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衛思宇
最近,李克強總理要求立即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筆者以為,此舉對于轉變政府職能,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社會治理,聚焦民間財智,有深遠意義,此舉是本屆政府一系列自我革新的關鍵步驟。
政府購買服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再大的政府,也只是有限的。我國地大物博人口多,社會需求既繁且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又各有所需,沒有一個政府可以包辦一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改善民生、建成小康、實現中國夢,是十三億中國人之事,聚集民力、依靠智庫是理所當然的。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民間已經積蓄了豐沛的能量。有相當數量的民眾已經進入了小康,許多人不再為稻粱謀,他們也不能獨善其身,獨親其親,而是心存善懷,頗有奉獻精神。政府以一定的經濟和權能為杠桿,把民間社會的積極性組織帶動起來,使之為社會服務,可以有效引導社會集聚正能量,釋放正效應。這對當下完善社會體制、完善社會治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公共服務大量由政府自己立項,自己實施,自己評價,沒有招標,沒有競爭,壟斷經營。過去,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缺乏管道,總理主動打開閘門,購買服務,使民眾成為社會建設的參與者、持份者,民生福祉將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總理支持有資質、有能力的社會組織,作為政府的“外腦”、“眾腦”,有序參與政府施政,政府決策,可以摒棄“拍腦袋”、“拍胸脯”的決策模式。
一招棋活,滿盤生輝。總理強推購買社會服務,大有深意,大有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政府無法包辦,我們相信民力可依、民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