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珠
近年來,一系列高官落馬受審案件、平民尤其是婦女兒童遭暴力侵害案件、陸續曝光及糾正的多起冤假錯案等,將中國司法系統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中國司法制度走向備受關注。熱切關注、積極參與討論的不僅有法律界、學術界專業人士,還有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民眾,其中不乏各業界的知名人士和意見領袖。
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及公眾輿論的關注擴大了案件的社會影響,在司法案件被社會高度關注的情況下,案件引發的連鎖效應往往超出案件本身。例如,一宗性質惡劣的案件發生時,媒體和公眾往往不滿足于知曉如何定罪如何量刑,還傾向于追查案件雙方當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保護傘”),以及當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是否干擾到案件的公正審判;當地及上級黨委政府、公安、檢察院等各種政治力量在案件中的表現、行為及程序的合法性等也經常成為眾矢之的。
為什么中國輿論界如此熱衷于司法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事實上,法律規定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一個時期的法律案件都不可避免地刻上鮮明的時代烙印。熱點司法案件所反映的法律關系問題,正是當今社會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的縮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社會群體及其利益訴求日益分化,價值觀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體對社會問題出現了分歧和沖突,有時候還十分尖銳。在現代法治國家,社會爭端的最終解決方法,便是司法程序。法律除了定紛止爭之外,以其確定性和透明性,還具有強烈的指引功能。在司法案件中,法官對具體案件的判決不僅僅關乎案件當事人,更關系到千千萬萬有著類似法律問題的民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價值取向。因此,人們關注別人的司法案件,實際上也是關注自己。
熱切關注法律案件的,不僅僅是當今中國的媒體和輿論界,法律案件一直以來都是各國媒體的報道熱點、公眾輿論的關注焦點。公眾輿論監督對法律條文的有效落實起著重要作用。“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不可否認,目前中國媒體和公眾對不少司法案件熱切關注、介入,對案件審判具有不容低估的影響。近年來大量案例說明,正是以媒體、網民為代表的公眾輿論的介入,扭轉了案件的審判結果,改寫了涉案當事人的命運。而圍繞司法系統的一系列問題,如法官腐敗、司法不獨立、司法程序不完善等,也隨之被陸續曝光。伴隨這些而來的,是日益凸顯的媒體/網絡與司法矛盾——媒體及公眾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司法獨立是有利還是有礙?事實的真相,真的如媒體報道所言?在現實中,我們常見到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WalterLippmann在其《PublicOpinion》中說,大眾媒體所展現的現實,其實正如我們在屋里通過窗子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新聞記者們給我們的,是一扇觀察外部世界的窗子,而不是世界的全貌,因此,媒體不是全知全能的,總有視線范圍外的環境不為新聞記者所知,也不為以媒體報道為最主要信息源的現代公眾所知。尤其是在很多案子中,部分社會公眾的訴求并不符合法律與審判自身的邏輯和運作。此外,媒體及記者的價值觀、立場、成見、專業程度也會影響報道的客觀性和平衡性。
然而,中國媒體和公眾對司法案件的熱情關注有著不同于他國的政治意義。在法官不能完全獨立審判案件、司法腐敗事件并不鮮見的當今中國,不少國人選擇相信日漸步向市場化、更有廣泛民意基礎的媒體。在中國的現行政治體制下,司法與政治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盡管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越發重視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在制度框架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在現實操作中,復雜的人事、財政等政治、經濟背景使得一些重大的司法行為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人們從政治視角來看待一些司法審判也就不足為奇。司法公正與否,關系到公眾對執政黨、對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在權、錢、勢不時能夠影響司法公正的情況下,這一點尤為明顯。
在當今中國,案件審判不僅僅是司法機關的事情,“法律問題政治化”的現象仍存在,大案要案的司法審判結果、案件當事人的命運,往往有可能成為民眾觀測政治、政策走向的風向標。公眾輿論關注的不僅僅是案件本身,更是案件反映出來的立法、司法、社會機制、政治權力運用等方面的問題,公眾希望輿論的監督不僅使一個個司法個案得到公正判決,實現社會正義,還能推動政治民主進步和社會進步。從這一角度來說,公眾輿論積極介入司法案件,其實也就是積極介入中國的法治進程、政治改革進程。所以,雖然司法案件中的公眾輿論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從廣闊的社會背景來看,這些輿論在推動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歷史長河中必將劃上不可磨滅的濃厚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