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學安
如果關注一些近期的輿論監督事件,會發現幾乎大部分事件的最新進展都是“正在調查”:袁振國攜妻出國“考察”,“調查仍在進行”;河南宋基會“善款放貸”斥巨資建設宋慶齡雕像未完工即拆除,“仍處于調查期間”……一句“正在調查”成了應對媒體和公眾監督的“萬能回應”。
從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這些“正在調查”中的輿論監督事件,少則已逾數月,多則長達數年之久,仍一直處于“正在調查”的路上,至今都未給公眾一個清楚的交待。面對“正在調查”這樣的格式化回應,公眾明知是在搪塞推諉,但卻是無可奈何,畢竟是要給予人家調查的時間吧!而“正在調查”之所以變成官方的“萬能回應”,皆因輿論事件多由政府部門自己調查,外部監督機制普遍缺位,民眾的監督權難以發揮效力。對此,國內輿情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可謂一語道破天機:主動公布沒有實際好處,不公布也沒有懲處。既無壓力,也無動力,這正是大多數“正在調查”現象的現實考慮。
其實,對于“正在調查”來說,在不少問題的處理上,都有時間上的約束。盡管對于涉及官員的輿論監督事件,一般都會由紀檢監察等部門介入調查,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限”要求,但涉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等,則有明確時間規定。如國務院2007年公布施行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公安部制定的《火災事故調查規定》,都明確規定,事故發生后一定的時間內必須提交事故調查報告或做出事故認定。但具體到一些個體的輿論監督事件,上述規定常常得不到認真執行,相關部門仍可以“正在調查”或“仍在調查”為理由,拒絕回應或公開進展信息。
“正在調查”的“高明”之處在于,既“回應”了媒體,又壓下了“熱點”,還能遮蔽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種利益糾葛,可謂是一箭雙雕。但公民對社會事務享有合法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以“正在調查”作為格式化回應無疑是對公民權利的侵害。一方面,政府部門有責任公開公共事件的細節,依法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對公共輿論事件展開徹底調查,給公眾一個交待,是政府應盡的職責,理應拿出真誠的態度,而非用“正在調查”去敷衍。另一方面,所謂“正在調查”中的輿論事件,都是曾經引發老百姓強烈關注的公共事件,牽涉到社會公共利益,甚至有可能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對于這些輿論事件,政府理應予以徹查,還原事實真相,依法追究相關責任,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有了很大提高,網絡輿情的力量不容小覷。公信力是政府與公眾建立起的一種信任關系,是政府機關的生命所在,“正在調查”這種看似對自己有利的處理方式實際上并不明智。而要遏制“正在調查”這樣格式化回應的泛濫,彌補制度上的漏洞必不可少。一方面,需要確立公開透明的調查機制,及時將調查信息公布于眾,讓公眾了解調查過程和步驟,從而能夠掌握到事件的走向,從而規避暗箱操作的風險,避免真相被有意遮掩。另一方面,借助公共輿論監督的力量,迫使相關利益方不敢插手干涉,從而確保調查能夠順利進行下去。調查不能一直“正在”,真相不能一直“缺席”。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只要輿論保持一定監督熱度,上級領導重視起來,很快能給公眾一個明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