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
自1898年設立京師大學堂以來,中國的現代大學已經走過了115年風雨旅程。如今僅大陸本土即有大學2362所(一說2700所)。若問115年間哪一所大學最成功,當數抗戰期間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據統計,2522位西南聯大畢業生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人,獲國家最高科技獎3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6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81位院士,西南聯大有26位。后來的兩院院士之中,西南聯大出身者占171席。而耐人尋味的是,這所最成功的大學也是最破爛的大學。楊振寧日后回憶:“教室是鐵皮屋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叮當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的,幾年之后,滿是泥坑。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就會被風吹掉?!?/p>
于是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校舍如此破爛的大學何以成為115年間最成功的大學?追問者不乏其人,回答者亦不乏其人。其中有的并非大學中人,如媒體人劉宜慶君。8年來,他始終從教授群體特質這一角度回答這個樸素的疑問。2009年出版《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2010年出版《浪淘沙: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前不久又出版第三本:《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
“大師”之語,顯然來自梅貽琦校長的名句:“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薄笆俊睘椤笆看蠓颉敝裕粗袊糯R分子。所謂“士人精神”,大體指修齊治平先憂后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以及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名節取向等等。但西南聯大教授們大多有留學歐美的經歷,學貫中西,因此他們身上不僅有傳統士人的精神印記,而且具有現代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西南聯大教授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堅守學術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不黨不官,人格獨立,為社會代言,為百姓請命,行使對政府的監督和批評的權利。‘違千夫之諾諾,做一士之諤諤?!髂下摯髮㈦p重身份——中國傳統文化中士人的風骨與現代公共知識分子的擔當——完美結合?!?/p>
這里只舉書中周炳琳教授為例。周的專業是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留美回來后,歷任清華、西南聯大和北大的教授。自1931年開始任北大法學院院長,直到1949年,達18年之久。他雖然身居教職,但始終關注時局,心系國家命運,為爭取民主和民主憲政奔走呼號,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他是早期國民黨員,曾任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作為參政員,每次開會都慷慨陳詞,批評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官商不分,從來不畏權勢不講情面。一次批評通貨膨脹,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辯解說“沒有通貨膨脹”,周回敬道:“鬧到鈔票發行到用掃把掃,才算膨脹嗎?”孔無言以對,蔣介石只好出面打圓場。蔣屢次許以高官厚祿,但周炳琳不為所動??箲鹌陂g蔣曾讓他在國民黨宣傳部長和社會部長二職中任選其一,但他一個也不選。邀他出任最有機會接近蔣的炙手可熱的侍從室顧問,他也以回西南聯大任教為由一辭了之。在西南聯大,他一再批評蔣介石的獨裁和一黨專政,呼吁實行民主憲政,認為“只有民主政治才能抗戰,也只有民主政治才能建國”。在呼吁無效的情況下,1946年后索性不再出席參政會,拒絕出席“偽國大”。
就是這樣,作者以其理性、細膩而富于歷史責任感的筆觸寫出了張伯苓、梅貽琦、馮友蘭、賀麟、姚從吾、周炳琳、錢瑞升、張奚若、羅隆基、曾昭掄、費孝通、聞一多、傅斯年等西南聯大教授們的士人精神及其崇尚獨立、自由、民主和個人尊嚴的現代知識分子風采,讓這些大師們從八年抗戰的炮火硝煙中,從風雨飄搖的簡陋校舍中,從是是非非的歷史迷霧中向我們走來?;蛭餮b革履,或中式長衫,或表情凝重,或神采飛揚?!霸粕綔鏈?,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曾在一篇名叫《大學之大 大在哪里》的文章中寫道:“大學之大,不取決于其校區面積之大,不取決于其師生數量之大,不取決于其設施規模之大,不取決于其投資款額之大,而在于其是否大氣——是否具有藐視官本位意識和世俗價值觀的孤高之氣,是否具有引領國民人格和民族精神走向崇高的浩然之氣,是否具有敢于追求真理和高擎理想火炬的凜然之氣,有此氣,再小亦大;無此氣,再大亦小?!逼鋵崳@段話用來表達“大師之大 大在哪里”也并無不可。概而言之,大師之大,大在氣節,大在骨氣,大在正氣——惟氣大而已。
反觀時下不少教授,氣也不可謂不大,可惜大的是官氣、俗氣、銅臭氣、江湖氣、市儈氣、酒肉氣。以“骨氣”言之,氣沒了,只剩下骨,而且是軟骨,一身軟骨——在官員官位面前站不起來,在利益集團面前站不起來,在“孔方兄”面前站不起來,甚至在“洗腳館”面前也站不起來……生于本土,未學得中國傳統的士人精神;游學歐美,未學得西方高蹈超越的形而上思維;負笈東瀛,未學得日人的一絲不茍克己奉公。較之西南聯大的前輩同行,全然不可同日而語。也許有人說民國時期尚有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這誠然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性原因——但現在也并非完全沒有。說尖刻些,問題也還在于你是否積極利用這個空間和利用這個空間做什么了?如果體制好上天了,一切好上天了,還要你這個教授做什么?還要大學做什么?即使在這個意義上,我也極想推薦劉宜慶君的這本書:《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