長??茖W家的實驗對象可能是果蠅、老鼠、魚類、鳥類或兩棲爬行動物,實驗過程也會有很多控制條件,實驗結果和結論也是有條件的等等,科學家把科學的價值意義和科學的局限性都要告訴大眾,告訴他們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但科學有極限,科學不是萬能的。美國科普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只要科學家擔負起交流的責任——對于自己干的那一行盡可能簡明并盡可能多地加以解釋,而非科學家也樂于洗耳恭聽,那么兩者之間的鴻溝便有可能消除。更能滿意地欣賞一門科學的進步,并不非得對科學有透徹的了解。歸根到底,沒有人認為,要欣賞莎士比亞,自己就必須能寫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要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樂,也并不要求聽者能作出一部等同的交響樂。同樣地,要欣賞或享受科學的成就,也不一定非得躬身于創造性的科學活動?!?/p>
所以,科普工作要牢記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要傳播科學知識,二是要傳遞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在某種程度上,第二個方面當今社會更需要。科學精神的缺失,使得科學研究和科學發展變了樣??茖W知識和科學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兩方面的統一可以幫助人們科學理智地分析和對待一些不科學甚至是打著科學的旗號進行欺騙的事情。特別應該強調一下科學精神和科學信仰。前些時期曝光的偽大師王林事件,說明了科學精神和科學信仰的缺失是多么嚴重的事情。沒有科學的理性,知識再多,社會地位再高,也會受到這些偽大師的忽悠和迷惑。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說:“科學傳播與科學家做研究工作是同樣重要的事情,也是科學家的責任,是科學家不應該推托的一種義務??茖W家不要把科學當成你欣賞的花瓶,而要讓更多的公眾理解,改變他們的未來,改變他們的生活,這也是科學家的責任。”
要讓大眾知道和明白,科學是一種個人素養,是一種生活理念??茖W可以幫助人們理性生活,健康生活,自信地生活;科學可以充實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科學是有局限性的,有時代性的,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應該相信科學,利用科學,但不迷信科學。
科普工作在我國任重道遠。學界有責任,科學家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