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2012年下半年以來,東北亞地區安全明顯呈現緊張態勢。一是朝鮮半島以朝鮮為一方,韓國、美國為另一方的對抗加劇,半島上空戰云密布,似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二是日本宣布對釣魚島“國有化”后,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問題的矛盾愈發突出,領土爭端升級,雙方船只與飛機頻繁對峙,而日本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的行動,以及安倍等人在歷史問題上的言論更是火上澆油,中日關系的沖突面擴大。與此同時,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分別完成了政府換屆,雙方對共同探索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認識有所推進。在這種情勢下,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演變與中美戰略關系之間的相互影響尤顯重要,值得深入探討。
一個時期以來,亞太地區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南海,一些周邊國家圍繞南海諸島主權議題向中國發起挑釁,使該地區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美國奧巴馬政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大力推行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根據美國官員的說法,美“再平衡”戰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將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二是在亞太地區內部將主要關注點從東北亞轉向東南亞。①Thomas Donilon,“President Obama’s Asia Policy and Upcoming Trip to Asia”,Speech at CSIS,Washington DC,November 15,2012,http://csis.org/files/attachments/121511_Donilon_Statesmens_Forum_TS.pdf.(上網時間:2013年5月8日)在這種情勢下,中美在東南亞和南海的互動明顯帶有大國博弈色彩。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東北亞安全形勢明顯緊張,且與南海形勢相比,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與格局顯得更加復雜。
總體上看,近期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演變中主要有兩條線索,第一條線索是朝鮮半島形勢的發展。2012年12月12日,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發對,違反聯合國第1718號決議,再次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并且取得成功。同年12月19日,樸謹惠在韓國大選中獲勝,當選新一任韓國總統。2013年2月12日,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之后又宣布《朝鮮停戰協定》、《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等文件無效,廢除朝韓之間的互不侵犯協議,同時又釋放許多激烈言辭,威脅要對美韓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宣稱“第二次朝鮮戰爭不可避免”。①“朝鮮稱如美國點燃核戰爭導火索朝將行使核先發制人打擊權”,2013 年 3 月 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07/c_124430596.htm;“朝鮮:第二次朝鮮戰爭已經很難避免”,2013 年3 月8 日,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3-03/08/c_114941641.htm.(上網時間:2013年5月13日)2012年底以來的事態發展,是繼2009年朝鮮進行導彈與核試驗、2010年“天安艦事件”、朝鮮炮擊延坪島事件之后,朝鮮半島安全形勢的又一次緊張加劇。
對朝鮮的種種言行,國際社會反應強烈。2012年底朝鮮發射火箭后,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各國都表明了反對立場。朝鮮進行核試驗之后,國際社會更是一致反對,聯合國安理會于2013年3月7日通過第2094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予以嚴厲譴責,并出臺了新的制裁措施,以進一步遏制朝鮮的核武器與彈道導彈項目及其核擴散能力。美國除對朝鮮進行譴責之外,還以朝鮮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為由,進一步強化針對東北亞的軍事行動,包括強化反導體系部署。同時,美韓一直在進行各種大規模軍事演習,對朝鮮進行威懾。中國政府表示反對“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的言行,警告“不允許在中國家門口生事”。②“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會開幕,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2013年 4月 7日,http://www.gov.cn/ldhd/2013-04/07/content_2371488.htm;“王毅:‘不允許在中國家門口生事’”,2013年4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07/c_124544737.htm.(上網時間:2013年4月15日)2013年5月份以來,形勢有所緩和。特別是朝鮮派特使崔龍海訪華,表示愿意通過“六方會談”等多種形式的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相關問題,維護半島和平穩定,表明朝方有意調整政策。
東北亞安全形勢演變的第二條線索是中日圍繞釣魚島主權的較量。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華盛頓宣布東京都政府正在就“購買”釣魚島進行談判。同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已經簽署“購買”釣魚島的合同,并宣稱“購島”是為了便于日本政府進行“和平與穩定地管理”,“不應該引起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問題”。③“野田稱‘購買釣魚島’系‘維持穩定’望中方理解”,2012年 9 月 8 日,http://news.china.com/focus/diaoyudao/11123703/20120908/17418825.htm;l“日本政府稱不希望釣魚島問題影響中日關系大局”,2012 年9 月11 日,http://japan.people.com.cn/35469/7944571.html.(上網時間:2013 年5月8 日)。對此,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表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方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國的神圣領土決不允許任何人拿來買賣”,“中國政府將繼續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④“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政府擬‘購買’釣魚島答記者問”,2012 年7 月 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07/c_112383755.htm.(上網時間:2013年5月8日)2012年9月10日,中方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同時,中國漁政船只在釣魚島海域進行常態化執法巡航,中國海監船只也在該海域開展維權巡航。此后,中日船只、戰機頻繁在釣魚島海域對峙。兩國軍事對峙持續升溫。針對中方的行動,日本近期與美國加強應對合作,兩國數次舉行“奪島”軍事演習,將釣魚島作為假想戰場的意味濃厚;同時加強地區外交,安倍首相于2013年3、4月間先后訪問了蒙古和俄羅斯。
東北亞地區呈現出獨特而復雜的安全格局,其中也包含著中美兩國相對復雜的利益關系。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多年來形成的基本態勢是以朝鮮為一方,以美國、韓國、日本為另一方,中國相對居中,呈現出一種兼具對立、對抗與多邊合作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形勢的發展既由朝鮮的行為所左右,又與主要以中美兩國為代表的其他各方的態度與互動密切相關。自2012年底以來,國際社會對朝鮮的行為高度一致地表示反對,這也使得相關國家間的立場更顯接近。從中美兩國的情況看,2013年以來有關朝鮮半島的議題在雙邊關系中的分量加重,美國新任國務卿克里4月訪華期間,如何應對朝鮮半島形勢是雙方討論的最重要議題之一。中美在朝核問題上歷來既有合作,又存在分歧與矛盾。一方面,中美有著明確的共同利益,兩國都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反對朝鮮搞核擴散,這是雙方能圍繞朝核問題實現合作的基礎。但另一方面,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也存在沖突。作為地區內國家,中國與朝鮮半島相鄰,希望維持半島局勢的和平穩定;而美國更多關注的是其自身及其盟國韓國和日本的安全,朝鮮內部動亂、甚至朝鮮現行制度崩潰及以此為基礎而實現半島統一,是美國追求的一個戰略目標,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奧巴馬政府當做最終解決朝核問題的根本途徑。①有關中美兩國在朝核問題上利益異同的分析,參見:李軍:“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編:《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時事出版社,2013年,第122-126頁;Bonnie S.Glaser and Brittany Billingsley,“Reordering Chinese Prioriti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 DC,November,2012,pp.1-5,http://csis.org/publication/reordering-chinese-priorities-koreanpeninsula(上網時間:4月5日)。關于奧巴馬政府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與戰術思考,參見:Jeffrey A.Bader,Obama and China’s Rise: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p.92.中美兩國利益上的沖突使得兩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政策存在差別——中國強調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問題,而美國則始終把軍事手段當成重要的政策工具。
在中日領土爭端方面,釣魚島主權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而美國作為日本的盟國在安全方面重視對日本的保護及與日本的合作。雖然美日同盟限制了日本成為核國家,同時美國在歷史及地區安全問題上對日本有所約束,但美國更為強調和重視的是其對日本的安全義務以及自己的所謂“國際信譽”。美國雖然稱對釣魚島主權問題不持立場,卻突出強調“不允許單方面改變日本對釣魚島的行政管轄”,以及“釣魚島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②“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Fumio Kishida After Their Meeting”,Washington,DC,January 18,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3/01/203050.htm;“John Kerry,Joint Press Availability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Kishida After Their Meeting”,Tokyo,Japan,April 14,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3/04/207483.htm.(上網時間:2013年5月11日)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里,臺灣問題曾經是美國顯示自己在東亞地區存在的途徑之一,如今,臺海兩岸形勢緩和,釣魚島問題似乎使美國找到了地區軍事力量部署與使用的一個新的著力點。因此,圍繞釣魚島問題,隱約構成以中國為一方、日本加美國為另一方的兩極對立格局,中日兩國是這一格局中最主要的角色,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推動形勢朝激化或緩和方向發展。
上述兩條線索之間并非截然獨立,而是相互交織與影響,各相關國家在其中一條線索上的利益與互動,會影響到它們在另一條線索上的判斷與行為。比如美國以朝鮮發展彈道導彈為由,加強了其導彈防御體系的建設,在日本增加了相關武器系統的部署,這引起中國的明顯憂慮,導致中國擔心美國借機削弱中國的戰略打擊能力,使中美間的戰略力量對比出現不利于中國的變化;而中日之間領土爭端的升級,以及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表態,會影響中國對地區安全的判斷。如果中日矛盾激化,中國對地區安全威脅的認識會有相應調整,在相關政策上也有變化的可能。
與世界上其他熱點地區一樣,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背后也有大國角力與博弈的影子。冷戰期間,20世紀50年代爆發的朝鮮戰爭實質上是中美兩個大國、或者東西方兩大對立陣營之間的軍事沖突與較量,戰爭之后固定下來的也是服從于全球冷戰格局的對抗局面,即所謂中蘇朝的“北三角”與美日韓的“南三角”對抗的兩極格局。冷戰結束后,中國與韓國建交,中、美、俄等大國圍繞朝鮮半島的關系出現了重大調整,半島戰略格局失衡,這也成為朝核問題的主要根源,③李軍:“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第128頁。但大國對半島形勢仍具影響,尤其是中美兩國在半島相關問題上仍然發揮著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朝核問題也成為中美雙邊關系中的重要問題,關乎中美關系的走勢與發展。
同樣,與日本相關的地區形勢,冷戰時期主要是美日同盟與蘇聯對抗,其后中國先后與蘇聯交惡,與日、美關系改善,也基本上形成中美日對抗蘇聯的兩極格局。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明顯下降,中日關系在共同戰略威脅消失后逐漸疏遠,但美日同盟依然存在并不斷強化、更新,成為地區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因素。
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東北亞地區格局中最重要的變化當屬中國崛起,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快速、持續提升,對原有的地區力量結構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作為既有大國的美國與作為崛起大國的中國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世人最為關注的一對雙邊關系,被一些人視作影響地區格局的主導因素,甚至有學者認為東北亞地區早已形成中、美之間的兩極格局。④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3,No.4,Spring 1999,pp.97-99.有關中美在亞太和東北亞競爭的言論此起彼伏,預測中美兩個大國會重演歷史上“大國政治悲劇”的論調一時間成為流行話語。近年來,美國在“重返亞太”戰略的統領之下在地區內外交、軍事動作頻繁,特別是對東北亞地區同盟關系的強化與提升,其目的也被廣泛地解讀為遏制或者至少是制衡、平衡中國的崛起,防范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不測”。
盡管如此,近來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過程顯示,大國關系并不是貫穿其中的主線,中美兩個大國對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首先,就中美關系而言,雖然在一段時間內,這對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雙邊關系被視為東北亞地區的主要矛盾之一,但從地區安全格局的角度看,中國并不能構成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另一極。除了中國多次表明沒有挑戰美國地區主導權的意圖外,美國在以軍事力量為首的實力對比上占據明顯優勢,即使中國軍事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就,這種力量高下的狀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很難改變。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擁有除北約之外最為重要的軍事同盟體系,組成地區安全格局中分量最重的力量集團,無論是在整個亞太地區還是在東北亞都是其重要的戰略和軍事工具。而中國縱然是崛起大國,也很難對地區安全結構中的這一力量集團形成根本性挑戰,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呈現顯著的“非對稱性”。①朱鋒:“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秩序的未來”,《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3期,第24頁。正因為如此,才有中國學者認為,崛起的中國有必要重新考慮長久以來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因為“中美間競爭的焦點就是看誰有更多高質量的盟友”。②閻學通:“中國如何打敗美國”,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2/11/28/c28yanxuetong.(上網時間:2013年4月 12日)
其次,從近期地區安全的發展態勢看。如前文所述,朝鮮半島問題和中日圍繞釣魚島主權爭端是其中最主要的兩條線索,但這兩個相對獨立的事態都具有東亞地區的特點,即問題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歷史遺留的,是東亞各國加上美國相互間的過往矛盾與紛爭的延續。由于非常復雜的原因,東北亞地區國家間無法像西歐國家那樣將歷史恩怨做一個了斷。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各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排斥甚至仇視地區內其他國家的情緒反而有所發展。地區內力量格局的變化固然是引發安全焦慮的原因,但正是由于各國普遍存在民族主義情緒、敵對情緒,力量格局的變化加劇了安全方面的擔憂。如果沒有如此多歷史遺留問題,如果東北亞國家能像歐洲國家那樣解決國家間關系,那么實力的此消彼長也不會構成如此嚴重的安全問題。另外,東北亞地區內的朝鮮、韓國、日本扮演著非常主動的角色,而非聽命于中國或美國。從經驗看,該地區無論形勢緊張與緩和,都更多地與這些國家的行為有關,在近期的形勢變化當中,朝鮮與日本表現尤為活躍。
再次,中美作為亞太兩個最重要的國家,雙邊關系中的競爭性過去幾年來明顯增強。這種競爭性從地理上更多表現在南海海域,具體地說就是自2010年以來的兩三年中,美國在“重返亞太”的大戰略背景下高調介入中國與南海周邊一些國家的主權爭議,并且加強與其中一些國家的安全關系;從議題上則更多地體現在海上航行自由、地區多邊貿易機制、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分歧與爭議。相比之下,在東北亞地區,在朝核和釣魚島這兩個對地區安全影響最為突出的議題上,中美之間不存在競爭性、對抗性明顯加強的情況,美國并不是這兩個事態中主動挑起事端的一方,其行為更多的是被動反應。朝核問題上,中美始終保持溝通,尋求合作;釣魚島問題上,美日同盟得以強化,但并不是專為與中國開戰做準備,雖然美國的行動會使日本受到鼓舞,使其在面對中國時更為大膽。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當前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中,大國對抗的色彩較淡,中美關系也不是地區安全中的主要矛盾。相反,地區安全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對獨立于中美關系的包括美國在內的地區國家間長期存在的矛盾與問題所牽引,又與各國國內形勢發展密切相關,而不受大國關系左右。朝鮮半島問題和中日領土爭端中的矛盾,不是因中美矛盾而起,不是中美矛盾中的子矛盾,地區形勢的發展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隨中美關系而動,二者不存在“綱”與“目”的關系。
東北亞地區安全態勢雖然與中美關系相對獨立,但二者必然相互影響。作為地區內主要大國,如果中美關系氣氛比較好,對地區安全來說會有相對積極的影響,兩國可以在各項議題上有更多的諒解、理解,更有可能采取行動進行合作,一同維護對雙方來說都十分重要的地區和平與穩定。如果中美關系氣氛不好,沖突面較大,那兩國可能更多抱著零和的心態,在地區安全議題上以一種對方所失即我方所得的心理,根據讓對方盡可能多地失敗的計算來制定和實施自己的政策。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中美兩國對朝核問題和中日釣魚島問題的利益判斷會出現較大的變化,進而會采取相互對立的政策,可想而知,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緊張態勢也會因此而加劇。反之,東北亞地區安全議題在中美關系中占據重要分量,其形勢發展也會影響到中美關系。
東北亞地區安全近期態勢對中美關系產生了正反兩方面影響。從積極方面說,中美在朝核問題上一直有較大的合作面,未來也仍會繼續合作,這對緩和地區緊張來說是積極因素。在中日領土爭端問題上,美國也有可能發揮緩和形勢的作用,因為美國雖然與日本有同盟關系,但其利益不在于幫助日本與中國開戰。如同臺灣問題一樣,爭端雙方能夠和平解決問題或者維持現狀,應該是美國所樂見的。總的來說,中美兩國在東北亞地區安全上的共同利益,由于形勢的緊張而凸顯,這對雙方間形成較為積極的戰略關系無疑是有利的。
從消極方面說,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緊張,會使中美兩國在不同議題上的利益與政策分歧進一步暴露,在雙方戰略互信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兩國間長期存在的疑慮和不滿更集中地表現出來。在朝鮮問題上,中國始終存在一種擔心,認為美國的根本目標是顛覆朝鮮現行制度,進而由韓國統一半島,最終將美國在地區的軍事部署和勢力范圍推進到鴨綠江邊,對中國形成一種戰略與安全上的壓力。①胡文龍:“朝鮮半島局勢:究竟是誰真想找事”,2013年4月11 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411/c157278-21093421.html.(上網時間:2013 年4 月23 日)根據這種認識,中國認為朝核問題實際上是給美國提供了一個實現其目標的抓手,美國不會滿足于朝鮮半島的無核化,而在于半島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由此,中國并認為朝鮮堅持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力量會使美國有更站得住的理由來對其進行軍事打擊。因此,中國政府反對“在自己家門口生事”,這不僅是說給朝鮮聽,也有說給美國和地區其他各方聽的成分。②華益文:“半島問題:給四國說四句話”,《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4月10日,第1版。而在部分美國人看來,正是中國作為朝鮮的“保護國”,長期以來對朝提供食品和能源援助,使得朝鮮現行制度得以維系,才縱容了朝鮮在發展核武和彈道導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政策的根本驅動力,在于維持朝鮮作為“戰略緩沖帶”的存在,“阻撓”韓國對半島的統一。③“China’s Impact on Korean Peninsula Unification and Questions for the Senate”,A Minority Staff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United States Senate,December 11,2012,http://www.gpo.gov/fdsys/pkg/CPRT-112SPRT77566/pdf/CPRT-112SPRT77566.pdf.(上網時間:2013年4月5日)可見,由于中美雙方在朝鮮半島有著戰略性的利益分歧甚至沖突,兩國在危機爆發的情況下都會以更大的惡意揣度對方。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朝核問題上堅持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問題,與美國不惜使用武力的政策之間的差別與矛盾,就被明顯放大,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會成為影響朝鮮半島形勢走向的關鍵外部因素。
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政府雖然稱對釣魚島主權問題不持立場,但2013年以來明顯加強了有關“反對單方面改變日本對釣魚島行使行政管轄”以及“美日同盟涵蓋釣魚島”的政策表述,即使在被中國媒體普遍認為“對華態度更為友好”的克里接替希拉里·克林頓擔任國務卿之后,美國的這種態度也不會減弱。這當然刺激了中國國內對美國戰略企圖的擔心。國內有輿論認為,釣魚島問題的根源在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將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日本;目前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給予了實質性支持,這是其“戰略再平衡”的一部分,美國期望中日圍繞釣魚島的纏斗持續下去,以在戰略上牽制中國;美國政府所謂“反對單方面改變日本對釣魚島行使行政管轄”的表述,顯然是對中國的一種警告。另一方面,美國在2013年的《中國軍事與戰略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及釣魚島問題,①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上網時間:2013年 5月 13日)也反映出美國在中國崛起和軍事現代化背景下對中國戰略意圖的擔憂。
綜合來看,東北亞地區安全態勢的最新發展,一方面有利于淡化中美構成地區安全主要矛盾的認識,客觀上為中美關系良性互動創造了更為積極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美兩國在朝核問題和中日領土爭端問題上既有的分歧和矛盾,在緊張態勢升高、危機加劇的情況下會更為凸顯,有外部環境迫使中美作出相互對立的政策選擇的意味。
作為亞太地區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都在思考與謀劃兩國戰略關系的未來。在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方面,兩國元首達成了高度共識,雙方在工作層面和學術層面的探討也在增多。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以及中美兩國如何應對,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一種考驗。
中美都有意在兩國戰略關系上尋求新定位,是出于突破大國興衰歷史宿命、構建和平共贏新型大國關系的政治意愿和歷史使命感,②袁鵬:“關于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5期,第1頁。目標是解決歷史性難題,共同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重大挑戰,努力完成一項“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功在兩國、利在世界”的事業。在思考和討論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時候,人們往往賦予它全球性、時代性很強的多重使命,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面加強合作,讓中美兩國擔負起“管理世界”的責任。但實際上,中美之間的大國關系不僅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還是兩個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安全利益上有分歧、有沖突的大國之間的關系,兩國間戰略互信嚴重不足,零和思維根深蒂固,維持和平、避免沖突雖是傳統安全議題,但在中美關系中仍是至關重要的優先議題,是兩國建立起任何形式的穩定、建設性、合作性戰略關系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初衷是要避免歷史上大國悲劇的重演,確保“免于戰爭、防止沖突、規范競爭”。③牛新春:“關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幾點思考”,《和平與發展》,2013年,第2期,第4頁。中國身處東北亞,這一地區的安全形勢牽動著中國總體外交和國家安全戰略的大局。在東北亞尋求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地區做出積極貢獻的中美相處之道,對于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尤顯重要。
如前文所述,近來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與變化,為中美建立新的戰略關系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里,東北亞地區安全的緊張態勢,特別是中日圍繞釣魚島的爭端有可能持續,中美應當以兩國關系大局和地區安全為重,積極思考如何應對形勢變化,抓住機遇,化解挑戰,盡可能地尋求雙方在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共處、良性互動,乃至協調合作,并使打造新型大國關系的思想得以進一步充實,為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打下堅實基礎。
首先,中美應當有一種共同意識,努力避免使兩國間的矛盾上升為東北亞地區安全中的主要矛盾。為此,中美要特別注意雙方在地區安全議題上的利益分歧,不使這些分歧被放大。比如釣魚島問題,對中國來說是涉及領土和主權的“核心利益”,對美國來說則關系到其“國際信譽”和地區安全同盟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兩國的利益有沖突。但中美仍然應當在各自利益受到傷害這種對立的極端狀態之間的地帶尋找答案,不能讓釣魚島問題這一局部性問題影響到中美整體戰略關系。如果未來15-20年間不存在中國力圖將美國趕出亞太的危險,但中美仍然因為中日釣魚島爭端而發生軍事沖突,那對于中美兩國來說意味著戰略上的兩敗俱傷。④“China’s Military and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13,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3/05/03/china-s-military-and-u.s.-japan-alliance-in-2030-strategic-net-assessment/g1wh.(上網時間:2013年5月15日)中美應極力避免這一結果。美國尤其要注意,其利益既有維護“美國信譽”和加固美日同盟,防止日本產生疏離感的一面,也有避免卷入中日沖突,同時維護二戰結束以來東北亞地區安全秩序,讓這種秩序繼續服務于地區和平與穩定的一面。而對中國來說,也應避免將美國簡單認定為日本的同伙,要看到美日之間的差異和美國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面臨當前突出的緊張態勢,中美應加強協調,并突出強調利益與目標的一致性。近期中國在朝鮮問題上采取了很有力度的行動,包括關閉朝鮮金融機構在華賬戶,這些都反映出中國切實履行聯合國決議的意愿,也為中美兩國進一步合作、協調奠定了基礎。朝鮮派特使訪華,再次表明了中國特有的影響力,中國應當繼續充分地使用這種影響力,推動半島形勢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美國對中方的有關行動應給予充分的正面回應,努力糾正美國國內所謂“中國在朝鮮問題上不負責任”的言論,為雙方合作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另外,對于朝鮮半島危機周期性反復出現,中美都應有相應反思,強化大國合作協調的作用,尋求維持半島形勢穩定的長期有效的途徑。從長期戰略角度看,中美都應該意識到,朝鮮半島安全形勢的緊張雖在客觀上使兩個大國間的合作更為重要,有利于兩國形成戰略協調,但由于雙方利益的差異,半島格局的根本變化可能會將中美推向對立,甚至導致軍事沖突。①Richard Bush,“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Northeast Asia”,SERI Quarterly,April 2013,p.42.果真如此,那將是東北亞地區的災難,也是中美關系的災難,這是中美兩國都不愿看到的,兩國應共同努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其次,中美應尋找辦法努力解決戰略互疑問題。在東北亞地區,中美存在許多一致利益,但兩國之所以難以走向根本性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兩國間的戰略互疑在作祟。中美打了幾十年交道,如今兩國政府間的對話渠道達90多個,民間層次的各領域交往也是廣泛而深入,雙方的相互了解應該說已相當深入,對于兩國間矛盾與問題所在也都非常清楚。中美作為兩個長期交往、多層次互動頻繁、彼此高度關注的大國,與其泛泛地說雙方間缺少戰略互信,不如更為明確地說兩國缺少的是對互信問題的準確定位,以及在具體問題上缺少合作共處的具體方式。對此,兩國應該廣開思路,多方借鑒,在戰略思考和特定問題上有所突破,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新意落到實處。
比如對中國來說,既然已經認識到中美兩國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似可不必忌諱將以往此類大國關系包括冷戰期間的美蘇關系與今日之中美關系相比較,尤其要認識到美蘇關系能成功避免直接、全面的戰爭,與兩國間政治、軍事等領域內各層面對話、談判、互動的機制有密切關系,美蘇間一些“建立信任措施”的思路與做法可為今天的中美所用。這樣做并不意味著中國與美國必然會走向冷戰,或者中國未來會重蹈前蘇聯的戰略命運。
對美國來說,要理解中美在東北亞的戰略處境不同。總的來說,美國仍然處于優勢地位,尤其在安全領域,美國實力強、工具多、危險小。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地區內國家,安全上與地區形勢直接相關,處境沒有美國那么寬松,回旋余地不及美國那么大。不同的戰略處境必然產生不同的戰略思考和政策,美國應當以更多的理解來顯示對中國的誠意。
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中美兩國要避免節外生枝對中美整體戰略關系造成干擾。比如美國在對臺軍售問題上要謹慎行事,不要使臺海兩岸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遭到破壞,并給東北亞安全形勢增加新的變數。同時,中美應努力尋找維持某種戰略平衡的機制。如對反導問題,兩國由于軍事能力、戰略態勢和威脅來源不同而有不同認識。對美方來說,發展和部署反導系統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國內政治也有共識;而中國則認為這是美國謀取絕對安全的做法,打破了戰略平衡。在此問題上,美國要努力緩解中國的擔憂,中國也要認識到反導武器發展的必然性。克里訪華期間,曾暗示美國可將反導部署與朝鮮半島形勢掛鉤,②John Kerry,“Solo Press Availability”,April 13,2013,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3/04/207469.htm.(上網時間:2013年4月16日)美國也在就反導問題尋找各種途徑緩和俄羅斯的疑慮。雖然目前仍缺乏令中美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但對于中美之間這類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兩國仍然需要通過對話交流加以管理,使其不致損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