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從今年起,報名參與廣州市政府采購,供應商須提供無行賄犯罪記錄證明,這一證明由當地檢查機關出具。除此之外,供應商還需出具公平競爭承諾書。采購代理機構也須在采購公告中明確這一內容。
政府采購被列為商業賄賂的六大“重災區”之一。旨在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的集中采購平臺,反倒成為集中行賄契機,大大違背了制度初衷。增設無行賄犯罪證明這一門檻,將有過行賄污點的供應商拒之門外。
長期以來,相對于“受賄罪”,司法實踐中對行賄罪缺乏應有力度。一方面,現行刑法中行賄犯罪的構成要件比較籠統模糊,使得行賄犯罪處于定性難、處罰難、責任落實難的困境;同時,由于賄賂犯罪大多數是在“一對一”的情況下發生,調查取證存在不小的難度。
行賄與受賄,是一根青藤上結出的兩個毒瓜,相輔相成,共同危害百姓。重受賄輕行賄,無異于“堵前門、開后門”,阻擋不了腐敗病毒的不斷涌入,侵蝕國家和社會的健康肌體。前些年,美國不干膠材料巨頭艾利丹尼森公司被曝向中國地方官員行賄,事后該公司負責人的解釋竟然是“大膽行賄只因中國處罰輕”。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沒有行賄者的糖衣炮彈,就沒有受賄者的以權謀私。預防和打擊腐敗,必須加大懲治行賄犯罪力度,增加行賄的風險和成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司法解釋明確“行賄一萬元即應入罪,行賄百萬判十年以上”等情節認定,減少了行賄罪的模糊地帶,讓懲治行賄更具操作性。而參與政府采購須提供無行賄證明,是在法律之外再為行賄上一道“緊箍咒”,讓行賄者重新審視收益和風險,不敢輕易逾越雷池。
無行賄證明不應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應擴大到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真正讓“無行賄成為守法者的通行證,行賄成為違法者的墓志銘”。從去年2月起,各級檢察機關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已經實現全國聯網,推廣無行賄證明門檻的條件已經具備。各地紀檢、檢察部門應牽頭,引導建立建筑招標、金融貸款、藥品采購等各領域準入制度,以限制進入市場的方式讓行賄人付出代價,保護誠實守信的守法經營者,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讓無行賄證明成為社會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