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照
德先生與賽先生是20世紀初葉中國人對現代世界歷史最深刻最簡潔的總結,認為這是實現民富國強的最基本要素。話雖精辟,但落實下來卻遠非易事。專制制度固然與這二位“先生”無緣,但有了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就能自動接踵而至嗎?
今天,世界上可能無人不知科學的重要性。沒有科學,不但不會有以太空技術為標志的人類文明,不會有全球性的快捷與方便,恐怕連70億人口也難以養活。科學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是技術進步的源泉,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石。科學的確太重要了!世界有哪個國家不想成為科技強國?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但科學發展靠什么呢?靠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那么,世界上人人都有智慧,為什么科學創新的水平卻相差天壤?
就本質而言,科學如同生命樹一樣,有其自身成長的條件,固然不能扭曲摧殘,但也無法拔苗助長。縱觀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不難發現,科學作為思想的結晶,智慧的升華,從來都是寓于濃烈的興趣之中,是在強大的好奇心驅動下饒有興趣的探索。進化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研究過程就是典型代表。
科學作為高尚的、圣潔的追求,其發展絕對需要平等自由和包容的氛圍,以實現對人的尊重,對思想的尊重。唯其如此,人的思想活力、人的智慧潛能才有可能得到釋放與發揮。這是科學發展的生長點所在,近代科學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中發展起來。
14世紀到17世紀的文藝復興,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向籠罩全社會的神權與君權發起了挑戰,結束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代,提升了人的價值,掀起了人文主義、人本思想的巨大浪潮,主張尊重自然和人權,追求個性的自由發展。這就是為什么自16世紀以來,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尚昏睡在專制或部落社會之中時,歐洲卻前赴后繼涌現出大批科學家和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藝復興影響了整個歐洲,在17世紀到19世紀又進一步發展成為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從而使歐洲獲得了空前的經濟技術大發展,其精神以勢不可擋之勢傳播至全世界。
所以,恩格斯說文藝復興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
人類的歷史還告訴我們,社會發展雖然亂象紛呈,但進步的脈絡卻十分清晰,這就是從奴隸到專制到民主共和,是一個權力不斷得到制約,人民的地位不斷提升的過程。其集中代表就是人權思想,代表了300年來人類自身理性的逐漸覺醒,并洪流般地涌向全球。
但是有了民主共和,科學就能接踵而至嗎?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歷史反復告訴我們,盡管人們總喜歡將賽先生與德先生放在一起,但二者絕非孿生兄弟,科學無法自動到來。這是因為,科學之樹的成長壯大,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全面提升與激發人的社會進步過程,要遠比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艱巨、深刻、復雜得多。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受大量的因素制約,如,國民素養、文化背景、社會機制、發展水平等。而推進與提高這些因素,也絕非一日之功。所以,民主只是激活國民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的一個前提。那么充分條件是什么呢,歷史從未給出標準一致的答案,各有各的模式。但文藝復興所顯示的原理是一樣的,無法回避的。
國民精神影響科學創新,歷史上比比皆是,無一例外。
處于同一個歷史時期,跨越歐亞非三大洲、持續了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1300-1920),雖然毗鄰歐洲,但由于封建意識和封建統治十分頑強,未能隨文藝復興而與時俱進,最后分崩離析。而這一點與它在經濟技術上的落后有密切關系。
印度是一個很有人文特色的快速發展國家。印度人口壓力很大,氣候環境條件欠佳,特別是酷熱對人的積極性非常不利,資源也不豐富。而且,民族、宗教和貧富問題也很多。但印度又是一個開放民主的社會,金融活躍,城鄉自由,市場誠信,人們淡化物欲,追求簡樸,講求道德,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權。這些良好的傳統習俗和意識,一直在繼承,從未受到自我摧殘。在這樣的國民素養和社會氛圍中,在現代科技的激勵下,印度的GDP雖然不高,但卻有相當高的科技含量,被譽為世界辦公室。以相對較少的資源與環境為代價,獲得快速的GDP增長,意義深遠,發展有后勁。
中國于20世紀初葉結束了封建專制建立起民主共和。此前的70多年,由于國民愚昧、創造乏力和科技落后,飽受列強蹂躪,其規模之大,慘痛之烈,刺激之深,在人類歷史上難覓其左。但此后的100年,雖以“德賽二先生”為標志的舉國共識,喚醒了國人,而作為“靈魂”與“動力”的國民科技創造力卻始終未獲大幅提高。這段歷史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在這片延續了2000多年官本位意識相當濃厚的土地上,提升國民創造力是何等的復雜艱巨!今天,中國的GDP雖已獲得飛速增長,現代化已有長足進步,但在科技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差距,并且發展本身還付出了難以治愈的巨大資源代價,為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許多困難。其所帶來的物質繁榮,在一定條件下,還極易誘發出人性中之負面,包括錢欲橫流、急功近利、道德不振等,沖淡乃至嘲笑對志趣的艱苦追求。這真是創新路上的最大悲劇!但要改變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走上以創新引領繁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遠非易事。只有那些干擾國民志趣與創造力發揮的一切負面因素得到改變,這個歷史重任才能實現。
今天,科學發展在深度、廣度和難度上已遠非啟蒙運動時代可比,科學之樹的成長壯大相應地更為艱巨復雜。因此,哪個國家能創造條件加速國民創造力的提升,哪個國家便會擁有巨大的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也是一個國家成功與否的最高分水嶺。
現在,讓我們放眼看一下,如果有了民主共和就立即有了科學富強,那么,今天世界上那些熱火朝天的競選國家豈不早就都成為科學強國了嗎?可見,民主共和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科學。因而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世界性大問題。
進步-創新-自然,實際是交織在一起而無法分割的整體,無論從歷史還是從邏輯上看,應當說都比較明顯。關鍵是社會進步,尊重權利,激發民眾,釋放潛能。這一點無論如何無法繞開,盡管這是一個艱巨的歷史過程。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江澤民語)
今天的世界,一邊是社會進步與科學創新之艱巨漫長,一邊是資源與環境的迅速耗蝕。因此,這將是全球性的空前大決賽,背水一戰,不進則退!以耗蝕國土健康為代價的GDP,終將“被自然所報復”(恩格斯語意),乃至淘汰;以社會進步和科學創新為增長點的GDP,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歡迎。大自然不管你有多少困難,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也不管你以何種名義,順昌逆亡,絕無商量。何去何從,一切由人們的理性、智慧與勇氣來決定。
科學無法呼之即來,科學之樹的成長壯大,艱辛漫長,時不我待,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