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廷
網絡時代最大的感覺就是你總跟不上,覺得自己在不斷地落伍。“科技革命與社會變革——互聯網時代社會文化的反思與前瞻”這個論題屬于STS,即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論域,可以從許多方面展開思考。比如,方法論的審視,可以探究對網絡的思考究竟是本體性的思考還是技能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討論互聯網中的事情,也可以討論互聯網和其他什么事情,還可以從互聯網和別的事情之間相互觀察。
從以往流行的質(材料)、能(能源)、信(信息)的角度來看,在今天信息成為主導和根本。縱觀文明的發展進程,最終你會發現其他都是一種準備,一種條件,有一天目的變手段,就會帶來關于文明的重新思考。由此,我們可以把人類歷史分成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典時代,是關于質料的時代,即物的時代,物有多種形態,而那個時代的技術革新基本是工具的調整;近代以來是能的時代,大量不同形態的能的出現作為產業勞動的軸心,使我們的社會有了“動力”,技術得到應用,生活得到改善,所以我們稱這個時代開始“進步”了;現在我們進入了信息的時代,信息成為軸心,網絡突然獲得本體的價值,一切都要在信息的平臺上來談論才有可能被時代所認知。
此外,不同的時代還對應著“工具”和方法的變化。關于工具的變化,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曾寫過《工具論》,講的是哲學式的“老”工具,即一種形式邏輯的方法,它不產生新知識,但可以保證知識的正確;近代的培根講科學的“新”工具,即能夠產生新知識的科學歸納法;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新興“工具”,是技術,即知識傳播、疊加、復制、加工和共享的方法。所以,通過比較可以看到時代之間發生了許多質的變化。
互聯網的出現開辟出一個新世界,而不只是一個新時代。當然,互聯網有自己的規律或邏輯,不管是好與壞,這就是它的革命性。我一直強調,人類有三項偉大的發明在質的意義上塑造著文明的歷史。第一個是火的發明和使用,它把人類的勞動從本能型的勞動提升到了智能型的勞動,沒有這個躍遷,就沒有后來的一切文明;第二個是文字的發明,沒有文字就談不到文明;第三個就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使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被打破,它對我們的文明進行了徹底的改寫,也改變了我們的文明觀和歷史觀。古代的奧古斯丁寫過《上帝之城》講信仰和精神生活,后來的阿道司·赫胥黎寫出《美麗新世界》。我認為現在是討論“網絡之城”的時候了,網絡世界跟現實世界是不同甚至完全迥異的,這需要我們改變一些傳統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我們不僅要從實在的世界看網絡,還要習慣從網絡的視角看我們今天生活的實在世界,因為網絡無疆。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網絡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借助便捷的手段使一切“大白于天下”。我們喜歡講“三公”——公平、公正、公開。我認為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一條關于信息的原則——公開。沒有公開,公平公正了也沒用,因為我們不知道;像現在生命倫理學的第一條原則就是“知情同意”。而有了公開,你不公平不公正,只要通得過,也無所謂,世界上哪有絕對平等的事。就網絡而言,就是監管與被監管方都做到公開,一切都要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過去信息不對稱,精英控制信息,互聯網的出現使公眾有權利去獲取信息。所謂“大數據”,除了海量信息的涵義,它還是“大家伙兒的數據”,所以說互聯網最終深化了民眾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可見,信息公開是無法阻擋的,所以我們應該善對。
從歷史的進程看,網絡與人本身的成長具有某種對應性,互聯網的出現是人自身的一種真正出場。通過互聯網一夜博得聲名并具有廣告價值的例子很多。是互聯網讓一些人通過這種方式出場,從而增加了各種隨機凸顯的可能性。相比原來一少部分人長期壟斷系統的和話語的權限而言,互聯網應該是個偉大的進步。從這個角度看,它是好的。特別是互聯網在一定意義上推動和凸顯了個體的人權,有助于中國整個社會民智開化的進程。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耽誤的時間太長了,以至于我們在喊加速現代化建設的時候其實是在耽誤著現代化的建設。我們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思維的國度。其實,農民跟這個時代有很大的隔閡,尤其是農民的人格本身沒有現代化,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現在中國要建立個體人權,凸顯個體價值和個體的角色意識,是互聯網提供了這么一個技術性的機會。尤其對那些無助的草根階層,互聯網無疑是一條新的權利申述門徑,有“人”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所以,有了“網絡之城”,就要考慮建設“網絡人學”,探究關于人的重構問題。因為現實的人的塑造是緩慢的,而網絡時代,一切都可能迅速改變。
當然,網絡也有其自身的問題,網絡與資本具有合謀性,人們現在討論網絡管理問題固然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換個角度看也不要太低估群眾的覺悟水平,雖然網絡有好多垃圾,爆料和泄憤的也很多,但是它畢竟給公眾提供了某種方便和窗口,網絡自身也會在后續的運行中“自然地”走向秩序和逐漸規范化,人類總歸會適應網絡時代的生活。對此,要選擇新的立足點來考察,而沒必要談網色變。
現在大家關心的網絡問題,其實比較多的是屬于網絡政治學問題。我研讀《莊子》以后,自己也愛上隱喻故事,喜歡琢磨和寫一小點寓言。其中,有個叫《烏龜》的寓言。說的是,烏龜為什么走得慢,因為烏龜背著個殼子蓋,殼子是烏龜的家和本體。但是,有了殼子的束縛,烏龜的四條腿就伸不開、走不快。烏龜的很多事情都為這個殼子而存在,也為它所約束,它的大部分能量也為背負這個殼子而消耗。這就啟發我們,中國目前雖然在不斷改革開放,但是一些群眾的相對貧困程度卻越來越嚴重。這就值得我們認真去追問和思考,我們的財富究竟都哪去了呢?據有關統計數據,中國國家管理的成本是世界平均管理成本的二倍半還多,這樣下去,我們早晚會被高成本所壓垮。應該想辦法把這個殼子軟化,時間一長,讓機體把殼吸收,殼跟機體就連為一塊了。這才是真正的軟著陸。目前的反差是,為什么隨著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們吃公飯的人反而更多了?這不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嗎?這就要發展社會,就要走向互聯網。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應按照科學的方式來思考,查純粹效益。中國還有很多方面實在是太落后,觀念、體制、人的意識,其中讓人最不忍見的是學者的落后。許多學者自認為他們多了點什么知識,與時代同拍,但是卻不能直面所是(大眾),而是動不動就往殼子里面縮。這也是一種知識人的落后,是“有學問的無知”。知識人如此,在今天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固然,互聯網本身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互聯網有時候像一場鬧劇,時間長了也會有疲勞,網絡在其自身的發展當中慢慢會建立規則、完善治理,就像一條自由流淌的河。我們應該積極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