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蘭
三亞的城市發展和建設離不開農民工這一群體。三亞市現有常住人口約68.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5萬人,外來人口約13.5萬人。據了解,僅租住在三亞市月川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就達到了2萬多人,這部分外來務工人員每天早晨六七點鐘開始就來到河東路月川小學至市委黨校路段上等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人力資源馬路市場”。他們扛著鐵锨或三五成群蹲坐于路邊的榕樹下聊天、或星羅棋布于綠化帶邊緣,一些小型貨車和農用車隨意停放在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上。這些人在馬路兩邊亂穿、隨意踩踏綠化帶、隨地吐痰、吐檳榔水、隨地小便等,不僅嚴重影響了該路段的行人和車輛通行,同時還對市容市貌及周邊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這種現象與國際濱海旅游城市形象極不相符。
2010年10月份開始,我們展開了對三亞市月川社區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社會調查。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直接觀察法,其中以問卷調查為主要方法。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53份,下面就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訪談和長期的觀察結果分析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
性別:在53份樣本中,男性農民工45人,女性農民工8人,經過訪談得知其中的女性農民工均為隨同愛人一起到三亞務工。
年齡:這個群體中大多為青壯年,年齡分布非常集中,88.7%集中在20~49歲之間,而這其中又以年齡在30~49歲的居多,占到總人數的67.9%,這一年齡段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最大的階段;當然其中也不乏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數的11.3%。
受教育情況:這個群體的受教育情況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占52.8%;文盲和小學文化水平占41.5%;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只占5.7%。
婚姻及家庭情況:已婚的占88.7%,在問及被訪者家庭需要供養的人數時,3~5人的占77.4%;甚至回答為6人以上的也占15.1%;可見這個群體的生活壓力是非常大的。其中52.8%的人是自己在三亞打工;有愛人陪同的占18.9%,愛人子女都來了的占28.3%,據訪談這部分人的愛人多和自己一樣也是馬路等工族,其中子女跟著一起過來的,有一部分是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是馬路等工族,有一部分是處于學齡的兒童,那么這部分農民工又面臨著一個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地域特征:在53份問卷中,來自海南本省的只有4位,占總人數的7.5%;92.5%均為來自外省,據訪談這部分外省人中又以河南人居多,大概占到90%左右,另外還有10%左右為來自四川、貴州、安徽、山東、廣東等省份。在被問到為什么選擇來三亞打工時,回答“老鄉介紹這里工作機會多”的占32.1%,回答“農村生活條件差,向往城市生活”的占35.8%,回答“在城市工作收入相對較高”的占34%,回答“不太清楚”的占1.9%。可見,根本目的還是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被訪的人群中有43.4%剛到三亞還不到一年,1~3年的有 34%,3~5年的有 7.6%,5年以上的有15%;經過訪談得知,這個群體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農閑時才到三亞來,一方面打工賺錢,一方面到三亞來避寒。我們做調查的時間是10月底,剛好是北方農村農忙剛結束的時間。等到次年6、7月份農忙時節,很多人都會趕回家鄉趕農時,這和筆者長期以來的觀察結果也是相吻合的,那就是在每年6、7月份時,在馬路邊等工的人數會少很多。
在回答“工作是否穩定”這一問題時,92.5%的人都回答“否”,可見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固定的工作的。在問及“一般通過什么方式聯系工作”時,在馬路邊等工的占68%,通過熟人介紹的占15.1%,在人力資源市場找工作的只占1.9%;這個群體所從事的工作中,建筑工占26.4%,搬運工占28.3%,清潔工占13.2%,臨時工占47.2%,鐘點工占7.5%。他們的一天工作時間一般都比較長,8小時左右的占28.3%,10小時左右的占62.3%,超過12小時的占12.4%。經過訪談,大部分人認為在馬路邊等工最方便、最快捷,而且活干完就能拿到工錢,但同時,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總是有活干,這個群體最怕的就是沒活干。因為到這里來找工的雇主一般雇傭的時間都不長,短到半天,長到幾天不等,一個雇主的活干完以后,他們便又要回到馬路邊繼續等工,這個群體的人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龐大的,所以競爭也激烈。
月平均工資在800元以下的占9.4%,據了解工資在800元以下的多是女性,因為這個群體主要還是從事體力勞動,女性相對來說力氣小,所以工錢也低;在800-1400元之間的占49%;在1400-2000元之間的占22.6%;在2000以上的占19%。其中62.3%的人家庭只有自己一人打工作為收入來源,另外37.7%的人,其配偶和父母或子女也有一定的收入。在問及他們的收入往往用于哪些方面的支出時,43.4%的人選擇“贍養父母”,41.5%的人選擇“子女教育”,71.7%的人選擇“家庭日常開支”,而無一人選擇娛樂、服裝消費。在個人每月消費金額方面,7.5%的人選擇300元以下,30.2%的人選擇300-500元之間,62.3%的人選擇500元以上。在回答“每月您用于自己的消費都用來做什么?”時,73.4%的人選擇“吃飯”,30.2%的人選擇“買衣服”,37.7%的人選擇“乘車”,僅有3.8%的人選擇“娛樂”,73.4%的人選擇“租房”。經訪談得知,他們對自己的收入還是比較滿意的,但這是在一個月時間中至少20天有活干的基礎上,如果運氣不好,一個月中沒干幾天活,那么收入也就比較少。他們的收入中最大的一筆開支是房租,在月川村中租住一間房每月要500元以上,其次就是維持基本的生活(主要是吃飯)所需花費,其他用于穿衣、娛樂等方面開支是極少甚至沒有的,所以這樣下來每月也能小有盈余。
在53份樣本中,有66%的人參加過醫保,73.6%的人沒有參加過社會保險。在參加過醫保的人群中,100%的都是在老家參加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加過社保的人群中,也是100%把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概念弄混了,他們曾參加過人身保險、健康保險等之類的商業保險,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參加過社會保險。而所謂社會保險是指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以勞動者的年老、疾病、傷殘、失業、死亡等特殊事件為保障內容、以政府強制實施為特點的一種保障制度。所以在被訪者中應該說100%的人都沒有參加過社會保險。
受訪者中,9.4%的人“經常”遇到拖欠工資的情況,62.3%的人偶爾會遇到拖欠工資的情況,28.3%的人從沒有遇到過拖欠工資的情況。如果遇到拖欠工資的情況,43.4%的人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有7.6%的人選擇“通過不正當手段(如武力)解決”,49%的人選擇“通過勞動保障部門來解決”。58.5%的人沒有看過勞動法。79.2%的人選擇不會主動要求和雇傭者簽訂勞動合同。可見,由于政府監管得力,農民工工資拖欠的情況不是很多,但還是存在。
在回答“您現在居住的環境是否讓您滿意”這一問題時,26.4%的認為“條件好,衛生整潔”,64.2%認為“條件不太好,可以將就著住”,7.5%“就在工地上住”,7.5%“經常換地方得不到好的休息”,11.3%認為“不習慣,條件不好,衛生差”。外出打工期間最擔心的事,77.4%是“孩子、老人在家無人照顧”,11.3%擔心“責任田無人耕種”,24.5%擔心“子女入學受影響”。如果遇到心情不好的情況,41.5%選擇“找老鄉聊天”,5.7%選擇“打牌”,15.1%選擇“喝酒”,50.9%選擇“打電話給家里人”。他們休息時的消遣方式,15.1%選擇“無所事事”,47.2%選擇“找老鄉聊天”,18.9%選擇“打牌”,5.7%選擇“打電話”,37.7%選擇“喝酒”,5.7%選擇“讀書、看報”。他們對現在自己生活條件的看法,5.7%認為“很好”,73.6%認為“一般”,7.5%認為“差”,13.2%認為“很差”。
在訪談“外出打工期間,您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對未來有什么設想?”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的想法比較直接和現實,那就是希望工作機會多,賺錢多,最好能有固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衣食無憂,房租不要太高;設想將來生活條件改善,把孩子接到城里,讓其有一個好的讀書環境;使老人得到很好的贍養。另外還有少數一部分人希望能夠參加一些技能培訓班、法律知識講座等,提高自身素質,同時還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在工作聯系、權益維護等方面來關注和幫助他們。
(1)大量農民工在馬路邊等工,難免會在馬路兩邊亂穿、隨意踩踏綠化帶、隨地吐痰、吐檳榔水、隨地小便等,不僅嚴重影響了該路段的行人和車輛通行,同時還對市容市貌及周邊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2)這一群體工作不穩定、收入不固定,這也是由他們馬路邊盲目等工所決定的。他們的生活水平基本保持在溫飽層次,平時生活中他們盡量將就、節約;他們缺乏正常的社會和家庭生活,始終奔波在城鄉之間,致使他們更重視現實利益,而缺乏精神享受。
(3)這一群體缺乏安全感。在調查中,除了一部分人在老家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外,100%的人沒有參加過其他如養老、失業、生育和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由于社會保障的缺失,尤其在施工現場的安全問題沒有保障,使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
(4)這一群體缺乏維權意識。他們和雇傭者之間往往是口頭協議,一般不會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在遇到拖欠工資等不公正的待遇時,也難以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或者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
針對三亞市月川社區“馬路人力資源市場”這一特有的現象及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1)由政府出面在月川社區附近專門開辟一個場所供農民工等待、尋找工作;同時禁止農民工在馬路邊等工。這樣,既可以杜絕“馬路邊等工”所帶來的一系列不文明現象,又可以使農民工等工時有一個好的休息場所。
(2)由政府出面,聯合人力資源、工會、居委會等多部門組成農民工工作小組,負責農民工的人員登記、工作聯系、欠薪追討、工傷醫療賠償等。這樣就避免了農民工馬路邊等工的盲目性,保證了他們的權益維護。
(3)定期不定期舉行一些面向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法律講座,從而提升農民工自身素質和自我保護意識。
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農民工,農民工承攬了城市里沒有人愿意干的最臟、最累的活,卻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受城市居民的白眼。雖然,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在繁榮了城市經濟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是這對城市的管理水平也是一種考驗。要認識到:農民工進入城市是不可逆轉的洪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城市管理者可以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規范,建設更利于他們的生存環境,使其盡快在城市里落腳,為城市經濟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