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韓慧 樊朝鳳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神經綜合病房,四川 成都610041)
顱內復雜動脈瘤是指由于瘤體大小、瘤頸寬度、動脈瘤生長部位特殊而給手術治療帶來難度的動脈瘤。隨著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和神經影像技術的發(fā)展,采用神經顯微外科手術聯合神經介入和影像治療即Hybird手術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已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2011年7月~2012年4月我科采用Hybrid手術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39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齡11~80歲,平均年齡51.91歲。均行DSA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其中前循環(huán)動脈瘤29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3例,多發(fā)動脈瘤7例,動脈瘤部位分布(表1)。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17例,Hunt-Hess分級1級5例,2級8例,3級4例。

表1 顱內復雜動脈瘤病變部位分布 (n=39)
1.2 Hybrid手術介紹 Hybrid手術間是融神經顯微手術技術、神經介入和影像技術為一體的一站式手術間,具備外科手術的一切設備,包括麻醉機、電外科設備、手術器械、吸引裝置、百級空氣凈化裝置、手術吊塔等,可開展常規(guī)外科手術。同時又配備介入治療所需的GE3100數字平板血管造影機、數字化工作站及血管超聲儀,可以實時采集、存儲、處理各種醫(yī)學影像圖像。可使手術醫(yī)師在降低血流甚至無血流情況下從容操作。介入醫(yī)師在不懼怕突然破裂出血的情況下進行血管內治療,二者相互結合,優(yōu)勢互補。
1.3 治療 根據動脈瘤的部位、大小、數目和患者術前狀況,神經外科醫(yī)生和神經介入醫(yī)生共同討論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Hybrid手術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的手術指征為:(1)巨大動脈瘤伴占位效應及壓迫表現者;(2)真性、假性動脈瘤并存,單一夾閉或介入均有較大風險者;(3)假性動脈瘤須重塑瘤頸或修補血管者;(4)多部位多發(fā)動脈瘤要求一次解決者。手術方式:動脈瘤夾閉加血管內治療5例,單純動脈瘤夾閉29例,單純栓塞5例。術后行預防腦血管痙攣、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內壓等處理。
1.4 結果 本組患者行Hybrid手術治療后,發(fā)生腦血管痙攣4例,其中有2例發(fā)生了大面積腦梗塞,行急診手術后1例好轉,出院時遺留肢體偏癱,1例持續(xù)昏迷自動出院。肺部感染4例,3例經抗感染治療后痊愈,1例伴發(fā)呼吸衰竭死亡。電解質紊亂9例,其中低鈉血癥6例,經治療后電解質恢復正常。動眼神經麻痹1例,經腰大池持續(xù)引流7d后好轉出院。伴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行抗凝治療后好轉出院。再出血1例,行急診手術后好轉,出院時遺留肢體功能障礙。
2.1 DSA的護理 DSA是腦血管病診斷的金標準。36例患者術前均行DSA,判斷動脈瘤的部位、形狀、體積、有無穿支血管、載瘤血管有無痙攣等,確定手術方案。DSA前行健康宣教、備皮等術前準備。術后采用動脈壓迫器壓迫穿刺部位,2h后逆時針松解一圈,再壓迫6h后取掉壓迫器,密切觀察穿刺部位出血及足背動脈搏動、遠端皮溫及血循情況。如果穿刺部位有出血需延長壓迫時間。穿刺側肢體伸直,24h制動。
2.2 體外頸動脈壓迫試驗(Matas’test) 顱內復雜動脈瘤因動脈瘤位置、大小和形狀的特殊性,手術難度較大,手術時間較長,術中需長時間或永久性阻斷血流,尤其是動脈瘤位于大腦動脈環(huán)前部的病人,在術前行頸動脈壓迫試驗和練習,以建立側枝循環(huán),延長對術中缺血的耐受。用特制的頸動脈壓迫裝置或用手指壓迫患側頸總動脈,直到顳淺動脈搏動消失。開始每次壓迫5min,視患者情況逐漸延長壓迫時間,直至持續(xù)壓迫20~30min患者仍能耐受,不出現頭昏、眼黑、對側肢體無力發(fā)麻等表現時,方可實施手術治療。頸動脈壓迫試驗由神經外科專科護士完成,整個壓迫過程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有無頭暈、頭痛等癥狀及肢體活動度。
2.3 血壓管理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其原因除腦血管痙攣外,還可能與顱內壓升高,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兒茶酚胺及其他激素分泌釋放增多有關。血壓變化可引起腦灌注量改變,誘發(fā)動脈瘤破裂或腦血管痙攣。故血壓能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動脈瘤患者的預后和轉歸。
2.4 并發(fā)癥的護理
2.4.1 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為常見和嚴重的并發(fā)癥。據文獻報道,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高達70%的患者有CVS,并造成約36%的患者腦缺血或腦梗死[1]。腦血管痙攣的高峰期在3~14d,會導致14%的患者死亡或嚴重殘疾[2]。CVS無特異性癥狀,早期發(fā)現主要依賴臨床表現[3]。本組患者均使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尼莫地平)靜脈泵入預防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在護理中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意識、瞳孔、肌力、肌張力、病理反射等,早期發(fā)現血管痙攣的先兆。
2.4.2 再出血 動脈瘤的再出血在第一個48h可以高達6%。采用Hybird手術治療的患者因在術中行全身肝素化,術后再出血風險增加。故術后嚴密監(jiān)測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必要時行抗凝處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征以及肢體活動度變化,保持頭部引流管通暢,監(jiān)測引流液的顏色和量,早期發(fā)現再出血的征兆,及時處理。
2.4.3 血栓形成或栓塞 Hybrid手術術中行腦血管造影或血管內治療時需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對股動脈內膜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密切觀察下肢末梢血運情況是及早發(fā)現血管栓塞及明確栓塞程度的依據[4]。術后密切觀察股動脈穿刺側足背動脈的搏動及下肢皮膚的溫度、感覺變化。
2.4.4 穿刺點局部出血和血腫 穿刺局部出血和血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反復穿刺或刺破動脈前、后壁;(2)術中使用肝素過量;(3)凝血機制障礙;(4)局部壓迫止血不徹底;(5)術后穿刺部位活動頻繁,活動度過大。臨床主要表現為穿刺局部出血或皮下血腫形成。若出現這種情況時可加壓包扎,護理上應注意術后絕對臥床休息24h,股動脈穿刺側下肢制動以防止穿刺處出血,是預防穿刺處出血的有效措施。同時要密切監(jiān)測血壓脈搏及全身情況,認真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
2.4.5 水電解質紊亂 動脈瘤性SAH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為低鈉血癥、高鈉血癥和低鉀血癥[5]。文獻顯示[6],約有1/3的動脈瘤性SAH的患者在發(fā)病后1周發(fā)生低鈉血癥,有0.04%的患者發(fā)生尿崩等并發(fā)癥,大部分與前交通動脈瘤破裂有關。在護理中注意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變化,包括意識水平下降、局灶神經缺損癥狀出現或加重,監(jiān)測血容量的狀態(tài)鑒別SIADH和腦性耗鹽綜合征。通過補充足夠的水和鹽,保持正常血容量和正常血鈉水平。
顱內復雜動脈瘤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直徑超過2.5cm的巨大動脈瘤;(2)形狀特殊,如寬頸、梭形、夾層或形狀不規(guī)則的動脈瘤;(3)動脈瘤位于床突周圍或海綿竇內、基底動脈頂端等難以顯露部位;(4)多發(fā)動脈瘤;(5)位于腦內或顱底難以準確定位的小動脈瘤[6-7]。顱內復雜動脈瘤因位置、形狀、大小等特殊性給手術和護理帶來了難度,手術風險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采用Hybrid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能夠提高手術和血管內治療的安全性。在護理中應高度重視圍術期護理。術前做好DSA和壓頸試驗的護理,術后利用護理手段做好血壓管理,將腦灌注壓控制在目標范圍內,保證有效的腦灌注量,能有效預防再出血和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提高手術療效。同時,水電解質紊亂在Hybrid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的術后發(fā)生率較高,做好水電解紊亂的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和轉歸。
[1]王寧.3H療法治療腦血管痙攣是否有效[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9,6(8):393-395.
[2]Kassell NF,Torner JC,Haley EC,et al.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study on the timing of aneurysm surgery.Part Iover-all management results[J].J Neurosurg,1990,73(18):36.
[3]莫蓓蓉,曾麗,劉蓉,等.12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661-662.
[4]單玉萍.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顱內動脈瘤57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4):62-63.
[5]王任直.尤曼斯.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377-1407.
[6]許百男,周定標,余新光,等.顱內復雜動脈瘤的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1,17(2):72-74.
[7]趙洪洋,雷德強.顱內復雜動脈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2010,15(7):385-389.