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風 牟俊翰
王益謙(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成都市政府參事):
四川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主體。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明確提出了“五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成效”這一總體目標。2012年,四川的生態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效:
一是《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正式公布,《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基本完成并上報國家。二是繼續推進國土綠化,森林資源量增加。三是生態保護功能進一步強化。四是生態產業蓬勃興起和迅速發展。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四川要遵循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汶川地震災區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帶,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同時,要進一步推進生態產業發展,在阿壩、甘孜、涼山三州和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要加快生態旅游發展,著力加強生態景觀資源保護,加快生態旅游景區建設,推進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與農牧民增收結合起來。
王小剛(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四川產業發展面臨著雙重任務:既要將產業做大,又要提高產業發展效益。這就需要承接產業的跨梯度轉移。
何為跨梯度轉移?按產業轉移的時間性來說,首先是發達國家把低端和缺乏競爭力的產業轉移到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我國沿海地區發展起來之后又可以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一級級往下轉移,類似于擊鼓傳花。
當前西部地區可以直接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避免二次轉移的中間過程。目前一些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就做到了這一點。
一方面,想要直接承接發達國家的高端轉移,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另一方面,要把四川的特色和優勢發揮出來,打造出自身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兩方面結合,就可以完成做大產業和提高產業效益的雙重任務。
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任務是產業轉型。而西部地區既要較快發展,又要轉型升級,發展難度大。但總體上來講,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并非制約性因素,而是東西部地區共同面臨的挑戰。東西部地區應該攜手起來,壯大中國的產業優勢,從而獲得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因此,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的手段上要從招商引資轉向招商“選”資,從產業的梯度轉移轉變為跨梯度轉移。
湯繼強(成都國家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博士):
近日,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2年度全國高速公路排名中,四川以4334 公里的高速公路總里程晉升至全國第七、西部首位。同時,四川正在從“西部內陸”成為“開放前沿”,產業發展與交通跨越在四川交匯成一幅宏偉圖景,最突出的就是承載著“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夢想的天府新區,正在成為快速提升四川經濟活躍指數的強力引擎。
我們應立足“產業”這一國民經濟的命脈,繼續推動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首先,借勢借力《財富》全球論壇。《財富》全球論壇選擇成都,標志著開放的四川正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以此為契機,四川的開放將得到提升,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網、節能環保、新材料、重大裝備制造企業有更多與巨頭牽手的機會,四川企業也有更多機會“走出去”。
其次,堅定不移地發展產業,特別是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當前,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掀起了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加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未來,應著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創新突破。
第三,加速培養和聚集一批產業領軍人才。可以嘗試借助知名企業家、風險投資家和行業專家選人擇人,政府全力抓好人才服務,推動高端人才在四川、在成都加速匯聚。
近日,法新社刊文稱:“成都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產業制造基地之一,如果軟件業也能得到大力發展的話,成都將成為僅次于美國加州硅谷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產業研發基地。屆時成都有望超過北京中關村,成為中國最大的IT 產業聚集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既是一份美好的祝福,更是我們堅定信心、破浪前行的目標和動力!(感謝《四川省情》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