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虎
選票是人類社會處理爭端,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協調人類活動行為方式的一大發明,它的成功取決于人類已經認知了的人和事物,體現了社會群體的利益平衡原則和思想的民主。民主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人民,是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制度。現代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在尊重多數人意愿的同時,也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列寧說過,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就會成為謬誤。選票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但在很多領域卻未必適宜,比如科技領域。把選票作為靈丹妙藥去解決科技領域的所有問題,無疑是進入了一個可怕的民主誤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由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人的主觀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階級地位和科學知識水平等的限制,使主觀認識常常落后于客觀實際,導致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產生。選票作為人的主觀性產物,其積極有效的作用是調節和平衡各方利益,而讓選票去判斷一個客觀事物,需要各個成員對基本的客觀事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掌控。如果不能掌握客觀事實的真相,選票再多也無濟于事。一個極其簡單的例子,是中央電視臺《開心詞典》欄目,主持人拿出許多試題進行集體競猜,其結果常常是多數觀眾選擇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少數觀眾選擇的答案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關于體育競賽成績、股票漲跌多少、生男還是生女的預測同樣如此。因為真理在許多情況下往往都是最先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長江三峽地區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奉節縣對于新縣城的選址就存在激烈的爭議:縣政府堅持“不脫離長江,不脫離歷史背景,不脫離白帝城風景旅游區”的三不原則,主張就近的蓮花池方案;省內有關部門堅持寶塔坪方案;長江委則始終認定地質條件好的朱衣方案是新縣城的唯一選擇。三方意見爭執不下,縣領導就要求426位縣屬各單位負責人投票表決,結果有86.8%的選票贊成緊靠白帝城的寶塔坪。專家的意見再也聽不進去了,新縣城的建設很快上馬。由于建設過程中的大挖大填,導致新建公路塌方不斷,不得已之下才停止施工。無論奉節人多么熱愛寶塔坪,但在嚴重的地質災害事件面前,只能忍痛割愛。到了這個時候,耗資近億元的學費已經交出了。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因山高坡陡、地質破碎、地貌復雜,讓奉節人探索了13年,新縣城在移民遷建中三易其址,最終定在三馬山的半山腰上。可是事情遠未結束,面對日趨嚴峻的地質災害和人口容量的超載考驗,奉節縣政府叫停了奉節縣城中心三馬山周邊的所有新增建筑,取而代之以新的建城規劃:向三馬山以西的朱衣片區拓展,建立未來的城市中心。這樣,主觀和客觀的較量繞了一個大圈子。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求是”的過程是一件異常辛苦的事情,倘若舍去研究探索,回避事物的矛盾,以簡單的選票來處理,只能是適得其反。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判斷一項科學成果和研究項目是否具備新穎性,科學的手段是檢索文獻。判斷一項產品是否達標需要儀器來檢測,以及廣大用戶的實踐檢驗。但是許多管理者的選票情結極濃,繞開廣大用戶和一些關鍵環節,找幾名“志同道合”的專家進行投票鑒定,這樣就為一些低劣科技成果開了綠燈:屬于國內一般水平的,拔至國內先進水平;屬于國內先進水平的拔至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每年產生數萬項重大科技成果,有許多不能轉化和應用,與這種“選票”式的裁決不無關系。曾經有一個案例:上海一家保溫瓶廠經過專家論證,上了一項以鎂代銀鍍膜的新課題,投入了數十萬元資金,經過課題組成員十年的拼搏,終于完成了課題計劃。可經過專利文獻檢索才知道,該項技術早在1929年就由英國一家公司試驗成功,并被英國人申請了專利,當時花5美元即可買到資料。判斷一個專業人員能否晉升技術職務,選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遠不如嚴格的學術審查和量化評價。學術水平的高低,審查其成果質量、產出頻率、影響情況和學術信譽即可,而選票則有混水摸魚之嫌。更有哭笑不得的是,還有許多“以票違法”的做法,嚴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據央視報道,某中學丟了東西,校長為了抓賊讓學生投票選出小偷,結果6位學生榜上有名。校長按照每得一票罰款2元的辦法來處理學生,不接受罰款就要被送出學校。
科學是反映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源于科學界的長期觀察與積淀,并能被專業人員所驗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它的結論是否正確,取決于認識是否到位,通常與選票沒有任何關系。科學的創新愈是顯著,能夠洞察的群體成員就愈少,是一種“大音希聲”的現象,因而它獲得的選票就可能愈少。許多科學假說都是科學家依靠直覺來捕捉到的,是一種“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推論,隨著科學的發展,它會逐步清晰和完整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逐步征服和革新人們舊有的觀念。科學史上,選票在許多時候都處在十分尷尬的位置,以至于一票障目,不見英才!1807年,英國皇家地質學會成立時,由于受宗教的影響,13名會員僅有1名贊成赫頓的“地質火成論”。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表,1906年卻以一票之差未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11年,居里夫人競選巴黎科學院院士,由于院方歧視婦女,結果也以一票之差落選。1915年,魏格納發表了《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其創新的思想深深地刺痛了地學界的權威們。1926年11月,美國石油地質協會專門討論了大陸漂移說,會上有14名權威地質學家進行了表決,結果只有5人支持,7人堅決反對,2人保留意見,此后漂移說便被認為是魏格納的狂想曲。幾十年后,隨著古地磁學的崛起和海洋擴張學說的出現,大陸活動論才開始取代固定論,而這時候魏格納早已長眠于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再也不需要選票了。科學的創新和發現是少數精英們開天辟地的事業,可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處于典型的“選票劣勢”狀態。缺乏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獨到的思維方式,以及受世俗習慣的支配,很難被眾人所接受。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創新和發現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他們有時是非專業人士,魏格納起初是搞氣象學和天文學的,在地質學上被視作“左道旁門”的外行。路易·巴斯德是一個化學工作者,他的細菌致病理論和消毒法導致了醫學界的一場革命。有時他們是普通的業余愛好者,如費馬的數學成就已躋身于偉大的專業數學家行列。有時他們是小人物,如中學生伽羅華開創了數學分支——群論,家庭主婦珀克爾斯在廚房中完成了單層分子的研究。有時他們是殘疾人,如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講過,科學要有進展,是極少數人把所有人的觀念推翻。你要把絕大多數人的觀念打破的話,必然會受到別人的反對。歷史學家布魯克指出,在1543年到1600年之間,僅有10個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為了宣傳“日心說”,70歲高齡的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以“準異端罪”囚禁,凄慘地度過了他的余生;布魯諾則以“異端罪”被架在羅馬廣場活活燒死。再說相對論,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發現當速度很高的時候,牛頓定律就不適用了,就需要加以改進。但是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太超前了,即使是在物理學的前沿領域內,也只是少數幾個人能夠認識了解,處于典型的“選票劣勢”狀態。諾貝爾獎評委會有心給愛因斯坦頒發物理獎,但卻遭到了保守的物理學家們的強烈反對。出于無奈,評委會以“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為理由給愛因斯坦授獎。相對論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既是諾貝爾獎的遺憾,也是現代科學的一大遺憾。
對于科學的認識,不能夠主觀行事,而要遵循科學的內在規律,要用觀察事實來檢驗和評判。而用簡單的選票原則在很多的情況下,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可能是貽害無窮。科學史表明,科學問題出現爭端時,不要搞你死我活的裁決,要給少數“異端”分子保留一席之地,是真種子它一定會發芽的。這就要求在科學界積極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方針。其次,如果表決真的不能夠回避,對于投票人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從事,真正做到讓“小同行專家”來評判,而且必須是正在前沿領域探索的專家,這可以從近幾年生產的相關文獻中去檢索尋找,本單位沒有的可以聘請外單位的,國內沒有的可以聘請國外的,做到寧缺勿濫。但即便是這樣,少數專家的意見也要尊重,也要有所保留。“一邊倒”的現象是極為可怕的,因為科學的規律與其支持者的人數多少,原本就沒有太大的關系。
在崇尚科學精神的今天,許多打著專家評審旗號的投票選舉,實際上操盤者都或多或少帶有部門利益或小團體利益。在這里,投票結果若不符合主辦方的思路,會及時出現巧妙的行政“干預“;投票結果若出現嚴重的被質疑,主辦方會拿專家當靶子使。至于專家學者,本義是指熟悉該領域,并正在該領域耕耘的專業技術人員,即學界所稱的小同行專家。但是許多主辦方往往是重職稱輕專業,重“權威”輕“實戰”,邀請的專家,雖然也擁有高級職稱的頭銜,但卻鮮有該專業領域的實際貢獻,搞文學的可以評審天文學,搞藝術的可以評審化學,何專之有?另外,選票在選舉和評價工作中出現的鐵板釘釘作用,導致各個競爭成員對選票的巨大恐慌,即對投票權敬若神靈。考大學有押題之說,評審推薦工作有押評委之說。長此以往,這種畏懼心理的居高不下直接造成了后進者的個性泯滅和唯唯諾諾,最終淪為論資排輩的犧牲品。倘若評委的產生有什么規律可言的話,規律的制造者就會形成壟斷的話語權,以至于造成“人緣”至上,創新萎靡的局面。其實科學的手段不是沒有,而看你是否想采納應用。許多單位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實行“賽馬不相馬”的規則,有能力就上,只要你能夠勝任崗位的職責,能干出卓越的成績,我們原本就缺少創新人才,何必要用選票這張面具來多此一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