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微聚
我們強調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強調通過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這些思想被越來越多地區和企業接受,用市場機制倒逼經濟結構調整緊迫性明顯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肯定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良好開局。
開門聽意見、找問題,要有誠懇的態度,聽不到意見、找不出問題本身就是問題。要引導黨員干部開闊胸襟、放下思想包袱,真心誠意歡迎別人挑毛病,讓群眾評頭品足。既注重領導干部當面聽取意見,也要讓群眾有“背靠背”給領導干部提意見的機會。
——劉云山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會議上說
從長遠目標上看,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國夢”時,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民主夢”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和狀態?應該在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基礎上有一個大致的構想,以此來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全體人民。
——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李良棟
行政權力推動的城鎮化,雖然短期看很好看,也可以非常宏偉,但長久看,更多的會是怪物。不要把你個人的意志變成整個十幾億,至少不要變成幾億農民的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不給他們更多的出路。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
這些年,權力精英和資本經營勾結,形成特殊利益集團,使階層出現“世襲”,造成官二代、富二代、和貧二代、農二代的利益固化。這種社會階層的分化對立日益嚴重,造成草根階級失去向上流動的可能、中等收入階層產生嚴重的被剝奪感、新富階層出現嚴重的移民傾向。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
@張維迎:改革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有持續的經濟高增長,是因為政府管得越來越少,國有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小,而不是政府管得多和國有部門比重大。正是伴隨著政府管制的放松,才有了市場價格,才出現了個體戶、鄉鎮企業、私人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形態,中國經濟才沒有崩潰。
@陳里:多一些對群眾的感情,少一點冷漠;多一些隨時隨地的化解溝通,少一些事后逐級越級上訪;多一些柔性、理性執法,少一些剛性粗暴執法;多視民眾為親人、為弱勢群體、為自己訴求要說法的人,少視民眾為當事人、為無理取鬧、為尋釁滋事的人;社會重在溝通,重在設身處地、重在打個顛倒,事情就會不一樣!
@吳敬璉:中國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這樣,中國的經濟就成為一場兩種趨勢誰跑得更快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