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落筆寫下“重建”二字,心頭不免有些沉重。眾所周知,我國曾是一個文明古國,孔孟的“禮義仁智信”長期以來是中華子孫的高貴信仰,史上甚至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動人景象,即使在上個世紀60年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雷鋒精神還風靡祖國大地,人們深為“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而自豪。時至今日,竟然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許多同胞為此感慨、困惑和糾結。
當今官德有目共睹,有相當一部分官員似乎陷入多米諾骨牌怪圈,“前腐后繼”。遠的不論,單說近的,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受賄4900萬元犯法;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因藏有包括1900萬澳元、9公斤黃金、25顆罕見鉆石巨額財富落馬;上海法院幾個大法官涉及賣淫嫖娼;山西省檢察院副檢察長文曉平等6名領導干部接受高檔娛樂場所有償陪侍奢靡消費;安徽蕭縣四大班子成員向原縣委書記毋保良行賄;此間還出現了“表哥”、“房叔”、“笑哥”等一批標志性人物。
當今醫德讓人不安。一些無良醫生雪上加霜,收受病人“紅包”,與藥販子聯手提高醫療費是公開的秘密。福建漳州出現醫療貪腐案,市直縣區73家醫院100%涉案,九成醫生涉嫌拿回扣,華佗遺風、白求恩精神幾乎蕩然無存。陜西省富平縣婦產科醫生張素霞(又名張涉俠)居然把販賣嬰兒當成生財之道,多少家庭的幸福毀于她的罪惡之手。
當今學德出現斯文掃地情況。一些大學教授居然抄襲論文,鐵道部原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為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采取賄賂手段,花費2300萬元。
當今民德使人憂慮。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小孩被人販賣、挖去器官、摔死的惡性案件時常見于報端,黑龍江一花季少女好心將一孕婦送到家中竟被其夫奸殺,導致一些人認為,我們正面臨一個“狠社會”。民間鋪張浪費、炫耀財富現象蔓延滋長,至于在公共場所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游客不顧警示攀爬圓明園古墻遺址,泰山步道旁蘋果核、橘子皮不時從山上滾落,高速公路因免費爭先恐后造成擁堵長達數十公里,以至再度引發“黃金周”廢存之爭。
用什么重建或者挽救我們的道德,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南風窗》一位知名專欄作者撰文提出《讓發展的腳步等等靈魂》。是我們發展的腳步太快了?我并不這樣認為。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鄧小平認為,“發展是硬道理”,這個問題不須爭論。問題的存在,并不取決于發展的快與慢,而在于發展中的措施要配套,發展中的改革要平衡,發展中的“兩個文明”要一起抓。關鍵是怎樣去抓?口頭上抓,當然不行,半心半意抓,同樣不行,不得要領地抓,也不可行。試問,目前我們有許多官員在全心全意抓GDP,又有多少官員在真心實意抓道德?
重建道德,教育引導必不可少。這種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惟妙惟肖的引導。有位同胞到澳大利亞旅游深有體會,導游不僅是導游,而且時刻都在做環保宣傳和監督工作。導游對游客說,大家發現車子地板很干凈吧?我們這里有嚴格規定,不得在車上吃容易拋灑的食物和喝有黏性的飲料,以防落下去弄臟地板。對于吸煙,導游說,我們這里很多地方禁止吸煙,有誰吸煙被抓到要罰款。大家向我學習就行了,只要我吸了你們就跟著吸,出了問題我負責。導游連走幾個景點都沒吸煙,后來到了一個露天廣場,他掏出香煙點燃,隨團煙民紛紛“開戒”跟著吸起來。
重建道德,法規規范十分重要。在起步階段,道德建設尤其需要法制的“高壓”。有關法規不能大而化之,“一句頂一萬句”,要一句就是一句,句句管用。筆者曾去過香港,當時香港在公共場所吐一口痰罰款五千元港幣,在禁煙場所吸煙同樣罰款五千元港幣。在香港九天,同伴無一人違禁,只是感到不習慣,憋得難受,但大家還是從心底里佩服這種法律的威嚴。
重建道德,公平公正乃是核心。核心的問題是造成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不讓公共權力進入市場,同時注意改革分配制度,努力縮小貧富差距,這樣才能改變人們的心態,從根本上消除道德滑坡的根源。用人腐敗一直為公眾所詬病。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事局原局長的兒子還沒大學畢業,身為人事局長的父親已經為他在財政局謀到了一個事業單位在編崗位。據說那位山西省檢察院副檢察長失足于豪華歌舞廳,“醉翁之意不在歌”,他此行目的是為了商討兒子的就業招考,是否專題研究“蘿卜招考”不得而知。倘若不是出現“歌舞門”,說不定就會大功告成。在“就業難”十分突出的今天,檢察長這樣去做,不僅會引起非議,還會引起一些人的仿效,去“走捷徑”,這樣勢必會助推社會道德的滑坡。
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說過:“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些國家和民族盡管曾經在經濟、軍事上很強大,但由于缺少道德的力量,多行不義,結果走向毀滅。由此可見,某種意義上,道德的力量遠甚于經濟、軍事的力量。當今我們實現中國夢,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重建道德家園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